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秋
摘 要:高句丽是我国古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在高句丽政权存续的705年间,和中原往来密切。文章拟通过对高句丽壁画和出土文物进行分析,结合有关高句丽时期饮食文化记载的文献资料,对高句丽的饮食器具做初步的研究,这对了解当时高句丽的手工业及生活状况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句丽;饮食器具;文化交流
高句丽作为古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但关于高句丽饮食器具的文字记载比较少,学术界目前对于高句丽饮食文化的研究也是凤毛麟角。仅有王丽《高句丽壁画之尚肉食考》、董健《浅谈高句丽的饮食文化》、黄岚《从考古学看高句丽民族的饮食习俗》等一些文章。仅从文字记载上弄清高句丽的饮食习俗,目前还存在很大的困难。文章拟以高句丽的壁画墓和出土的文物为主要依据,结合文献有关高句丽时期饮食文化的记载,对高句丽饮食器具的做一个初步的探索。
一、饮食器具的分类
(一)文献记载中的饮食器具
关于高句丽人所用的饮食器具,见于文献的有《魏书·高句丽传》“食用俎几”。《旧唐书·高丽传》:“俗喜弈、投壶、蹴鞠,食用籩豆、簠簋、罍洗,颇有箕子之遗风”。这是文献中关于高句丽饮食器具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出这些饮食器具分类较细,颇具中原食器之特点。在高句丽遗址中发现的陶壶、陶盆、铁锅、铜鼎、铜瓶等大量器、食器,印证了文献的记载。
(二)高句丽壁画墓中的饮食器具
高句丽壁画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以社会风俗为主,一类以四神为主,一类是以装饰图案构成。集安地区的壁画墓大体可以分为早、中、晚三期。早中期是以社会风俗、装饰图案为主,晚期以神灵画为主。
下图是集安舞踊墓《居家宴饮图》,形象的再现了夫妻宴饮宾客的情况。墓主人和宾客端坐在木几之上,仆人单膝跪下侍奉主人,厅内共置6个几案,几案上放置了大小不一的盛食器。墓主人、宾客两旁的较低的两个几案上摆放了4种不同的器具,“最大的盛食器为盖碗,这种器具在集安有出土”。这种盖碗有盖子,冬季盖上既保温又卫生,体现了高句丽人“其人喜洁”的习俗。放有食物的几案上,有2个黑色的钵,里面放置了很多面制食物。这些食物可能意味着随主人的意和神共食的意图,也可能是富裕的一种表现,款待客人是家族富裕和有诚意的表现。靠近墓主人和宾客的饮食器具是陶盖碗。盖碗为泥质灰黑陶,外观为扁球状,盖子为圆弧形。这类器皿在五世纪的高句丽壁画墓中比较常见,多放置在几案上盛食物,供主人和宾客享用,故推测是高句丽贵族常用的饮食器具。
图一中可以看出盛放饮食器物的小几案有六个,说明这样的几案是一人一个,饭桌的大小刚好能盛放一人量的饭菜,高句丽的几案一般都是像图一看到的四个脚或者是三个脚的。墓主人后面是妻妾。从摆放的盛食器来看,和墓主人的盛食器有区别。数量上少一个,种类也不同。妻妾是跪坐着的,而墓主人和宾客是坐着,这可能体现了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
(三)出土文物中的饮食器具
在高句丽的饮食器具中,陶器占的比例最重。高句丽人制作陶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从目前出土的器物来看,高句丽的陶器饮食器具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公元三世纪前后。这一时期的陶器属于高句丽初期,以手制为主,陶质多为粗陶,火候不高,颜色也较单一。只有黄褐色、红褐色、灰褐色,而且陶色多呈现不均,器型也不规则。这一时期的器形主要有罐、杯、壶。
这一时期的饮食器具以1972年在榆林乡大朱仙村群众修水利时发现的大朱仙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的陶罐为代表。1972年发现的一个手制陶罐,泥质,外表呈灰黄色,内胎灰色,火候低。器形不很匀整,鼓腹,平底,唇微修。口沿下部有一围高低不齐、疏密不匀的小孔。腹部饰以横向和竖向的细浅划纹,颇为潦草。口径约8.3、高约8.3、壁厚约0.3厘米 。从陶器上的纹饰来看,和通化市江口村古遗址的陶片纹饰相似,推测可能是铜器时代的遗物。这一时期的陶器做工比较粗糙,可以看出和当时中原发达的手工业比起来,高句丽的陶器还处于萌芽阶段,当时和中原的交流应该不频繁。
第二阶段是在公元四世纪至公元五世纪。这一时期的陶器属于高句丽中期,大体上是以轮制为主,少部分保持手制。陶质多为泥质陶,火候较前一时期有所提高,颜色多为黑色、灰色、土黄色,陶色比较均匀,质地坚硬。同时还出现了低温釉陶,但火候较低,呈红褐色。这一时期的器形主要有罐、耳杯、壶、瓶、钵、盖碗、仓、瓮、盆、釉陶灶。
这一时期的饮食器具以长川二号墓出土的—黄绿釉陶灶为代表。1972年,吉林省博物馆、集安县文物管理所清理长川二号墓是发现。
灶,呈长方体前面有矩形灶门,门额上有倒置的三角纹饰,门前有一舌状底沿。上置圆形锅洞,灶底左右各有一圆形漏空。后部左上角有一椭圆形烟囱。通体施釉,釉色橙黄微闪绿彩,光泽晶莹,长76.5、宽34、高30厘米。
陶灶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商周时期已日益普遍,战国进一步发展,至汉代,达到盛行的高潮时期。汉代人们对灶极为重视。《汉书·五行志》称:“灶者,生养之本”。在汉人的观念中,人死去回去另外一个世界继续生活,生者要“世事如生”,因此要为死者配置一套日常生活所需的器具。因此在墓中陪葬陶灶的习俗开始盛行起来,与陶灶相配的案、盘、杯、勺等饮食器具也一应俱全。集安高句丽墓葬中以灶随葬的现象目前已经发现7例,这说明当时汉文化对高句丽的影响是计较深远的。
第三阶段是在公元六世纪以后。这一时期的陶器属于高句丽晚期,基本为轮制,也有少数手制。陶质多为泥质陶,火候较高,颜色多为黑色、灰色、黃色,质地坚硬。这一时期的器形主要有罐、钵、盆、盘、砚、枕、虎子。
这一时期的饮食器具以山城下墓区M321出土的一件泥质陶钵为代表。陶钵外观为直口、深腹、平底、假圈足,口沿下有两道凹弦纹。高8.4、口径18.4、底径14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