文_贺州市委宣传部、贺州市委政研室、贺州学院联合调研组
2018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对贺州市提出了“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全力东融、加快发展”的十六字总体要求,指明了新时代贺州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贺州今后的发展关键还是“东融”,要做足“东融”文章,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接受大湾区辐射、承接大湾区产业、对接大湾区市场。
贺州自2002年建市以来,“向东”发展是延续至今的战略主题,大致经历了承接产业转移、当好“向东开放”排头兵、实施“向东开放”战略和如今的全面“东融”四个阶段,目标越来越明确、政策越来越丰富、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全力“东融”可谓是得战略机遇之“天时”,占区位环境之“地利”,善试点工作和战略联盟之“人和”,不断释放政策红利,为构建“东融”新格局凝聚核心竞争力。
第一,贺州“东融”正处于最佳的战略机遇期。贺州在广西对外开放大局中的地位不断凸显。中央赋予了广西“三大定位”,自治区党委赋予贺州“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全力东融,加快发展”的重大使命,把贺州从全区战略的边缘地带转到一个主战场。贺州可以借助“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沿海地区开放政策、边境地区开放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优惠政策,利用国家、自治区发展战略新机遇和区域开放合作平台,率先走上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同频共振的发展道路。
第二,贺州“东融”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贺州毗邻粤港澳大湾区,是西南、中部地区东进粤港澳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大通道。随着“六高四铁两江一机场”立体化交通格局逐步建成,贺州实现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快速集散,在区域合作中展现出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快的发展速度和更强的吸收辐射力。贺州生态、旅游、矿产、特色农业资源丰富,近年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长寿养生经济,壮大了碳酸钙、装配式建筑新材料和生态健康“三个千亿元产业”,丰富了文旅整合、康体养生、特色农产品等上下游业态,为实现与大湾区中心城市产业互补、错位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第三,贺州“东融”具有丰富的实践基础。贺州开展“多规合一”、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国家医养结合示范市等一系列试点工作,夯实了城市规划、产业布局、生态建设等工作基础,释放了改革红利,激发了市场活力。贺州可以优先承接大湾区的产业转移来优化自身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配置,并通过“借台亮相”,形成本地企业、大湾区企业、外资企业三者相合作新格局。
六高四铁两江一机场
“六高”
广贺高速、桂梧高速、永贺高速、贺巴高速、韶关经贺州至阳朔和广宁经贺州至昭平等6条高速公路
“四铁”
贵广高铁、洛湛铁路、柳韶铁路和贺州—梧州—玉林—北海城际铁路4条铁路
“两江”
贺江和桂江两条内河航道
“一机场”
贺州支线机场
贺州市生态、旅游、矿产、特色农业资源丰富,近年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长寿养生经济,壮大了碳酸钙、装配式建筑新材料和生态健康『三个千亿元产业』,丰富了文旅整合、康体养生、特色农产品等上下游业态,为实现与大湾区中心城市产业互补、错位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贺州全面履行自治区赋予的新定位新使命,全面实施向东开放等五大战略,主动融入和服务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经济提档升级、节节攀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壮大,新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全力东融”成效初步显现。一是“向东”交通网络格局不断拓展完善。二是“向东”交流合作不断扩大深化。三是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四是生态品牌优势不断转换成经济优势。五是现代特色农业不断发展壮大。六是向东引智不断筑起人才新高地。
当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当前“东融”所面临的核心问题:
一是行政区划分割市场,区域协调机制缺失。港澳地区市场经济发达,法制基础健全,而贺州还保留许多计划经济的痕迹,双方在企业行为方式、政府管理方式和人们思维方式存在较大的体制差异。受行政壁垒和省际边缘的双重影响,各地区通过建立于行政区划之上的各种政治、经济制度或政策壁垒仍然存在。相互之间尚未建立自上而下的东融决策、协商、议事、执行四级工作机制和民间交流机制。
二是关键领域亟待破题,产业同构现象严重。贺州市与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产业互补性、关联性和一体化程度有待加强,与周边地市之间存在产业分工不合理,产业同构现象突出,导致贺州在资源要素整合、产业发展和利益协调等关键领域“瓶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三是中心城市要素集聚力强,贺州摆脱引力困难。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圈的形成,“人往高处走”的规律不容易改变,高中端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管理人才向中心城市转移、集聚的趋势不可逆转。粤港澳大湾区的扩张将使得洼地效应更加突出,加剧贺州优势资源、商业消费向中心城市集聚。
此外,粤港澳地区前期转移至贺州多是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业,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日益收紧,给贺州带来了沉重的环保压力。
1 行政区划分割市场,区域协调机制缺失
2 关键领域亟待破题,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3 中心城市要素集聚力强,贺州摆脱引力困难
粤港澳地区前期转移至贺州多是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业,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日益收紧,给贺州带来了沉重的环保压力
当前,贺州市“东融”发展面临新使命、新机遇、新挑战,必须按照“十六字”总体要求,坚持统筹谋划、先行先试、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下更大力气破解发展阻碍,努力推进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公共服务、生态建设和文化宣传等领域合作交流,以构建“东融”发展新格局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统筹推进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建设,释放更大的改革红利。创建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既是自治区赋予贺州市的新使命,也是贺州市“东融”新发展的重大政策机遇。要抢抓机遇、突出优势、先试先行、积极作为,重点在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取得新突破,释放更大的体制机制红利。按照“123456”的工作思路,编制一套规划,创新两个“平台”,培育三棵“产业树”,壮大四个优势产业,推动“五大”发展引擎,实现六个一体化,实现更大范围内的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加快统筹推进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建设。
统筹推进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建设
贺州建成广西首个供港澳蔬菜检验检疫备案基地,启动了供港蔬菜『直通车』项目,目前约70%的蔬菜供应粤港澳市场,成了名副其实的『粤港澳的菜篮子』
产业融合作为“东融”发展核心
(二)牢牢把产业融合作为“东融”发展核心,引导优势资源聚集。一是继续抓好园区和项目建设,做大做强优势资源产业。创建广西东融示范产业园,坚持把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加快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建设,紧盯大项目、大企业,着重引进、推动重大项目、龙头企业向园区集聚。二是培育发展新业态新经济,增强贺州产业发展后劲。准确把握大湾区新一轮产业转移趋势,大力引进纺织、家具、灯饰制造业和家电生产、电子加工组装,食品饮料加工、日化等行业,加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制药、数字创意、智慧家电等领域的合作,建设广西港澳免税商品集散中心。三是加快发展“长寿·养生”经济,培育粤港澳大湾区消费市场。把生态资源优势和鲜明的城市品牌转化为经济优势、消费市场,大力加大生态养生、健康养老等产业的招商引资,打造大湾区的投资沃土。四是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培育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供给区。进一步抓好大湾区“菜篮子”“果篮子”“肉篮子”建设,整合并新建一批粤港澳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着力打造长寿农特产品品牌,打造高、中、低产业满足大湾区市场需求。五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成粤港澳挺进大西南的重要支点城市。搭建贺州东融粤港澳地区服务平台,大力发展批发零售业、租赁业、贸易业、代理业等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仓储物流业,把贺州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挺近大西南地区的现代货运中心。
准确把握大湾区新一轮产业转移趋势,大力引进纺织、家具、灯饰制造业和家电生产、电子加工组装,食品饮料加工、日化等行业,加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制药、数字创意、智慧家电等领域的合作,建设广西港澳免税商品集散中心
把生态资源优势和鲜明的城市品牌转化为经济优势、消费市场,大力加大生态养生、健康养老等产业的招商引资,打造大湾区的投资沃土
推进公共服务建设
(三)推进公共服务建设,提供良好的投资“软环境”。一是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政府引进企业项目政策优惠清单,最大优化政府的优惠奖励措施,释放土地、税费、奖励等红利。建立园区企业行政审批中心和外商投资管理一站式服务中心,形成企业问题反馈一次,政府部门提供全程服务的局面。二是优化园区服务环境,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强化园区公共交通、水电供应等基础设施,加快园区社区服务、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和标准厂房的建设,创建生态优越的办公环境。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制定出台降低物流、能源、融资、用地用房、人力资源等成本的实施方案,切实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三是建立健全融资平台,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创建贺州市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投资集团,并成立粤港澳投资基金,开展粤港澳金融事务,扶持孵化企业扩大发展。吸引广西金融企业和粤港澳地区的金融企业进驻贺州,为工业企业提供金融扶持和服务。
1 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
2 优化园区服务环境,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3 建立健全融资平台,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拓建基础交通设施,提供可靠的投资“硬环境”
(四)拓建基础交通设施,提供可靠的投资“硬环境”。一是优先推进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提升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强化“大交通”理念和意识,实施交通对接工程,深入实施铁路、公路、航空、水运、信息“五网联建”大会战。二是加快推进市内外交通干支线建设,优化市域交通网络。统筹规划全市道路网络,加快推进市内综合交通枢纽、贺州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实现铁路、公路和市区、景区的“无缝衔接”和“零距离换乘”。三是加强城区、园区和景区交通建设,强化贺州市综合竞争力。以市容市貌综合提质三年行动为抓手,完善城市配套设施,提升城市品位。大力提升市内景区的互联互通能力,重点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配套设施,形成快速便捷的市内旅游休闲产业交通互联网络。
加强生态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
(五)加强生态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一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提升“金不换”生态优势。重点要打好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全面落实和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加大对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的整治力度。二是发展大旅游,加快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实施大旅游赶超跨越三年攻坚行动,以旅游体验为突破口,出台粤港澳大湾区游客更多优惠措施,全面提升游客旅游吃、住、行、购、玩、娱等各环节体验,力争三年内旅游业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构建大健康,加快创建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市。研究出台《贺州市建设休闲旅游养生晚年产业示范区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华南民族医疗康复中心、黄姚古镇东潭岭医养结合示范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构建“一核、四小镇、五片区”的空间布局,积极打造国内知名的生态养生长寿胜地。
上虎头村通过结合自身的地理位置、绿色环境、气候条件、历史文化等优势,开发出具有少数民族特性的七彩观赏彩绘
注重文化宣传,展现城市品牌形象
(六)注重文化宣传,展现城市品牌形象。一是以文化交流为纽带,深化区域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深化旅游、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合作和招商引资活动,巩固扩大友好合作的社会基础。二是以驻点联络为平台,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充分发挥贺州驻粤港澳大湾区经贸联络处的平台作用,打破地区界限和体制机制壁垒,推动与大湾区城市人民政府、行业协会及企业商会各层次的有效合作,推进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对接合作。三是以媒体宣传为媒介,展示城市品牌形象。树立全媒体宣传理念,加强与大湾区主流媒体合作,广泛宣传贺州对接融入大湾区的经济社会环境、投资环境和各项优惠政策等,积极跟踪报道贺州向东开放取得的重大成果、重要举措和相关经验,为融入大湾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力讲好贺州故事,展现贺州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