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译是影视圈内出了名的“戏痴”,每当付诸心血的新戏杀青,都会给他留下诸多不舍和感怀。出演由上影集团出品、即将于9 月30 日上映的电影《攀登者》对他而言就是一次难忘的历程,一路上感受着风雪与友谊,追寻着历史的脚印。影片杀青之时,这次攀登的旅程也抵达了峰顶,那一刻,作为“攀登者”,他曾与珠峰对视。
文/邱骊吉
在海拔高达5000 多米的珠峰大本营拍电影,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最后一镜,拍摄的时候还是晴天,珠穆朗玛峰近在眼前,金灿灿的。拍摄结束,天上忽然下起了雪,我回望珠峰,那座山像父亲一样地凝视着我们,然后,雪雾就挡住了它。”
张译多年来对于阅读和写作的喜爱,从他的回答中能感觉得出来。他回忆起了自己在电影《攀登者》拍摄结束的时刻与珠峰的对视,如朦胧梦幻的诗句一般,让人一瞬间想起电影预告片的开头,天光穿透厚重的云层照在珠峰上,白色的雪浪沿着山坡翻涌而下;抑或是电影杀青那天主创们在珠峰大本营的合影,他们身后是飘着细雪的湛蓝的天。
1960 年的一个清晨,中国登山队第一次将五星红旗插上了国土的制高点,这也是人类第一次完成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壮举。15 年后,中国登山队的攀登者前辈带领年轻队员再次向世界之巅发起冲刺,挑战曾经被认为不可能的任务。这是电影《攀登者》讲述的故事,也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庄重的历史背景、少见的登山题材、还原雪山环境的拍摄场地……对于电影人来说,将这个故事重现于大银幕,与这个故事本身一样令人振奋又挑战重重。电影的每位主演都要提前熟悉17 公斤重的登山装备,了解高原缺氧环境下人的生理反应,导演兼编剧李仁港严格遵循着天气预报排好了拍摄的日程表,祈祷天公作美,不要有演员受伤。
经过紧张而顺利的拍摄,今年4 月,主创们在珠峰大本营完成了电影的最后一镜。
张译站在珠峰面前。突如其来的飘雪点缀着珠峰大本营辽阔的风景,在电影《攀登者》宣告杀青的这一刻,他感到非常不舍。
“我对珠峰不舍,也对我们《攀登者》这个摄制组不舍。”张译将他拍完最后一镜时的心中所想告诉了我们,“拍电影永远都是一个时间紧任务重的工作,甚至有人说我们这部《攀登者》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现在,我们历经了千难万险,前期的拍摄终于顺利杀青了。我最大的心愿是这部作品能无愧于中国的登山先驱,无愧于中华民族的攀登精神。”在张译看来,整部《攀登者》的拍摄过程就像一次攀登。抵达峰顶的时刻,他想讲述的是参与了这部作品的亲身感悟,亦是一颗赤诚的演员之心。
“我真诚地希望观众能够喜欢这部电影。”
2018 年5 月,69 岁的夏伯渝踩着一双假肢登上了珠峰之巅。他的双腿是在1975 年那次中国登山队冲顶珠峰的行动中被冻伤的—因为在那高海拔的严寒之中,他把睡袋让给了另一位队员。那次登山行动,夏伯渝的8 名队友最终不负众望成功登顶,而他带着遗憾坚守了攀登者的夙愿几十年,最终成功迎来了愿望实现的那一刻。
张译曾经在跑步机的电视上看到过这位中国登山英雄的事迹。对当时的张译来说,那是无比震撼又颇有距离感的故事,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因为一部电影与之产生关联。
因此,受上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之邀参演电影《攀登者》之初,张译的心情其实是有些忐忑的。
“中国登山队员顶风冒雪举着五星红旗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是根深蒂固的,非常神圣。但是登珠峰这件事,对于我个人而言想都没想过,总觉得太过遥远。这次拍摄之前,西藏是我在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去过的省份,就更别提珠峰了。”
电影《攀登者》的剧情根据历史上中国登山队两次登顶珠峰的壮举改编而来,张译饰演的是两度登上珠峰的登山英雄曲松林,他是电影中1960 年登山队的队员,并在1975 年担任登顶行动前线副总指挥,还要作为登山训练营的教练为新队员们进行登山技术教学,是一位经历过曲折心路的攀登者。
看完剧本之后,张译心头盘旋着丝丝顾虑:“演员接到角色,总会下意识地在自身和角色之间做一次换算,看看能否胜任这个角色。我对曲松林这个人物的心态有点吃不准,担心自己辜负上影集团和导演的信任。”
张译时常进行这种“自我换算”,当初贾樟柯导演邀请他在电影《山河故人》里演煤老板张晋生,他也觉得自己“演不了”。他曾说过每次怀疑自己和角色差距过大的时候,都是前辈的鼓励让他完成的角色。这回想过放弃出演《攀登者》的张译,也是因为任董的一席话下定了直面挑战的决心:“和任董一见面,他听完我说的全部顾虑,就告诉我,‘你说的都有道理,无论有什么问题,我们来解决,你来就好。’我瞬间就‘投降’了,一位长者对自己如此信任,再没有拒绝的道理了,为了《攀登者》,拼了吧。”
#张译、攀登英雄桑珠、吴京在珠峰大本营合影(人名按合影次序,由左至右)
“张译是个‘戏痴’。”一同主演《攀登者》的吴京说,“他可以为戏做很多功课和牺牲。”
与张译搭档主演《鸡毛飞上天》的殷桃也曾说过张译是个“戏疯子”,同张译合作过的许多演员和导演都说过,他们用这样的词称赞他的演艺精神。张译是那种会给自己的角色写小传的演员,他会仔细研究角色在每一幕应有的情绪状态,在深刻剖析剧本之后自己增加剧本上没有的动作细节。他对演员这份工作充满了珍视与热爱,只要演起戏来就一定会全力以赴,听见“开机”的喊声就会忘记一切。就像观众们看电影《红海行动》时,都没有察觉到银幕上饰演“蛟龙队长”的张译,其实全程都在忍受脚踝骨折的疼痛。
而这一回,张译面对的是属于雪峰上的攀登者的挑战。
电影《攀登者》官方出过一支幕后特辑,镜头扫过拍摄现场身穿登山服的演员、年代感浓郁的“登山训练营”,还有大片大片白茫茫的雪地,其中有一个镜头是张译蜷缩在雪地里,他的双脚被冻得通红。
生死一线之时将氧气瓶让给队友、跌下悬崖后被一块岩石救下一命、为了不伤到托举自己的队友而脱下带钉子的登山靴以致被冻掉脚趾……历史上,首次从北坡冲顶珠峰的中国攀登者们缔造了无数震撼人心的真实故事,而演员能在电影《攀登者》的拍摄中听见那些故事的余音。张译饰演的曲松林就有一段冻伤脚的戏。拍摄时他光脚站在雪地里,对当年的登山英雄满怀敬意。
零下十几度的雪地,每一脚下去,雪都会迅速地融化成水,又迅速地冻结成冰。他说那时候的感觉已经不是寒冷了,而是钻心的疼痛。
“好在我有‘职业病’,只要听见导演喊‘预备开机’,就会完全忘记自身生理上的任何不适。但是一旦听见导演喊‘咔’,我就会疼得直接摔倒在雪地里,抱住脚打滚……”张译回忆道,“那时候真感觉体验到了当年的英雄们的艰辛。”
一副护目镜、一副冰爪、一件登山服、一支冰镐,再加上麻绳和身后满满的行囊,电影《攀登者》还原了当年中国登山队员的全套装备。而为了在银幕上真实重现攀登者的身影,演员都要从最基础的部分开始学习和训练。
曾经难以想象自己有一天也要去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张译,和《攀登者》的其他主演一起体验了一回“登山训练营”。张译回忆说,在电影开拍前进行的训练包含了登山时各方面的细节,从如何穿好登山服、如何打出登山结、如何在缺氧环境下呼吸再到结组的训练。这一系列训练带给他最深刻的感受是,原来登山和拍电影一样,都是需要团队协作的行动。
“我的戏,主要都是跟老吴(吴京)的对手戏,我们的趣事可多了。”
电影里,张译饰演的曲松林与吴京饰演的方五洲是一起登顶珠峰的“生死兄弟”,首次登峰时的一些遗憾在两人之间留下了心结,直到十几年后,他们带领年轻的后辈再访珠峰。在电影上映前发布的一张海报上,张译在风雪中给了吴京一个沉甸甸的拥抱,即使观众对这一幕发生的前因后果一无所知,也能从他们细腻到眼角每条皱纹的表演中感受到一种无言的释怀,那是攀登者之间毋须言语的友谊。
第一次合作拍电影,吴京为张译的表演所触动:“表演对手戏的时候,即使见不到对方的脸,他该给的情绪、该给的眼泪照给,我挺佩服他的。”
在银幕背后,两人很是投缘。张译眼中的吴京就像影迷们印象里的那样,较真、乐观,总是拼劲十足,能给整个剧组带来一股凝聚力。
“这部戏的拍摄,老吴帮我太多。”张译告诉我们,“能收获这个朋友和兄长,我觉得特别值。”
今年春天,张译和吴京一起踏上了通往珠峰大本营的山道。
这并不是一次寻常的登山远足。就像登上峰顶的最后一步,他们要在珠峰上为整部《攀登者》拍下最后一镜,为这次攀登画上一个意义厚重的句号。
作为电影的“先遣队”,他们在海拔5248 米的嘉措拉山口留下了合影,而后继续向着珠峰大本营前行。习武出身的吴京需氧量大,一路上高原反应很是严重,张译在网上向大家分享了旅途中的一个片段—裹了一身羽绒服的吴京躺在沙发上吸着氧气,镜头一转是自己在一台笔记本电脑前潇洒地敲着键盘。
“老吴,武艺高强这件事也是要看海拔的,珠峰作证,我就是不用吸氧。”他发微博调侃道。
张译经历的这趟珠峰之行相当充实。他们拜访了珠峰上的边境管理局,还参观了拉萨的中国登山博物馆,见到了电影里熟悉的登山装备的历史实物。为了熟悉珠峰上的拍摄环境,他们提前抵达了珠峰大本营,电影杀青的前一个夜晚也在那里度过。
入夜,张译躺在珠峰大本营的帐篷里,感受着一名攀登者眼前的夜晚。
“晚上帐篷里特别冷,手机和电脑耗电极快,还充不进去。杯子里的水都结冰了,人更是必须躲进睡袋才不会被冻伤。可是我受不了睡袋和氧气面罩的束缚,有点像犯了幽闭症的滋味,折腾好几个小时也睡不着。”
睡不着的张译终于发现自己根本不缺氧,他索性摘掉了氧气面罩,爬出了睡袋,钻出了帐篷,开始独自在珠峰大本营的空地上转悠。深夜的珠峰大本营安静极了,只有月光下的珠峰凝视着他。
即使之后错过了珠峰的日出,张译也觉得自己已经见到了难忘的景色。他很感谢《攀登者》,在他心目中这部电影不单是一次工作任务,而已经成为一部让他感悟到人生意义的电影:“如果没有这部电影,我可能一生也不会来几次珠峰。拍这部电影不仅让我交到了好朋友,也让我攀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不是说身份地位之类的高度,而是心的位置。”
我们采访张译的时候,距离电影《攀登者》9 月30 日全国上映还有两个月,恰逢八一建军节。今年的8 月1 日,张译也在微博上发布了自己的军装照,祝贺他的战友节日快乐。一身军装的张译或许是很多观众对他熟悉的开始,而他发的军装照九宫格里,除了电影剧照,也有他自己在文工团时的老照片。
张译1997 年考入北京战友文工团,经历十年龙套生涯,终因军旅题材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史今一角进入广大观众的眼帘。整部《士兵突击》的最后一镜,史今班长在天安门前嚎哭着送别的其实也是张译的十年军旅青春—拍“史今转业”的这场戏的当天下午,张译自己的转业报告恰巧也到了。整场戏的拍摄过程中,他几乎分不清自身的所在之处是戏还是现实,而荧屏前的观众为他这一幕的演出所深深震撼,直到现在,观众提起“影视剧里那些让人感动的经典场面”时,脑海中仍然会浮现出这一幕的画面。
今天的张译是观众心目中的实力演员,而如果说作为演员的一路拼搏就像是不断攀登高峰,他走过的路途可谓十分崎岖。话剧《士兵突击》的导演,张译的表演老师彭澎回忆他当年见到的刚进文工团时的张译:“不是很魁梧,有点像面条,站起来三道弯儿,不太适合当演员。”
在文工团里外表不算出众的张译,做过文员、剧务、场记,其间经历过不知多少次被剧组拒绝的打击。但张译不愿气馁,他为证明自己能做演员,平均一天跑一两个剧组。为话剧《士兵突击》当场记的时候,他能把整部话剧的所有台词都背下来,在每次排练结束之后独自默默练习。
正是根据话剧《士兵突击》改编的同名电视剧,让张译作为影视演员有了一个新的开始,之后,他的身影开始频繁出现在一部部精彩的影视作品中,他饰演的那些性格各异的角色,也在观众心头一个个地印下痕迹—电视剧《士兵突击》里的班长史今、《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小太爷”孟烦了、《鸡毛飞上天》里的企业家陈江河,电影《红海行动》里的“蛟龙队长”杨锐、《亲爱的》里的韩德忠、《追凶者也》里的“杀手”董小凤、《山河故人》里的煤老板张晋生……
因为电影《亲爱的》首次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时,张译自己都难以置信。去年,他捧着“观众喜爱的男演员奖”的奖状,哽咽着说出一句“我四十岁了,终于拿到了金鹰奖”。看着他一步一个脚印走来的观众为他高兴,许多业内同行也向他送上祝贺,恩师彭澎在他的获奖祝福视频里欣慰地说:“张译一直在用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勇敢,顽强。”
人生漫漫,或许每个人都经历过攀登,迎难而上,战胜低谷,与下一座高峰对视。对于张译来说,他从电影《攀登者》、从当年那些勇攀高峰的中国登山英雄那里感受到了一种代代相传的“攀登精神”,它根植于心田,鼓舞他不断前进。每一部新电影,每一个新角色,今后他也依然会将它们视作全新的挑战。而在自己参与主演的《攀登者》即将与观众见面的这个9 月,他也正期待着,那份身为演员的幸福降临。
“每次有电影上映的时候,如果有人对我说,嗨,你这次又演了个不一样的家伙,那就是对我最大的认可。期待9月30 日之后,也有人能对我说上这句话。”
TALK 对话张译
Q: 据悉电影《攀登者》还原了当年中国登山队员的登山装备,主演都要背着那身装备提前进行训练,您印象里都有过哪些训练?
A: 从最基础的着装开始,特别是绑冰爪的技法;然后是登山器具的使用,重点在结绳的几种方式;最后才是登山过程中的呼吸调整、心理调整和一些基础的动作。印象最深的应该是结组的训练,登山者必须具备协同作战的能力,就像电影的拍摄,一定是多个人共同配合、努力的结果。
Q: 在电影《攀登者》中第一次与吴京搭档感受如何?
A: 这部电影的拍摄,老吴(吴京)帮我太多,能收获这个朋友和兄长,我觉得特别值。从他身上,我学到很多,无论是他对电影的敬畏,还是对自己表演的较真劲儿。在片场,他的那种乐观,那种受伤了还要拼的劲头,对于整个摄制组来说,都是一股巨大的凝聚力。
Q: 您说李仁港导演会在片场给大家放音乐,他放的都是什么类型的音乐,是那种烘托正在拍摄的剧情气氛的,还是听了能让演员放松下来的?
A: 李仁港导演有很好的美术功底和音乐修养,在本片的拍摄中,他通常会放一些电影原声的音乐。这种音乐的叙事性很强,有些又非常空灵。它其实不仅仅是针对演员的,对各个部门都非常有效,演员当然会更加投入在情景之中,摄影师的画面也会更具有“呼吸感”,哪怕是更基础的一些技术部门的工作同仁,也都会因为音乐而格外精神抖擞。
Q: 在珠峰大本营,您和吴京一起祭奠了当年的登山英雄,你们是怎样想到去做这件事的?
A: 电影的故事发源于这些登山的先驱,我们的人物身上也有他们的身影。珠峰大本营,曾经是他们战斗过的地方,那些逝去的先辈,他们一定希望在这里也有一个小小的家。所以我们就想,能不能在那里为他们建起玛尼堆,让先辈们随时能看到自己深爱的珠峰。
Q: 为了拍《攀登者》在珠峰大本营过夜是什么感受,有没有看到珠峰上的日出?
A: 那一晚从凌晨两点开始,我在大本营的空地上乱转了两个多小时。太安静了,无论是周围,还是内心,都极度的安静,月光下的珠峰格外美丽。但是,实在太冷了,我最终还是钻回了睡袋,终于快睡着的时候,听见外面有人说,太阳出来了……我错过了日出,但“赚”到了月亮。
Q: 您觉得自己有过像攀登珠峰一样迎难而上的时候吗?
A: 其实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攀登者》这部电影,如实地记载了一种精神,一种攀登精神,这种精神植根于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根植于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始终鼓舞着我们自强不息、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