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莲
摘 要:《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在课程理念、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质量标准、水平划分和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和新的内容对一线美术教师而言,是必须掌握和深刻领会的。如何清晰地认识到新旧课标的变化与衔接,如何理解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教师们普遍困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往的传统培训不能激发教师学习的主动性,“学习”其实没有真正发生。工作坊式主题研究活动是基于任务驱动式的自主学习方式,对于这种文本的深入学习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美术学科;新课标;活动案例
一、活动目的
研修活动旨在深入学習《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熟悉新课标的整体框架、学科要求、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质量水平划分与考试评价等具体内容,对比认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旧两版课标的区别、改进和整合,实现对新课标全方位的理解,研究探索工作坊式文本学习新模式。
活动力求实现教师自主广泛参与、深度学习、团结协作、积极展示的研修效果。提升教师对文本学习的兴趣和教研效果的最大化。
二、具体活动设计
(一)活动前期准备
1.前期调研
了解教师对课标学习的大体情况,提出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疑问。
2.发布调查提纲,请教师们作如下思考并梳理
新旧课标的对比情境下,两者有哪些区别?(如在教学目标的设定等方面)新课标有哪些版块的变化?模块教学整合了哪些内容?对学生学业水平考核你有哪些困惑?
3.材料准备
(1)课标:《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2)工具:两开素描纸 ,绘图工具(彩铅、马克笔、铅笔)。
(二)具体活动过程设计
1.先期解读,讲明规则,组建学习小组,交流学习中的问题
教研员活动:第一,传达市级培训要求,讲解课标颁布的背景和修订意义,提供学习的资料。第二,提出活动要求,分组交流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学习体会。碰撞前期调研个人心得和困惑,出示分组名单。第三,讲规则。先分组交流,头脑风暴,充分阐释个人见解,再思维整合,团结协作,各尽其责绘制思维导图,最后形成脉络清晰的认识,共同展示,表达要有本组特色,并与其他组互相取长补短,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教师活动:教师先聆听课标修订的背景和修订的意义,根据不同校级组合快速进入角色,每位教师将自主学习时发现的问题和困惑提出来,并在组内交流讨论,然后把对课标的理解和提出的问题梳理出来,分析文本结构,进入深度学习。
设置意图:明确规则,有据可依。不同校际分组学习,有利于优势互补,体现个人经验的多元化,使知识的建构更全面。问题的梳理,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是自主学习成果的呈现,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激发教师探究兴趣。同时也是思维导图创作的文本基础。
2.深度学习,绘制思维导图
教研员活动:观察各小组活动过程,倾听小组情况,并用相机记录精彩瞬间。参与各组讨论,帮助各组安排分工,观察各组活动情况。
教师活动:第一,将梳理总结形成的文本,运用逻辑思维进一步分析、归纳。第二,讨论组员具体分工。第三,创作形成思维导图。
设置意图:思维导图的制作需要的并不是单纯的语言逻辑能力,也不是单纯的图像表达能力,而是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师们需要考虑用什么样式、如何梳理呈现、如何分工合作、如何有逻辑的归纳,从而实现对文本的再认识和对新课标的深度学习。教师组与组之间无形地形成竞争,谁都不想落后,也为深度学习创造了一种情境。
3.展示与评价
教研员活动:观看各组展示,聆听各组学习体会,提出质疑,引导讨论,并作综合评价。
教师活动:每组选一位代表,解读本组思维导图,分享学习体会,其他组的老师观摩提出质疑和建议。
设置意图:分享展示,是提升教师研修活动获得感的过程,也是对所理解的内容的再认识,通过梳理,认识到理解的内容中存在的问题。互评、质疑和综合评价,是对小组学习的进一步补充与完善,强化成果,巩固文本印象。
(三)活动反思
1.研修的效果
本次教研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现教师广泛参与、主动学习、团结协作、优势互补的文本研修新模式。教师们会后意犹未尽地在微信群中评论道:“通过培训与学习,对课标有了更新、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培训形式活泼热烈又不失严谨,在文本精读的基础上,运用绘画的形式语言创作思维导图,体现美术专业的学科特点;每组思维导图呈现的风格各异,教师们互相学习、相互借鉴,收获成就感……”
2.教研员和教师角色的变化
以往传统的研修活动,往往是教研员作为主讲人,以宣讲的形式进行培训,教师则作为被培训人坐在台下听和记,大家都非常累,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甚至会有老师开小差。工作方式的研修活动教研员变成活动的策划者、规则的制定者、学习的支持者、效果的总结者,而教师则成为学习的主体,每个人都有具体的任务,变成主动学习者、小组建设者、成果主持者、质疑思考者。角色的变化带来研修效果的巨大变化,从反馈看,教师们非常喜欢这样的变化。
3.成功经验
(1)梳理文本学习的新模式
此次研修以文本学习为主要目的,通过自主学习、问题梳理、思维导图创作、展示与评价等生动、有趣的互动方式,将文本学习的环节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深度学习的过程,梳理出工作坊式的文本学习新模式。
(2)体现教师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工作坊式文本研修模式的主要参与者是美术教师,教师们可以互相发表建议,以制作思维导图的活动带动教师们的参与感,轻松愉悦的研修情境,不仅可以获得多方的意见与想法,更有利于文本的深入讨论及整体活动推行。在这一过程中,美术教师主体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他们以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身份置身于具体、真实的课标实施环境和教学情境之中,针对新课标的内容和实践中的问题,展开研究,加以解决。
(3)强调研究主体的自主性
工作坊式培训中,强调问题的选择和解决均由参训教师自主完成,这种自主性是根本的、全过程的。活动前要求教师自主学习课标,研修员提出问题引导教师进行文本阅读,并鼓励教师们自主发现问题和疑惑,为合作性研究创设问题情境,以推进课标的深度研究。教师们通过亲身感受、体验、理解、反思、判断,获得的学习认识更深刻。
(4)建立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指教师彼此之间的交往、交流、互助合作。以往个人的、零散的教研活动,常常使教师处于孤立无援的困境而难以达到对文本深度阅读,也不能很好地解决文本学习的难题。工作坊式文本研修模式的组织方式是建立不同校际的“学习共同体”,注重教师之间的交流、协调和合作,从而达到分享经验、相互学习、共同探究的目标。
4.存在问题
(1)时间分配不合理
在思维导图制作过程中,由于参与者都是美术教师,教师们普遍关注美术表现的问题,在选择什么样的图案、用什么工具、呈现什么效果等方面作了充足的考虑,用的时间比较多,有的组到结束时还在画图。
(2)展示过程中的深度学习不足,质疑的深度欠缺
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们对新课标的理解基本围绕文本的框架展开,缺少对某一点的深入探究 。在互评的过程中,教师们更关注思维导图绘画方面的表现,缺乏对文本梳理的深度质疑。
5.后续的设想
(1)更新教研觀念,推进美术课程发展
工作坊文本研修模式是更新教育观念和思想观念的美术教研方式的一种尝试。但它也会随着研修内容、参与人员和具体情境的变化而生成新的变化。因此,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教研工作中积极探索与实践,将这一模式运用于以沙龙研讨为导向的培训、以案例分析为主的培训和以任务驱动为辅的教研等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中,使工作坊式教研模式具体化,从而推进美术课程发展。
(2)模式重心下移,带动学科教学变革
工作坊文本研修模式,提高了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们实践感受深刻,如果进一步将这种模式应用在学校教研和具体教学实践当中,将会是学科教研、教学变革的新尝试,以应对师生多样化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教学改革,提高美术课程实施的质量。
(3)多级联动教研,整合美术课程资源
对这些模式进行总结、提升、整合,加以灵活应用,会有利于美术教研效益的提升。优质的美术教研资源要在共享的基础上运用于校本教研和美术教学中,就要加强多级教研工作协同合作,比如说学段与学段、教研中心与学校、学校与学校之间,都可以根据彼此实际的需要建立灵活多样的“学习共同体”,互通有无,互相启发,模式共享,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奚传绩,尹少淳.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时龙,李荐.友善用脑 思维导图浅说[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
北京市密云区教师研修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