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卿
【摘 要】本文运用格雷马斯叙事学理论,解读根据文德琳·范·德拉安南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怦然心动》中文本的表层与深层结构,通过剖析男女主人公家庭价值观的差异,探讨当代美国社会世俗价值观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发掘家庭价值观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人格形成所产生的作用。
【关键词】格雷马斯;叙事语法;《怦然心动》;表层结构;深层结构;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2-0077-05
根据文德琳·范·德拉安南的同名小说改编,2010年上映的电影《怦然心动》讲述了一对少男少女的初恋故事,影片不仅让观众重温了青葱岁月的美好,且影片中男女主人公迥异的个性及其根源也值得反思。本文借助格雷马斯的“行动元模式”(Greimas Actants)和“符号矩阵”(Greimas Matrix)理论,解析《怦然心动》影视文本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探讨故事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关系,进一步发掘出故事的内涵和主题。
一、格雷马斯叙事学理论
格雷马斯理论主要是以研究意义问题出发,将语义关系形式化进而推演出文本的意义系统,从而建立一套叙事语法。他认为叙事文本由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组成,深层结构在逻辑上先于文本,是叙事最初表达形式,在组合过程中生成表层结构,进而表现为各式各样的文本。叙事深层结构类似于句法结构,其中叙事结构中的“行为”对应于句法谓语,按照“二元对立”的思想及其组织关系,格雷马斯分别建立起“行动元模式”和“符号学矩阵”理论。
“格雷马斯根据普罗普对童话故事叙事程序的研究,分为四个结构阶段: 产生欲望或愿望阶段、具备实现欲望的能力阶段、实现目标阶段以及得到奖赏阶段。这四个叙事程序构成格雷马斯‘行动元模型理论分析的基础”(刘小妍,2003)。格雷马斯扩展了“行动元”这一概念,行动元是结构单位,具有多种功能,可以解释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事件之间、事件与事件之间等的相互关系。格雷马斯提出 6 组 3 对相对立的行动范畴:主体与客体、发送者与接受者、辅助者与反对者。“这三组‘行动元组成了 3 对对立的关系:欲望与追求(主体与客体),交流(发送者与接受者),帮助或阻碍(辅助者与反对者)” (格雷马斯,1989) 。这就是“行动元模式”,这六个元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如下:
具体分析,三组行动元关系如下:(1)主体和客体:在格雷马斯三组行动元关系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主体是事件的塑造者,是渴望占有客体的欲望者,客体指的是被主体追求的对象。(2)发送者和接收者:发出者是引起和传送主体的欲望、激励主体追求目标的一种力量,而接收者通常指发送者所发送信息的对象。(3)辅助者和反对者:格雷马斯称,“辅助者与反对者有两类功能:第一类是有助于主体欲望的实现,它利于交流;另一类反之,它制造障碍,阻滞欲望的实现,它妨碍交流”(格雷马斯,2001.),“辅助者和反对者是文本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有了這两种力量,文本的叙事就会变得复杂起来,意蕴也更加丰富起来”(格雷马斯,2001)。三组行动元概念可以运用于分析叙事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以及抽象品质之间的关系。
“在意义抽象层次上,格雷马斯应用符号学矩阵解决了意义基本结构的表征问题。该矩阵标志着格雷马斯的符号学首次进入了它所致力于达到的抽象理论王国”。(叶起昌,2012)格雷马斯的“符号学矩阵”是格雷马斯最富独创性和应用性的理论,其主要意义在于有助于读者把握叙事作品的整体结构,掌握故事的主要矛盾及关系,进而发掘文本所蕴含的深层思想。在格雷马斯看来,所有角色功能中暗含许多逻辑正反的关系。话语的深层意义是以二元对立的形式生发出来并不断向周围辐射,形成一个意义的连续统,即符号学矩阵。如图所示:
“图中的S1和S2、~S2和~S1之间是对立关系,S1和~S1之间、S2和~S2之间是矛盾关系,S1和~S2之间以及S2和~S1之间是互补或者蕴含的关系”(格雷马斯,2011)在格雷马斯看来,S1与S2之间的对立是故事的起源,但在故事进程中又出现了新的因素,~S2和~S1就是在故事进程中引入的新的因素,当所有的因素都得以展开,故事也就完成。在此符号学矩阵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对立关系,矛盾关系和蕴含关系则为辅助关系。正是凭借这几个功能项(或者说角色)之间的关系和变换,文本的意义才得以实现。
二、《怦然心动》的叙事过程及表层结构
在《怦然心动》的事件阶段中,可以分为三个叙事程序:
第一部分:爱之初——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七岁的女孩朱莉对新邻居布莱斯一见钟情,并深信男孩也喜欢自己,认定自己的初吻是一定属于这个拥有一双迷人蓝眼睛的同龄男孩,于是展开了追求;而布莱斯心中很反感这个他眼中毫不起眼、热情过度、行为怪异的女孩,他不断逃避、疏远、反抗着朱莉的爱情。
第二部分:爱的风波——理智与情感。在父亲的引导下,朱莉学会了理性辩证地看待事物,重新审视和布莱斯的关系,经过一系列事件与风波,朱莉对布莱斯彻底失望。而此时的布莱斯却在外公的启发下,逐渐发现了朱莉的美好并被深深吸引,情根深种。
第三部分:爱的醒悟——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在朱莉决定彻底放弃布莱斯时,布莱斯却深深爱上了她,在学校众目睽睽之下要吻朱莉,朱莉被吓懵,躲在家闭门不出,布莱斯急于登门或电话致歉,却无果,最终在朱莉家的庭院,布莱斯种下一颗她挚爱的无花果树苗,此举终于打动朱莉,有情人终成眷属。
以下为《怦然心动》的表层结构分析:
(一)产生欲望。主体产生了实现某一目标的欲望,而目标的出现需要有推动者。影片中朱莉第一次见到布莱斯,就被他的蓝色双眼吸引,并产生从布莱斯获得初吻及爱情的强烈愿望。主体欲望的产生为下面故事情节的发展做好了铺垫,是其他三个阶段发生的前提。
(二)具备能力。主体为使状态发生转换,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人工孵化小鸡的成功令朱莉感叹于生命之美,承担养殖孵化出的小鸡之举表现了朱莉的善良和尊重生命的品格;“鸡蛋风波”中布莱斯带有偏见的话语没有令朱莉消沉,反而激发她将自家庭院修葺一新,表现了其独立自强的能力;爬上无花果树的朱莉,震撼于眼前的美景、领悟了父亲的话语,改变了看待世界的视角,具备了辩证思维能力;“叔叔事件”使朱莉坚定了承担家庭责任的勇气,折射出朱莉具备的人性美。正是朱莉这些美好品格和能力打动了布莱斯,令布莱斯摒弃了其原有的偏见,渐渐爱上朱莉。因此综上所述的种种美德都使主体具备了赢得客体,实现目标的能力。
(三)实现目标。指主体的状态由于一个行动而发生了转换,此转换使故事情节达到高潮,是四个阶段中的核心,分为两种类型及从拥有到失去或者从不具有到拥有。用函数形式表现为: F(S)=[ [S > O]→[S> O]或 F(S)=[S> O]→[S >O]。此公式中,S 是主体,F为采取的行动,O 是失去的或者之后拥有的东西,影片中朱莉(S)通过一个行动(F),即在“篮子男孩”午餐竞拍时,朱莉出于同情“拍”下了无人问津的男孩艾迪,并按规定与艾迪约会共进午餐。正是由于这个行动(F),使布莱斯误认为朱莉不再喜欢他,冲动之下,径直拉起正约会的朱莉,并欲亲吻。至此,朱莉拥有了期待已久的来自布莱斯的初吻和爱情(O)。
(四)获得奖赏。本阶段是确认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的真实性,判断最后状态,即目标是否达成,最终结局如何。影片中,布莱斯为朱莉种下了她最珍视的无花果树,两人牵手相视而笑。朱莉最后获得了最初渴望的爱情,进入了获得嘉奖阶段,在这一阶段,行动主体达到了其在第一阶段中所产生的目标,实现了对爱情从无到有的转变。
三、《怦然心动》的行动元以及结构图
《怦然心动》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可以用3 组行动元范畴的对立关系概括进来,具有很强的价值与功能。下面我们用格雷马斯的“行动元模型”来分析和解读《怦然心动》中的人物关系。
(一)《怦然心动》的6个行动元:
主体: 朱莉
客体: 布莱斯
发送者: 布莱斯
接收者: 朱莉
辅助者: 朱莉父亲,布莱斯外公
反对者: 布莱斯父亲,布莱斯朋友
主体朱莉追求客体布莱斯的过程构成了影片《怦然心动》情节发展的最基本框架。故事主要讲述了朱莉从对布莱斯初吻和爱情的执着和狂热转为理性思考而最终获得了布莱斯爱情的故事。因此,主体是朱莉,客体是布莱斯,朱莉对布莱斯的关系是“欲望”和“追求”关系,是整个文本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一组关系,其他的行动元和关系都是围绕着这组行动元产生关系的。
发送者布莱斯与接受者朱莉的关系是提供和接受之间的关系主体朱莉追求客体布莱斯,就存在给她提供目标和对象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布莱斯,力量的获得对象是朱莉,就是行动的接受者。影片中布莱斯的那对蓝眼睛让朱莉沦陷,从此布莱斯牵动着朱莉的心,童年时热情拥抱布莱斯,少年时情不自禁嗅布莱斯并主动送鸡蛋,看到布莱斯和别的女孩约会时的那种失落,布莱斯是朱莉年少时期爱情世界的全部。布莱斯引起了朱莉追求他的欲望,因此,布莱斯是发送者,朱莉是接收者。
辅助者之一朱莉父亲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观点点醒了痴恋于布莱斯的朱莉,她开始辩证全面地审视和布莱斯的关系,逐渐发现布莱斯迷人的外表下那颗怯懦、寡断的心,进而犹豫是否放弃这段单相思,虽然如此看来朱莉父亲似乎阻碍了主体朱莉实现目标。恰恰相反,父亲之言让朱莉对布莱斯之爱蜕去稚嫩、走向成熟,最后,在朱莉已经拒绝布莱斯时,父亲仍允许布莱斯在自家庭院为女儿栽种了一棵无花果树,而最终促使两人恋情圆满。知女莫若父,朱莉父亲深知女儿对布莱斯情根深种,他用自己的方式教会了女儿学会全面成熟地对待爱情,在关键时刻他辅助朱莉接受了布莱斯的歉意和心意,促使有情人终成眷属,因此,朱莉父亲是辅助者之一。布莱斯外公是一位睿智且眼光独到的老人,他欣赏执着勇敢的朱莉,给予其精神和行动上的支持,且引导感情上晚熟迷惘的布莱斯正视自己的内心、发现朱莉的魅力、弥补过失、终获朱莉的芳心。外公的行为都是在协助男女主人公从分歧走向和解。因此,布莱斯外公也是主体实现欲望的辅助者之一。布莱斯母亲虽曾附和丈夫对朱莉家經济状态予以嘲讽,但当知道朱莉家的贫穷是源于其父母倾尽所有积蓄照顾朱莉的弱智叔叔后,对朱莉家刮目相看,且诚邀朱莉一家共进晚宴。正是这顿晚宴消除了两家由于“鸡蛋风波”产生的芥蒂,也令布莱斯质疑、反思父亲一直以来对朱莉家的偏见,并意识到自己和父亲一样的怯懦,进而彻底走出父亲对他的负面影响,放下了偏见,勇敢地追求爱情,可以说“家庭晚宴”也是布莱斯和朱莉爱情的“催化剂”。因此,布莱斯母亲也是辅助者之一。布莱斯父亲从影片第一幕就表现出对朱莉的反感,以及一直以来对朱莉家庭经济状态的嘲弄,父亲的态度是年幼时的布莱斯对朱莉有偏见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因而导致了朱莉频频主动地示好,而被拒绝的情景,所以布莱斯父亲是反对者之一。布莱斯的好朋友加利特一直认为朱莉是个怪人,甚至在知道朱莉有个智障叔叔时,非但没有表示理解和同情,还讥笑朱莉的怪异行为源于家族基因,而懦弱的布莱斯居然违心表示赞同,恰巧被朱莉听到,朱莉对布莱斯极度愤怒失望,进而彻底放下了对其所爱。而在布莱斯要当众吻朱莉之后,加力特对布莱斯的爱情选择极为不理解,甚至提出断交。因此,加力特对朱莉厌烦和蔑视的态度也是布莱斯轻视朱莉的重要原因,所以加力特也是反对者之一。
(二)《怦然心动》的施动关系结构图:
四、《怦然心动》的深层结构
根据格雷马斯“符号学矩阵”,我们来探究《怦然心动》故事的深层意义。在《怦然心动》中,四个元素的二元对立关系构成了叙事结构。朱莉是主人公,为主体,用S1表示;朱莉追求的客体是布莱斯,用S2表示;布莱斯的父亲和布莱斯的朋友是整个事件的障碍者,用~ S1 表示,朱莉父亲和布莱斯外公,布莱斯母亲是帮助者,用~ S2 表示;因此,《怦然心动》的语义方阵可由图3 表示为:
图4展示了《怦然心动》的四个元素的二元对立关系,故事的结构与人物关系清楚明了:故事最主要的对立是主体朱莉与客体布莱斯的对立,朱莉深爱布莱斯时,布莱斯却十分厌烦她,朱莉的热情与真诚却遭遇布莱斯的冷漠与偏见;然而当布莱斯逐渐爱上朱莉时,朱莉却决定放弃他,剧情反转,布莱斯热烈地追求朱莉,朱莉坚决地拒绝,主客体的对立是故事发展的主要线索,主要体现在人格与思维差异上。另一组对立是辅助者朱莉父亲、布莱斯外公与反对者布莱斯父亲的对立,朱莉父亲是一个坚持梦想、有担当、善于发掘生活之美和积极乐观的家长,他尊重子女的想法并给予支持;布莱斯的外公有见识且善于发现人性之美,对后辈教育循循善诱,指点迷津。而与此对立的布莱斯父亲生活态度消极、对待子女专横粗暴,对社会充满冷漠和敌意,戴着有色眼镜看待邻居。布莱斯朋友虽是个孩子,却说话尖酸刻薄、缺乏同情心、有一颗冷漠自私的心。辅助者与反对者的对立体现在价值观的矛盾上。以中轴线为界,分为A、B两个对立的世界:朱莉与辅助者属于世界A,这是一个积极、美好、充满希望与爱、人与自然和谐地奉行人道主义和生态主义价值观的世界。布莱斯与反对者属于世界B,是一个消极、冷漠、充满偏见,奉行极端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令人精神颓废的世界。所以,《怦然心动》的深层结构就是A、B两个世界的对立,也是以布莱斯父亲为代表的消极的价值观和以朱莉父亲为代表的积极的价值观的对立。这种结构对立升华了故事的主题,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流行的世俗价值观及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对青少年戕害的担忧,以及对家庭价值观对青少年的影响所带来的思考。
故事前期的布莱斯属于B世界,同属这个世界的还有他的父亲和朋友,他们所持的价值观有其社会根源。《怦然心动》故事发生在美国20世纪60、70年代,社会经济迅猛发展造成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成为社会的主要风气。布莱斯父亲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典型的中产阶级代表,他精神空虚,将拥有物质和财富的多少作为衡量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认为物质成就的获取象征着个人价值观的实现,所以布莱斯父亲面对经济拮据的朱莉家时,优越感十足,洋洋自得,他无法理解朱莉一家人对梦想的追求和对自然亲近的那种返璞归真的生活。其实,他忘记了自己当初也是有艺术梦想的音乐人,只是在被物质物化的道路上,忘了初心,迷失了自己,现如今虽然物质富足,却灵魂腐烂。同时,布莱斯父亲和加力特也深受当时社会盛行的极端个人主义影响,认为“我的一切都由我负责,旁人如何不用我操心”。布莱斯父亲知道朱莉有个弱智叔叔后讥笑着说:“那又怎样,又没有让他去整理院子。”这种冷漠的态度甚至让儿子布莱斯都质疑:“若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看我父亲的架势会把我扔进精神病院。”而布莱斯朋友加力特则讽刺道:“……那个庭院简直是垃圾……智障?好吧,哪能说明很多问题,不是吗?你知道的……我是说朱莉。”这个加利特幼年时,在追求自己爱情的道路上,不惜出卖自己的好朋友布莱斯,告诉心仪对象雪莉,布莱斯与她恋爱的真正目的是摆脱朱莉的纠缠,为此导致布莱斯与雪莉的恋爱关系破裂。布莱斯父亲与加利特这种只顾自己,不管别人死活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盛行,导致了人和人之间难以真诚相待,体现了人性的自私与冷漠。若是世上人人都如此,世界将变成一个冰冷、可怕、没有人情味的地狱。布莱斯幼年时生活在这样一个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的B世界中,这个世界的亲情、友情极为脆弱、不堪一击。布莱斯迷茫、彷徨,后来他渴望得到生活在美好的A 世界中朱莉的爱情,可是从小在B世界受到的熏陶,令他形成了怯懦,寡断,自卑的性格,差一点错失朱莉。幸亏处于A 世界的外公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与同处在A世界的布莱斯母亲共同将布莱斯带进A世界中。
A 世界是一个充满了希望与爱的世界,不仅人与人之间互敬互爱,人与自然也和谐相处。“到20世纪60年代, 在公害事件层出不穷,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生态危机不断加剧, 民权运动蓬勃发展的形势下, 一种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环境保护思想逐步形成并为广大民众所普遍接受, 成为环境意识的主流,它要求人们应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自然界中的一切”(张延杰,2000)。而朱莉的一家正是这种生态主义价值观的代表。朱莉父亲的庭院作画,朱莉一家吃自己养殖的鸡下的蛋、朱莉对无花果树的喜爱与捍卫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近。亲近自然、感悟自然,是净化心灵、丰盈灵魂的过程,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在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和种族运动造成美国社会分裂,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社会道德在一定程度下滑,不受约束的物质主义对人们构成了新的威胁。而朱莉一家及布莱斯外公和母亲关爱他人的行为表现出作者对时代需要人道主义价值观的呼吁。爱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朱莉父亲说“有时候我们要为做出正确的事情而付出代价……我们不能弃我弟弟于不顾……”朱莉的母亲出于对丈夫的爱,共同承担对丹尼尔的照顾,忍受着生活的贫困,无怨无悔地付出;朱莉在探望过丹尼尔叔叔后也意识到“丹尼尔叔叔不再是个名字,而是我们家庭的一份子。”这种无私奉献、勇于承担责任的美德,使这个贫困之家充满了温馨与力量。布莱斯的外公站在无花果树前对布莱斯说:“上面的景色一定特别美妙……有人住高楼,有人处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世人千万种,浮云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这席话充满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对美好的人的欣赏,正是在这位热爱自然、充满爱心的睿智外公引领下,布莱斯最终脱离了那个冷漠自私的消极世界,与朱莉的爱情得以圆满。我们可以看到,《怦然心动》爱情故事反映了深刻的社会问题、民众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取向,朱莉和布莱斯的爱情纠葛也是两个家庭不同的价值观道德观碰撞的过程,其核心语义轴是积极与消极的问题,这也是文本最显性、最起始的方阵,如图5所示。
家庭价值观和教育理念不同,导致两个家庭的孩子们性格差异显著。朱莉的家庭虽然经济贫困却充满正能量,家人相互尊重、相互团结,父亲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支持孩子们的梦想,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富足。当朱莉珍爱的无花果树被砍后,为了安抚伤心难过的女儿,父亲画出了那颗无花果树送给朱莉并说道:“希望你能将树梢的美好时光永存心底。”不需要讲大道理,这种更重视孩子内心情感的深沉父爱彻底安慰了朱莉受伤的心。朱莉的哥哥们爱好音乐,父母理解、支持他们,在两家聚餐时当儿子们说出放弃读大学的机会,先打算做音乐时,朱莉母亲立即说:“他们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体现出父母的豁达,尽管他们给予不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他们尊重孩子们的意愿,在感情上支持并帮助孩子们,让孩子们自由发展。因此,朱莉和她的哥哥们都熱情自信、勇敢果断。而布莱斯的家虽富裕,却负能量爆棚,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贫瘠。父亲习惯于贬损他人、冷漠势利、固执己见,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在命令布莱斯退回朱莉的鸡蛋时,布莱斯问父亲该找什么借口,父亲说:“你能不能自己动动脑子。”而对女儿则说“别用这种口气跟我说话……11点前必须回家。”“没人敢在我的房子里敢这样和我说话。”甚至不惜对女儿动手来维护自己作为家长的权威。在这样的高压家庭氛围中布莱斯最初养成了冷漠怯懦,优柔寡断的性格。幸而在外公积极地指引下,布莱斯最终成了一个果敢的男孩。两个家庭孩子们的性格特点矩形图如图6
从矩形图可以看出,两家孩子们主要表现为勇敢、果断、自信和怯懦、寡断、自卑两种基本的对立。女主人公朱莉钟情于布莱斯时,勇敢地追求爱情,在布莱斯屡次令自己伤心后,果断对布莱斯表达了自己的愤怒与感受,虽然其独特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常受人诟病,但是她一直都自信地生活,为自己的家庭而自豪。而男主人公布莱斯从小面对热情的朱莉就躲在妈妈身后,长大后在鸡蛋风波中,先是不敢直言问朱莉是否养公鸡,选择偷偷趴在篱笆外窥探,后来怕朱莉伤心不敢将鸡蛋退回,背着所有人偷偷扔掉鸡蛋,怯懦的他害怕与朱莉的交流,不敢说明事实,在阳光自信的朱莉面前,布莱斯潜意识中是自卑的。而后,即使被同学发现偷看朱莉,也极力否认,在加利特诋毁朱莉时,优柔寡断,本想挥拳而出却仍笑脸赞成。朱莉的哥哥们在影片中出场的次数不多,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两个家庭聚会时,面对布莱斯父亲讽刺二人痴迷音乐、荒废学业的挑衅,两个哥哥不怯懦,不寡断,不自卑的态度和坚持音乐梦想的决心令布莱斯父亲沉默和反思。而此时布莱斯姐姐丽奈特无比崇拜朱莉的哥哥们,陶醉于他们的音乐世界,膜拜的同时凸显着姐姐的不自信,而在聚餐后面对父亲对偶像的诋毁,她出言不逊,被父亲扇了记耳光,不能果断地鼓起勇气和父亲申辩,只能哭着躲进自己的房间。因此,影片的另一层深意是探讨家庭教育与孩子性格形成的关系。
五、结语
《怦然心动》不仅讲述了一个初恋的故事,而且也展示了作者对爱、人生、自然、亲情、家庭价值观和家庭教育的思考。借助格雷马斯的叙事学理论能更清晰领会到作者的生态意识和对家庭应注重积极的价值观导向、对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呼吁,以及对当时社会崇尚的世俗价值观的抨击,对人间真情与真爱的讴歌,对构建人类精神家园的期待。
参考文献:
[1]Greimas,A.J.(Translation by Paul J. Perron and Frank H. Collins): On Meaning:Selected Writings in Semiotic Theory [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Press, 1987.
[2]Greimas, A. J.: Sémantique structurale[M] Paris: Presse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1986.
[3] Greimas, A. J. ,and J. Courte (Translation by Larry Crist, Daniel Patte, Jameos Lee, Edward Mc MahonⅡ, Gary Phillips, Michael Rengstorf): Semiotics and Language: An Analytical Dictionary [M]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2.
[4]Goldsmith, Francisca: Van Draanen, Wendelin. Flipped [J] Kliatt.Vol. 37 Núm. 5, Septiembre, 2003.
[5]Sanders Peirce Charles: Peirce on Signs: Writings on Semiotic[M].The University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91.
[6] Wendelin Van Draanen: Flipped [M] New York : Knopf Books forYoung Readers, 2008.
[7] Fenn, Jane P.: Flipped.(Brief Article)(Children's
Review)(Audiobook Review) [J] School Library Journal, Jul 01, 2004. Vol. 50, Issue 7, P. 58.
[8] Puspitasari, Anita Ratna: Book Review Offlipped By Wendelin Van Draanen. [J]. Indonesia, Australia: Diponegoro University, 2015.
[9]格雷馬斯著.王国卿译.行动元、角色和形象[M] 叙事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10]格雷马斯著. 蒋梓骅译.结构语义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53.
[11]格雷马斯著.吴泓缈译.《结构语义学:方法研究》[M] 北京:三联书店,1999 .
[12]格雷马斯著.冯学俊,吴泓缈译.《论意义》(上、下)[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年.
[13]胡亚敏.叙事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4]刘小妍.格雷马斯的叙事语法简介及应用 [J] 法国研究 ,2003(01).
[15]杨春.叙事学理论下张爱玲小说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16]叶起昌.叙事符号学的格雷马斯模式—评《符号学的关键术语》[J] 当代外语研究,2012(03).
[17]张延杰. 20世纪60年代美国环境保护意识的产生[J] 东北师大学报,2000 年第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