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宝
摘 要: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中考文学作品的答题技巧,提高答题能力,笔者尝试从学情出发,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采取符合学生实际的复习方法,并从“妙用课文例子,参悟答题技巧”“巧设一文多题,提升训练效率”“精选类文迁移,增强训练效果”三个方面做出尝试,以达到提高复习效率的目标。
关键词:学情;文学作品阅读;中考复习
文学作品阅读在中考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然而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答题往往处于一种信心不足的被动状态,出现这种心态的原因是未能很好地掌握答题技巧。所以,在复习的過程中,教师必须分析学情,确立方向,定下目标,调整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规律,把握技巧,提升答题准确率,攻下文学作品阅读的难关。
一、立足学情分析,诊断存在问题
学情分析是了解学生发展的起点状态,预测学生发展可能的基本手段。能否正确把握学生发展的起点状态,决定了一节课的教学是否有针对性与适切性。
(一)从测评中研究学情
从上个学期末的考试来看,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题得分情况不容乐观。总分17分,学生的平均得分为5.99分;情节梳理和理清情感变化4分,平均得分1.8分;赏析语句4分,平均得分0.66分;分析人物形象4分,平均得分1.6分;分析标题的作用5分,平均得分1.49分。透过学生考试与检测的情况,教师可以掌握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对文章理解不透彻、答题方法不明确、答题表述不到位等等。
(二)从问访中研究学情
在与学生的聊天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现代文阅读缺乏信心,主要体现为:得分听天由命;没有找到规律,或无法灵活迁移相关知识;复习零碎,没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概念。这说明,过去的复习处于一种游离状态,没有系统全面地归纳出答题的方向和技巧。
通过学情分析,教师在课堂上应就某一道题进行针对性训练,避免平均用力,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课,目的就更加明确,印象就会更深刻。其实,很多考点教师已经复习过了,但从学生的考试和测验的情况来看,其掌握的程度并不理想。如此,教师不得不反思原来的复习方法,重新思考接下来的复习策略。
二、调整复习思路,探究提升方法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必须调整复习思路,更深入考虑如何进行更为有效的复习,经过思考研究再进行新的尝试。
(一)妙用课文例子,参悟答题技巧
课文是训练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最好范本,所以,从文本中感悟、归纳文学作品阅读技巧的运用,从而在新旧知识中找到联系的桥梁,可以引导学生赏析新文章,提高答题准确率。如:在复习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笔者选课文中的典型范例,引导学生去回顾标题的作用,再归纳出文章标题的一般作用,让学生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把握。以学生熟悉的文章为例进行分析,如《三顾茅庐》《背影》《羚羊木雕》《走一步,再走一步》《在山的那边》《紫藤萝瀑布》《在烈日和暴风雨下》等文章题目,我们总结出文章标题一般起到如下作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线索,贯穿全文;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蕴含象征意义;揭示文章主题;与结尾呼应,使结构完整;渲染气氛,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归纳技巧后再实战演练,让学生在新旧知识中找到最直观的联系,为学生答题提供较为明确的方向。要向学生明确,一个标题往往同时具备许多作用,答题时要做全面的分析;答题不仅仅是单纯地罗列要点,更重要的是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进行分析,具体到文章的内容、主旨的分析上来。同理,教师还可以归纳出环境描写的作用、文章开头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等。通过训练,让学生的答题能一针见血,这是我们要致力达到的目标。
(二)巧设一文多题,提升训练效率
学生欠缺阅读理解能力,因此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章,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多篇文章训练来迁移、熟练和巩固知识。为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读透课文,在妙用课文的例子方法的基础上尝试一文多题的训练方式,以提高学生答题的准确率。笔者以《微尘远,山花近》为例设计高频考点:
1. 依据提示,梳理文章情节和“我”的情感变化。
2. 赏析句子。
(1)为我带路的摩的司机刘师傅,急忙摘掉眼镜,跳下车,站在黄尘漫漫的土路上,双手拢成喇叭放声吆喝……
(2)却被硬生生推开:“你是客人呢,不要把手弄脏了!”
分别从“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加点字词”三个角度来设计题目。希望在三种类型题目的答题指导的对比中,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赏析词句类考题的方法。
3.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刘师傅的人物形象。
4. 揣摩、描述人物心理活动。
“车子颠簸前行,我频频回头……”,请揣摩“我”此时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描述出来。
5. 欣赏作品的写作技巧。
(1)文章多次设置悬念,举一例简要分析。
(2)请分析第十一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环境描写作用的检测)
6. 赏析文章的标题。
分析文章标题“微尘远,山花近”的含义和作用。
7. 记叙文的顺序和作用。
请分析第十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8. 开头、中间段、结尾段等重要段落的作用。
请分析文章结尾的作用。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方法、提高得分率,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学会圈点勾画、整体感知、领悟主旨。这是指导答题的前提和基础。
在指导方法时,如果单纯讲答案,学生的印象还是很零碎,所以要采用一步一扶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复习的答题方向和要点,再针对学生的缺漏进行补充,一方面把答题要点和参考答案进行比较,一方面将参考答案和学生自己的答案进行比较,然后引导学生更为全面地答题,得出参考答案,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欠缺处。
多道题目的重复,可能导致有些题目的答案会出现重复的感觉,譬如人物性格、文章主旨,可能会在多道题的答案中重复出现,但也恰恰让学生明白,把握人物的形象和文章的主旨对做题的重要性。
对这些高频考点指导后,教师还可以精选一篇文章进行一文多题、覆盖考点的检测,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未能涉及的考点,譬如写作手法中伏笔、对比、欲扬先抑等,可以再做一次专题训练或者先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文章为例做答题指导,然后在月考、模拟测试中尽可能涉及这些考点,再通过测试情况来指导答题。另外,月考、模拟测试的文章选择上多考虑不同题材的作品,让学生能接触多种题材的文章,积累阅读经验,提高答题能力。所以,一文多题的设计是妙用课文例子进行考点技巧训练的有效补充和提升。
(三)精选类文迁移,增强训练效果
通过训练和月考检测反馈成效,可以针对存在的问题增强训练,例如,如果发现在某一题材的阅读中,出现大部分学生把握不到位的情况,可以精选类似题材的文章进行再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此类题材文章的理解与感悟。
如2014年的中考题《怯懦》,陈叶与父亲同在北京却似远隔天涯,始终都没能见面。陈叶羡慕舍友得到父母关爱,却不希望父亲来看她,她的虚荣心使陈叶父女最终没有相认。陈叶的失落、无奈、羡慕等复杂的情感是理解的難点,怯懦是因为自卑与虚荣,父亲怯懦是因为自身的卑微和对女儿深沉的爱,反映了世俗的尊卑观对人根深蒂固的影响。主题的把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难以理解、感悟、提炼。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题材,笔者精选题材相似的《空位》,让学生再次训练。
《空位》讲述的是一个父亲为了儿子上大学,拼命地工作。儿子考上大学后,他为儿子感到自豪,儿子也对他说以后要好好孝顺他。他想念儿子,于是就到城里去看儿子,却遭到了城里人异样的眼光,在自卑心理下,他打消了去看儿子的念头。两篇文章的故事情节相似但又有所不同,女儿和儿子的情感不一样,父亲的情感是一样的深沉,都是出于自卑和对儿女浓浓的爱,两篇文章都表现了世俗的尊卑。
通过文一的理解,相信学生对文二不再感到“高不可攀”,对文二的理解也会更为到位,在问题的设计上,也可以找到迁移点:人物情感的变化,对人物细节刻画的句子进行赏析,人物形象的分析,人物心理的揣摩,对比手法的运用,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文章结尾的作用,等等。
通过精选类文迁移,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迁移,提高理解、感悟、提炼能力,增强训练效果,提高得分率。
通过妙用课文例子,参悟答题技巧;巧设一文多题,提升训练效率;精选类文迁移,增强训练效果三种复习方法的实施,改善了盲目阅读、有量而无质、收效甚微的复习现状,引导学生如何去思考,教会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赏析能力,在中考中取得更高的分数。从而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和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