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奕轩
中部各省要立足省情、搶抓机遇,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左右逢源”。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就做好中部地区崛起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中部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带来了机遇。湖南应乘势而为,找准关键着力点,用好用足湖南的比较优势,写好中部崛起的“湖南篇章”。
一是牢牢把握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湖南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部地区崛起要上新台阶,关键是要高质量推进城市群建设,发挥城市群优化空间布局和集聚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从湖南实际出发,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带动整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就是高质量发展长株潭“3+5”城市群,核心要务是推动长株潭“3+5”城市群深度融合。
第一,推动产业调整。长株潭“3+5”城市群市域要打破行政性地区化产业结构体系,形成长株潭“3+5”城市群“齿合型”产业分工结构。一方面,通过产业链、价值链与生态链的融合,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更大空间上的产业集聚。
第二,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协同。加快实现长株潭“3+5”城市群公共资源交易区域一体化,实现交易平台整合联网、创新经验分享和科技成果分享,有效降低交易制度性成本。
第三,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利益共享。健全完善产业、金融、财税、科技政策,推进长株潭“3+5”城市群产业转移。建立健全企业兼并重组财税利益分配机制,在按企业兼并重组政策要求实施的基础上,合理保护被兼并企业所在地财税利益,让相关地区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共同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第四,推动市域政府横向协同。建立健全长株潭“3+5”城市群市域政府联席会议机制,推动横向沟通协调,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市域政府间的府际合作。
二是开启“蛙跳模式”加快“换道超车”。
当前,湖南省工业发展短板突出,高技术产业发展缓慢,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已由2010年的23%降低至2018年的7.4%,2018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占比(10.6%)相比全国水平低3.3个百分点,全省经济结构一定程度上已经偏离优化发展态势。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产业革命带来技术经济范式的巨大变革,为中部地区提供了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第二种机会窗口”。湖南省应敏锐抓住以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发展新机遇,进行“换道超车”,紧紧围绕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材料、大数据、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领域构建产业技术创新链,加快推进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全力建设新兴优势产业链,着力培育高技术制造业,提升湖南省在区域乃至全国全世界价值链中的地位,实现“蛙跳式”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湖南省要切实抓好人才队伍建设。优秀人才流向人才待遇、工作环境条件更具有比较优势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是必然趋势,湖南一定要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创新长效“吸才”机制,着力建设有优势产业和科技支撑的人才高地,既要提供有吸引力的硬环境,如提供高薪资等福利待遇,也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软环境,使得引进的人才把自身的科学追求融入到湖南的整体建设中,产生归属感。
三是加快南融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使得湖南省面临两方面回波效应:一方面,生产要素收益低于粤港澳大湾区,导致先进生产要素因收益差异向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流动,将延缓湖南发展步伐;另一方面,因通道和门户效应使先进生产要素向湖南省集聚,又有利于新旧动能转化。两方面的回波效应强弱对比取决于湖南省与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基础设施、制度和社会等方面的融合程度。为此,湖南省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应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统筹谋划,精准实现梯次对接。省级层面要加强顶层设计,把粤港澳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管理等先进要素与湖南的区位、资源、生态等优势结合起来,在产业、政策等方面主动对接。市级层面要依据湖南省统一部署,制定本市行动方案。园区层面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增强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和配套支撑产业发展能力。
第二,创新产业对接融合机制。坚持以产业园为主要载体,在与粤港澳大湾区在产业链合理分工基础上,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在湖南省发展“飞地经济”,通过利益分享承接高端制造业转移。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定位以及重点产业技术突破和应用需求,加快培育配套与支撑产业体系。
第三,强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提高对接融合能力。以建设郴州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国际城市为目标,推进要素集聚、强化国际合作、金融服务、信息交流、商贸服务、创新创业等核心功能,不断提升湘南城市群的整体实力和辐射能力,壮大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四是以绿色为支点撬动美丽湖南的宏大实践。
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需要湖南的贡献,湖南省要让绿色成为新时代湖南最鲜明的底色,更好的实现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协调、可持续的运行。
第一,守护好绿水青山。湖南应坚持生态优先,坚持一切经济活动都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在保护生态的条件下推进发展,要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坚决守护好湖南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
第二,培育好金山银山。湖南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一产利用生态、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保护生态”,着力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全力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住宅产业化(装配式建筑)等新兴产业,加速推进产业化,全面提升产业规模和竞争力;着力推动有色、钢铁、石化、建材、汽车、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的绿色化改造;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第三,创新发展生态制度。湖南应加快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最严格的制度为美丽湖南建设保驾护航。
五是以政府信用为支点释放民间资本活力。
随着改革的深入,民间投资的活力因民营资本原有市场过度饱和、可投资领域狭窄等因素影响受到压抑。当前,中部崛起进入加快发展新阶段,湖南要乘势而上,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释放改革红利,有效激发民营经济发展热情、充分释放民间资本活力。
第一,全面打造新型“亲”“清”政商关系。完善政府信用体系建设,增强政府公信力,稳定民企投资预期。与此同时,全力推动产权保护的法制化,全面健全产权制度,维护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让民间投资活水充分涌流。
第二,拓展民间投资空间。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资本的引导效应,规避对民间投资“挤出效应”;另一方面有效破除体制性障碍和壁垒,建立行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厘定政府投资边界,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发挥民间资本的灵活、创新优势,着力形成政府与民间投资合力。
第三,优化民间投资方向。引导民间投资“避虚就实”,推动民间资本投向实体经济,引导民间投资与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
第四,强化民营企业的金融供给。当前,县域和农村的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因此,破除体制藩篱吸引更多民间资本,银行金融应积极作为,让金融活水更好的“浇灌”民企。湖南省应推进科技金融,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整体化融资解决方案;开展普惠金融,扩大普惠金融的覆盖范围,为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提供更优质、更综合的金融服务;发展互联网金融,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