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中的美学因素

2019-09-18 02:45南翎璞
艺术科技 2019年11期
关键词:美学美的艺术

摘 要:设计的组成成分是多元的,包含了艺术、技术、审美、文化,甚至还有对社会环境、绿色生态的考虑。关于设计和美的关系,从历史来看,从人类开始具有造物能力的时候,尽管“美”的概念还没有产生,就已经在潜意识中追求美了。那么到底设计与“美”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如今又该如何正确地看待设计与“美”呢?

关键词:设计;美学

如果要对设计的理論追根溯源,少不了会发现人们对美学的探究。在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黄金分割率的设计原则,直至今天,黄金分割率的理念仍然被现代设计奉为经典并遵循。人体形象设计方面,最初雕刻家波利克里托斯在《法则》中提出,人类身体与头部的标准比例应该是7∶1。紧接着同是雕刻家的利西波斯提出理想的人类身体与头部的比例应该是8∶1。在利西波斯的规则中,确立的人体的形象变得更加纤长,似乎离人类心中的理想美更进了一步。但仅仅以7头或者8头的比例来规定人体是否缺乏科学的理论支撑呢?黄金分割率的存在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达·芬奇不仅是一位画家,也是一位科学家,他利用黄金分割率创作出的《维特鲁威人》,是公认的人体黄金比例。与数学的接轨给设计带来了科学的意味,但无论是使用哪种手段,最终的目的都是追求“理想美”。

要探讨“美”的根源,首先要了解艺术的起源。宗白华说:“历史上向前一步的进展,往往是伴随着向后一步的探本穷源。”人类既有追寻事物现象背后稳定、确定的规律,把复杂性还原为简单性的精神需求,又有顺着历史的脉络追根溯源的感性好奇和理性冲动。那么美和艺术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

在研究美与艺术起源的理论中,“模仿说”是最早被提出且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艺术起源于对生活的模仿。“模仿说”也存在局限性,它虽然承认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将模仿归结为人的本能天性,忽略了人后天的社会实践因素和情感因素,过分强调艺术描摹自然生活的再现性,忽略了艺术的表现性,在理论上还存在不完整性和片面性。

“游戏说”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意识中的游戏本能,由于受到来自物质和精神的局限性的束缚,现实生活并不完满,而人类又不满足于不自由的现状,于是利用过剩的精力进行自由、愉快的游戏。这种自由游戏的冲动,成为了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的初始动机。

“巫术说”是目前比较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一种关于美与艺术起源的理论。此学说认为,审美活动与艺术源于原始先民的巫术仪式、图腾崇拜和雕刻纹饰等活动,巫术向审美活动与艺术的转变,是作为人类希望借助巫术控制生产活动的一种实践手段发展起来的。

“劳动说”认为审美活动是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主张劳动的过程激发人的创作灵感,勾起人的创作热情,最终产生了审美活动。这一学说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始艺术的确伴随劳动实践而产生。从原始洞穴壁画中,我们不难发现,原始人民的绘画题材多与劳动生活息息相关,法国拉斯科洞窟、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中,壁画形象多为人类圈养的牲畜,说明原始人民在劳动生产活动中获得绘画题材的灵感,至少可以确定人们从此时开始通过劳动观察周边事物,并产生了对形体的基本审美。

在西方美学史上,早期毕达哥拉斯学派就对美的问题有所论述,他们认为,美与事物形式各部分之间有规律可循,1∶0.618就是黄金分割率。黄金分割在设计上具有无可取代的地位,它自身严谨的比例性能够创造出和谐之美,有着巨大的美学价值,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后期的数学家欧多克索斯对黄金分割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欧几里得编写的《几何原本》吸收了欧多克索斯的研究成果,是最早的有关黄金分割的著作。但真正在理论上讨论“美”的问题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柏拉图可以说是“美”学之父,正是因为他对美的一系列思考和追问,才使美学成为了一门学问。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首次对美进行了探讨,这篇文章具有浓厚的哲学意味,柏拉图借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之口,讨论了什么是美。文章中,苏格拉底指出,“什么是美?”与“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问题是有区别的。美成了一个永恒存在的东西,这就是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苏格拉底提问:“美是否永远美呢?美应该是永远美吧?”希庇阿斯的回答是肯定的。也就是说,美的本体永远存在。苏格拉底说,黄金在使用得恰当的时候就美,用得不恰当的时候就丑,恰当是美的本质,但并不就是美本身。柏拉图的理念中最主要的意思是,美存在一个本体,任何事物产生了美感就是因为具有了这种品质,美的本体永恒存在。柏拉图将美的实际跟美的外表区分开,追求永恒的美的本体。

在国内对“美”的研究,或者说审美意识,其实从很早开始就存在了。从新石器时代黑陶的造型上,我们可以看出那个时期在造型、对称、色泽、质感上的潜意识中对美的追求。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庄子、孔子、老子都发表过自己的见解。庄子喜欢用艺术做比喻说明他的思想,孔子也曾经用绘画来比喻礼,用雕刻来比喻教育,孟子对美下了定义,庄子的美学奠定了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

中国美学的起点可以从老子说起,元气论、意象说、意境说都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经典,都源自老子的思想。老子思想中的“道”“气”“象”“虚实”“自然”对中国美学的发展和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主张“天道无为”“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庄子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由此可见,对身边自然景物的思考,引发了庄子的审美探索。大自然的恬静、淡然、优雅,成为了庄子思想的主题。

设计师为什么要懂得美?设计的组成是多元的,审美理念融合在艺术和技术之中,贯穿整个设计活动,最终在设计成品上展现出来。设计师的能力有高低之分,掌握了审美规律的高素质的设计师,对产品外形的考虑会更加全面,思想境界更高,感悟能力更强。设计具有多元性,是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审美的结合。

在有关设计的定义中,前乌尔姆设计学院第一任校长马克思·比尔强调形式服从功能,他主张通过设计平衡美学价值和个人创造性与现代工业的关系。第二任校长托马斯认为,设计是用来确定工业生产物品形式特征的创造性活动,整个学院遵守功能主义的美学原则,认为美应该产生于逻辑结构,而这结构应该清楚地反映产品的功能。也就是说,在产品的功能和形式之间必须找到一种美的平衡,不能过分强调外形的美而影响了使用功能,也不能太过于理性冷漠而丧失人情味。设计师想要设计出好的作品,必然要掌握审美的规律,使产品的外在更好地发挥使用功能。产品的形式与功能结构之间的联系正是设计中美学因素方面首要的问题。

包豪斯的设计三原则,一是艺术和技术的新统一,二是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三是设计时必须遵循自然和客观的法则。包豪斯设计三原则的提出指明了工业设计的方向,也奠定了设计活动中的美的使用规则,那就是以合理、舒适为前提追求形式,产品形式特征服从于产品的使用感。

设计和艺术存在着千丝万缕、相互包含的联系,两者都脱离不了对美的探究。艺术可以追求极致的美感,而设计要考虑的更多,比如产品功能、绿色生态、人文环境等,设计中要考虑的因素势必更加多元、更加复杂,它所呈现的美综合了社会环境、历史因素、对功能和人体以及心理的考虑。

参考文献:

[1] 徐恒醇.设计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147.

[2] 宗白华 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73-278.

[3] 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6-39,232-235.

[4] 贺克,田蓉辉.设计美学教程[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004-006,013-020.

作者简介:南翎璞(1997—),女,安徽阜阳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服装设计。

猜你喜欢
美学美的艺术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好美的雾
纸的艺术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