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明
摘 要: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昆明市晋宁区对非公企业给予大力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增速逐渐加快,逐步成为推进晋宁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战场”。对晋宁区新时期非公经济转型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索晋宁区非公经济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转型发展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非公经济;转型;发展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11-0050-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121 文献标志码:A
非公有制經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其中,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了解晋宁区新时期非公经济转型发展现状,对晋宁区非公经济转型发展工作进行了调研。
1 基本情况
近年来,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对非公企业给予了大力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增速逐渐加快,逐步成为推进晋宁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战场”。2018年,非公经济增加值64亿元,占GDP比重的47.1%,同比增长7.6%。房地产行业是拉动非公经济的主体,第四季度房地产行业、工业增长幅度较大,但是依然难完成11.3%的增速目标;非公企业有16 916户,其中个体13 182户,私营企业3 453户,同比增长2.7%;晋宁区规模以上成长型农产品加工企业20户,范围涉及食品加工、调味品生产、橡胶加工、纸制品加工等行业,累计总产值达257 451万元,同比增长77.8%;销售收入达271 726万元,同比增长17.98%。
2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1 政策引领不足,转型发展方向不明
晋宁区非公经济大多以原料初级加工等粗放经营为主,机器设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创新水平不高,导致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质量差、档次低、产业链短,在市场竞争中缺乏优势,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在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面临产业选择方向不明、资金不足、技术人才缺乏等诸多困难,存在“不想转、不会转”的问题。
2.2 产业基础薄弱,转型发展动力不足
晋宁区非公经济产业基础薄弱,创新驱动力不足的现状制约了非公经济的转型发展。
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晋宁区非公企业多数仍以原材料初加工为主,产业层次低,产业链条短。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不少企业的创新意识淡薄,只重视设备、厂房、利润等有形财富,而忽视了技术、信誉、品牌等无形资源;有的企业甚至存在“生产太忙,顾不上创新”“不创新,企业也死不了”等观念。根据相关统计显示,94.9%的非公企业无国内发明专利,只有2.9%的拥有1~3项专利,说明非公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三是创新投入低。在调研中了解到,创新投入上“资金紧张”的占32%,“对市场前景把握不准”占27%,“缺乏研究人员、设备及战略伙伴”占的29%。资金制约、研发投入薄弱、市场风险、人才短缺等因素,影响了很多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现阶段晋宁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具备国内外竞争力的非公企业较少。
2.3 要素保障不足,转型发展成本较高
第一,融资难、融资贵。在调研中,企业对此反映强烈,尤其是非公小微企业,认为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题,表现为“融资难”和“融资贵”。一方面,融资渠道狭窄,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门槛偏高,“嫌小爱大”“惧贷、惜贷”现象在晋宁区尤为突出。另一方面,融资成本高。除银行贷款利息、第三方收费和担保费外,存贷挂钩、担保保证金、银行“业务创新”等中间产品加重了企业融资成本。
第二,土地有效供给不足。在调研座谈中,成长型非公企业对用地问题反映最为突出。晋宁区“工业园区”建设相对滞后,受投资规模、环保要求等入园“门槛”限制,小微非公企业进入工业园区难度较大,企业投资成本增加。
2.4 营商环境不优,转型发展支撑不强
晋宁区招商引资,服务企业的软环境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是行政审批仍然存在问题。审批行为不够规范,审批环节不够简略,未充分发挥行政服务大厅“一站式”服务功能,在审批中还存在“互设前置”的现象。
二是个别部门和单位工作作风不实,对一些优惠政策宣传不够,办事效率低,存在办事难现象,管理服务部门之间职责交叉重叠,缺乏有效的综合协调机制,导致部门之间、部门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无法准确沟通。
三是一些部门不重视非公经济发展,深入非公企业调研不够,对非公经济发展的指导、服务、扶持、支持不够到位。
四是培育企业家精神的氛围不足,争创名优产品的工匠精神尚需培养。
3 发展建议
3.1 以绿色发展引领非公经济转型发展方向
第一,紧扣晋宁区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规划策划的产业导向作用。抓住晋宁撤县设区重大机遇,主动融入昆明主城发展,在昆明市建设成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中,承接主城的一些产业,服务好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按照把晋宁区打造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旅游康养新区、古滇郑和文化名城”的发展目标定位,坚持高位统筹,从政府层面做实产业规划,采用“搭积木”架构,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加强项目库建设,做到分开是可独立招商、独立运营的子项目,合起来则是体现晋宁区整体规划的总项目。
第二,紧扣晋宁区的产业定位,谋划发展空间,走绿色发展之路。要使产业定位及项目库建设体现晋宁区“增加三产、优化二产、调整一产”工作思路,并致力于“去库存、聚人气、调结构、护生态、优土地”的发展任务,实现产城深度融合,三个产业互动共促,形成环滇池发展带、晋城昆阳互动发展、东线南线北线纵深发展带的“一带双城三线多节点”发展格局,培育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及绿色生态的新型产业,走绿色发展道路。
3.2 以创新发展提供非公经济转型发展动力
首先,创新服务平台。成立晋宁区非公企业服务中心,打造非公企业双创综合服务平台、非公企业产权专项服务平台、城市物流配送信息服务平台、统计监测平台等,为非公企业提供基本服务、创业辅导、信息咨询、政务代理、投融资服务、信用体系评价、人员培训、技术支持、市场营销、管理咨询等专业服务。
其次,发展电子商务。成立晋宁区电子商务发展领导小组、电子商务行业协会,制定晋宁区电子商务工作实施意见和产业发展规划。依托现有闲置厂房、楼宇及新开发地块,规划建设晋宁区电子商务产业园、晋宁区电子商务孵化中心、晋宁区电子商务物流仓储中心等。形成集创业孵化、商品贸易、平台建设、物流配送、融资支持等多功能、多业态为一体的电子商务园区。
再次,创新提高产品质量的方法途径。①要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水平。推进科技成果收益权和处置权改革,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加强与科技孵化基地的联系,改进工艺,增加新产品,设立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增强科研成果转化的动力和活力,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②要重视品牌战略。晋宁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应大力挖掘商标品牌,培育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为依托的商标,全面提高商标注册、培育、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增强品牌竞争力,提升晋宁区非公企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3.3 以资源整合集约非公经济转型发展要素
第一,切实加强土地保障。晋宁区政府及区国土资源分局要向上争取土地指标,依法加快土地出让,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盘活土地资源。
第二,有效化解融资瓶颈。帮助中小企业健全财务制度,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为企业和银行牵线搭桥,改善“企业找不到银行、银行不了解企业”的状况,帮助企业了解政府的政策导向,引导和鼓勵金融机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实现银行和企业面对面,实现两者的最佳合作;探索建立晋宁区国有公司融资担保及银政担三方共同参与的“园保贷”融资新模式,充分运用企业互保、联保、贷款保险等形式,优化担保结构,解决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问题;积极建立健全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使企业从多种渠道获取所需资金;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园区企业土地证的办理,增强企业的融资能力。
第三,提高人才技术保障。注重培养企业家和高层次企业管理人才,通过举办非公企业从业人员培训班,聘请专家授课,为非公企业培养急需的人才。要积极招才引智,引进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示范基地和打造示范企业,提升产业科技化水平。目前,昆明理工大学的“昆工创客”、云南农业大学的“云农众创空间”、云南大学的“互联网+非遗”等正在寻求合作伙伴,区相关部门要全面研究,看准目标,主动出击“抢”项目。
3.4 以职能转变优化非公经济转型发展环境
首先,优化非公经济发展软环境。政府要着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做好“加减乘除法”,在提供服务、畅通企业融资、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资上做“加法”;在简政放权、减轻实体经济负担上做“减法”,让企业轻装前进;在科技创新驱动上、全方位对外开放上做“乘法”,让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在遏制创新与开放的负面因素上和市场的投机行为上做“除法”。
其次,提高项目审批效率。尽快制定《晋宁区投资项目联合高效审批办法》,着力推进投资项目行政审批事项高效办结,改变重签约、轻落实,重引进、轻服务,重数据、轻帮扶的现象,全力打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
再次,强化项目推进力度。以《晋宁区政企沟通联系会议制度》为基础,落实“一个项目、一位区领导、一个区部门、一套保障机制、一抓到底”的联系推进制度,多形式开展“专题会、座谈会、推进会”等,认真听取驻晋商会和企业的意见建议,畅通和共享信息,形成政商合力推进项目的氛围,构建“亲”和“清”的新型政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