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机制上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

2019-09-18 01:39孟凡达乔宝华秦海林
新能源汽车报 2019年29期
关键词:基础工艺制造业

孟凡达 乔宝华 秦海林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我国科技创新已步入以跟跑为主转向跟跑和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 2050 年,我国要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成为世界主要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关键领域,我国制造业还面临着不少问题,比如,创新能力结构性缺陷,基础科学研究短板突出,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以及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已成为制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推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从理念、投入、载体等多维度切入,变革我国在跟跑阶段形成的研发机制与产业配套机制, 激发释放创新活力。

打破社会理念束缚,理顺基础研究发展思路。深化研发机制改革,加大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力度,首先必须扭转跟跑型发展模式下形成的理念桎梏。一是片面強调技术引进,以高成本、高风险为由忽视原始创新。实践证明,后发国家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依靠市场换不来所需的核心技术。二是误解“引进消化吸收”的路径表述,颠倒了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的主辅关系。以高铁产业为例,依靠1958年开始的电气化铁路建设、1978年开始的高速动车组持续研发带来的技术积累,我国才能在引进消化德国、日本的制造技术与工艺的同时,实现技术的快速赶超。 三是忽视企业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性。高校与研究机构在基础前沿理论探索方面具有研发优势,但应用基础研究特别是基础工艺研究需要大量的试错与经验积累,企业的研发优势凸显, 应从体制机制与政策层面激发企业参与基础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优化财政金融支持手段,改善基础研究的输血和造血能力。基础研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及配套的财政、金融政策作为支撑, 要结合研发内容分类施策。一是前瞻性、探索性基础研究。由于前沿探索具有不确定性,而研发成果可能对产业产生颠覆式影响,因此,应以财政资金投入为主,吸纳企业及其他社会资金,构建长期稳定的投入支持,对于研发进度与阶段性成果的考核应以同行评议为主,形成相对自由宽松的研发生态。比如,美国 2013年开始的 “推进创新神经技术脑研究计划”,计划在 10 年间持续投入45亿美元预算经费,旨在为 AI、医疗等多领域提供底层技术探索。二是目的性强、路径明确的应用基础研究。该类研究旨在攻克我国基础工艺、共性技术的短板,企业具有技术攻关的利益诉求,但技术外溢性与投入规模抑制了个体研发意愿。因此应以企业为研发主力,政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以市场化竞争方式提高研发效率, 资金支持从事前补助为主逐步转向事中事后奖励为主。

强化创新载体建设,加速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工程。做强做优创新中心、产业联盟等平台性创新载体,是攻克共性技术、快速提升基础技术与工艺的重要途径。一是要发挥平台的整合作用。既往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以高校或研究机构与某企业合作的一对一模式,现阶段建设的创新中心,如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已开展了向研发端资源整合的多对一模式,即由企业提出技术需求, 平台按需配置联系研发团队。平台未来可继续整合技术需求端企业资源,通过产权等利益分配机制构建,实现多企业合作攻关、多团队竞争参与的多对多合作模式。二是要发挥平台的第三方身份优势, 拓宽政府支持研发的投入渠道。可以效法美国支持非营利性科研服务机构参与基础科学研究,并对该类机构进行大规模财政扶持,从而有效规避世界贸易组织补贴与反补贴协议的规制。

猜你喜欢
基础工艺制造业
新型废热锅炉的制造工艺
船舶上层建筑建造工艺探讨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最憨厚笔记 夯实基础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
赏工艺,看杰作再现
萧邦 探寻稀世工艺
拨乱反正 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