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大千绘画中的苏轼形象

2019-09-17 07:35彭鹏彭程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张大千人物画

彭鹏 彭程

摘 要:苏东坡是后世文人的典范,是古代绘画中常见的题材,近现代画家张大千十分地仰慕苏东坡,曾多次以他为题材进行创作。文章以张大千绘画作品中的苏轼形象为切入点,把它与张大千的绘画风格、人生阅历、师承关系、创作思想和当时的社会现状等结合在一起,于细小之处洞察个体及时代的变化,探究其背后所蕴涵的人生追求和美学理想,以对这位大师有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

关键词:张大千;人物画;苏轼形象;东坡像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张大千研究会中心资助科研项目“张大千绘画中苏轼形象研究”(项目编号:ZDQ2016-11)的阶段性成果。

“眼中恨少奇男子,腕底偏多美妇人”,张大千的人物画以女性居多,苏轼是张大千除了本人的自画像外画得最多的一个男性形象,张大千为苏轼传神写照,将不同历史资料与传说中的苏轼表现得栩栩如生。按照表现内容,张大千的苏轼题材绘画作品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东坡像;二是自比东坡画像;三是东坡诗意画;四是东坡故事画。

一、东坡像

历史上,最早为苏轼画肖像者应该是与他同时代的李公麟,继李公麟之后,为苏东坡画像的极多,赵孟頫、陈洪绶、曾鲸等都有《东坡像》传世,他們根据东坡传记或个人臆想描绘东坡像,画法各异, 面目不尽相同,有的几乎完全成了两个人。据孙多考证传世的东坡画像 (大同小异者不计),约有二十余种之多。东坡画像题材,张大千也曾多次尝试。1967年张大千为大任世兄所写的东坡像(图1)是此类题材的代表。立轴,纸本水墨,画中人物双手背后,宽袍大袖,慈眉善目,长髯飘于胸前,神态自若,宁静、闲适。子瞻步履稳健,画面只简笔勾勒人像,不做任何背景和环境的描绘,人物线条简练流畅而富有质感,用墨浓淡相宜,以精确、娴熟的笔墨刻画坡翁形象,展现了东坡先生的俊美儒雅和风度。此画属于张大千人物画的后期之作,在人物造型和笔法上已十分成熟。画像的落款诗句,选用了苏轼《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中的“到处聚观香案吏,此邦宜著玉堂仙”。这首诗句在张大千的东坡画像里多有题及。“到处聚观香案吏,此邦宜著玉堂仙。江云漠漠桂花湿,海雨翛翛荔子然。闻道黄柑常抵鹊,不容朱橘更论钱。恰从神武来弘景,便向罗浮觅稚川。”这首诗表现了苏东坡对惠州贬所的赞美,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是苏轼豁达、乐观人生态度的体现。千百年来,苏东坡之所以备受推崇和爱戴,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此。

二、自比东坡画像

张大千一生画过近百幅自画像,从二十九岁起至八十多岁几乎从未中断。细观张大千历年自画像,有不少以己貌扮苏轼的自画像,数量在十幅以上。这在张大千自画像里占了比较大的比例。据笔者所知现存较早的张大千自比东坡画像为1937 年的《三十九岁自画像》(图2),此画是以松树为背景的写实人像,张大千长髯肃穆,头戴东坡帽,盘腿坐于苍松之下。画面中张大千着长衫,戴东坡帽,盘腿而坐,眉宇冷峻,神情肃穆;背后松树宛如苍虬,向右盘绕成荫护之势;面前潺潺流水,微风吹过,草木微微摇摆,呈现一番超然脱俗之貌。题识:“十载笼头一破冠,峨峨不畏笑酸寒,画图留与后来看。久客渐知谋食苦,还乡真觉见人难,为谁留滞在长安?”画与词皆自述其志。在《张大千诗文集编年》中,收录了癸酉(1933年)五月作的一首《题松荫高士图》,诗曰:“绿水重阴盖四陵,青苔日厚自无尘。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从题诗的时间和诗情画意来看,这幅《松荫高士图》极有可能也是一幅自画像,题画诗表现了松下自画像的明志感怀情绪。张大千《三十九岁自画像》作于特殊的历史时期,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张大千困居北平。颜坤琰的《张大千北平历险记》描述了日本侵略者妄想收买张大千,让他出任日华艺术画院院长及北平艺专校长,张大千不从,后伪装逃出北平,赴青城山、敦煌等地的事迹。张大千头顶上的东坡帽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他的人生进个另一个阶段。1940年作《苏长公行吟图》,赠与李寿民,款识中写道:“愿吾寿民它日学成如长公之为吾蜀光也”。张大千与苏东坡同为四川人,东坡帽是张大千自我身份的一种认同与符号,他追慕苏东坡,视其为学习的典范,希望李寿民他能像苏长公那样成为蜀地之骄傲。在著名摄影家郎静山的镜头里,张大千银须飘逸,穿长袍,戴东坡帽,穿布履,一派典型的中国古文人的形象,就如他画里超凡脱俗的形象。此外,张大千1965年《六十七岁自画像》(图3),半身侧面,头戴“东坡巾”,身穿大斗篷,自比东坡。与早期自比东坡画像相比,张大千不但以东坡帽象征东坡精神,更是将古人的原型与自画像合而为一,将自己投射成坡翁形象。题识:“还乡无日恋乡深,岁岁相逢感不禁。索我尘容尘满面,多君饥饱最关心。乙已七月重游北京,子杰四弟索予自画像,予年六十有七,弟亦六十六岁,俱垂垂老矣。”久居海外的张大千思乡怀旧之情越来越深,在他的自画像题记中,几乎满是家国之恋。张大千自喻东坡画像超越了形象本身,将自己的心境寄寓于他所仰慕的理想人物身上。

三、东坡诗意画

苏轼诗意画中,《赤壁赋》是张大千常用的素材。苏轼《赤壁赋》问世以来,赤壁是文人画家经常描绘的题材,《赤壁赋》在宋代已成为常见的绘画题材,以后各代多有描绘。画面表现的场景来自于苏轼创作的一系列有关赤壁的文学作品,张大千甚爱“苏东坡游赤壁”题材,喜绘“赤壁图”,创作了至少60件“赤壁图”,是他整个艺术生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现藏徐悲鸿纪念馆张大千1932年作,设色纸本《后赤壁图》,根据苏轼《后赤壁赋》文意,以“乃摄衣而上,履巉岩……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之意境入画,右侧突入的巨石占据了画面大部分位置,山顶一颗显目的倒挂松,苏东坡立于危崖边,向下俯瞰,崖下波涛翻滚、云雾缭绕。作品用笔工写结合,墨色滋润,构图奇崛险峭,经意为之,是张大干山水人物精品。此类构图是张大千“后赤壁图”中较为固定的模式。作品多为竖幅山水,选景时只截取悬崖峭壁的一段,山石从右侧突入,山顶一颗显目的倒挂松,东坡居士一人立于山崖顶端,中间大片留白,或波涛翻滚,下方或以一角山石相托,上重下轻,上实下虚,造成一种动感。从画面布局来讲,画幅内容简单,一松一石一人,物象通过截断的手段来裁剪与重新组合。留白的背景,使主体异常突出。画面的结构关系简单明朗,主题突出,也让观画者对画幅之外充满想象。同时斜线结构更是加强了险、奇的意境,冲突中寻求稳定。画面位置经营方式独特,章法新奇巧妙,小小的画面充满了强大的气息,再现了原作独自攀高,山鸣谷应,悄然而悲,肃然而恐,不可留之气势,与历史上的其他“赤壁图”有很大差异。

另外,张大千以“隐括”手法将苏轼名篇《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改编成《水调歌头》与《满江红》, 在其赤壁题材画作上多有题写。二词将《赤壁赋》原文进行剪裁,创作新词,保持了苏轼原词的精华,实现了与古人情感上的共鸣。张大千好以“东坡游赤壁”为作画题材,更多是着眼于精神上的相通处,而不仅仅是为古人写照而已。正如《满江红》词曰:“千古风流,谁得似髯苏赤壁。长相望,游情良夜,风清月白。绿蚁新醅鱼出网,黄泥旧坂霜芟叶,破寂寥,人影答行歌,相从客。波声起,岸千尺。寒水落,危岩出。曾几时重到,江山尽识。杖舄已惊栖鹘梦,啸歌欲动冯夷宅。有羽衣,归去揖临皋,逢畴昔。”

四、东坡故事画

东坡故事画是关于苏东坡行事的绘画作品,主要展现他的艺术人生或生活场景,如雅集图、笠屐图、呤望图等。笠屐图是张大千此类作品中重复率很高的题材。东坡笠屐是中国传统人物画的一个绘画母题。自宋以来,关于这一绘画主题的创作长盛不衰,历代画家多有创作。据史籍载,苏轼在儋州时,谚黎子云,途中遇雨,他从农家借笠屐着归。妇幼见状,嬉笑相随,篱犬阳声,群吠不已,东坡自语道:“笑所怪也,吠所怪也。”由此可见苏东坡在逆境中旷达乐观、随遇而安的精神。

张大千1941年作《东坡居士笠屐图》(图4)是这类作品的典型风格,苏东坡头戴斗笠,脚穿木屐,持杖而行,须髯飘逸,神态高古。题识:东坡居士笠履图,仿元人任子明笔。辛巳六月朔一日,敦煌莫高窟作,蜀郡张大千爰。钤印:张爰(白)、大千居士(朱)。傅增湘题跋:余旧藏元僧写坡公象,颧隆面削,宛若癯仙。兹大千摹本,乃尔广颊丰,意公自海南得佛印书后,悟得丧齐生死,心与造化游,故尔心闲体逸如是耶!今披此图,可想见别黎子云家,风雨归途,野服萧然,妇孺追随,邑犬群吠之状也。张朝墉题曰:“心香一瓣散馥芬,不用海南兰麝薰。升阶自集乡人群,冠敛杂沓会风云。时事催肝笔砚焚,碧血成晕苔生纹。岷江浩渺万派分,哪得和气含氤氲。暮颐山头长髯君,芸窗早岁窥皇坟。万斛源泉发高文,下视百家如蠛蚊。黄惠迁谪奚足云,绣寰画袁铭殊勋。我欲笔阵扫千军,老拙不学兼不勤。燕市酒薄难为醺,胡不归去躬耕耘。万里何尝异乡枌,肴核罗列旌旗分。迎神一曲声凄焄,去天尺五公应闻。”傅增湘、张朝墉两人题跋,从不同角度解读了《苏东坡笠屐图》。此图为张大千拟元代画家任仁发笔意所绘的东坡像,其画工精细工整,赋色雅妍,为张大千早期人物画的精品。张大千“东坡笠屐图”系列作品不论是工笔重彩还是白描形式,构图及意境大多比较接近,形象地表现了东坡居士潇洒、乐观、自信、坚韧的精神风貌,展现了其“一蓑烟鱼任平生”的倜傥风流。“借来雨具作春游,惹得妻儿笑不休。自是平生无长物,略同坡老在儋州。雨中借具出游,戏拈此诗。”张大千在另一幅《坡仙笠屐图》的款识中题说自己“雨中借具出游”一事,与“东坡笠屐”竟有相通之处,所以自称“自是平生无长物,略同坡老在儋州”。“东坡笠屐”是广为流传的一则东坡轶事,张大千随手拈来,把自己与坡仙关联,彰显自负与才情,表达敬仰与追慕。

另外,东坡吟望、行吟一类也是张大千东坡故事画常见题材。1945年《东坡居士吟望图》(图5)描绘苏东坡于苍松下拈须思吟的情景,苏东坡身着红袍,峨冠长髯,策杖而立。钤印:張爰之印、大千、大风堂。款识:东坡居士吟望图。乙酉十二月十九日,乡后学张爰敬图。画苏东坡者,以色调雅淡居多,而此作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画幅四周有溥心畲、俞陛云、陈曾寿、张伯英、郭则沄、邵章六人题识。郭则沄题“东坡一生磨蝎,盛名危谤适若相乘,故谪所栖皇,不胜玉宇高寒之想,与少陵白头吟望句同一寄记,而身世之感有深焉者矣。大千此图写坡翁丰神绝肖,松阴扶杖,竚立微吟,古称顾恺之传神阿堵者,以方昔贤,未遑多让。历来画家于摹写人物最称难事,是以吴道子古今独步,段成式谓其神假天造,英灵不穷,翟琰得其遗法,人物精神只在约略浓淡间,布色落墨自然超逸。《宣和画谱》称乐士宣作画,能与杜甫诗意相参,此作亦雅得东坡诗意,非于坡公诗濡染有素者不能也。近者虬翁屡以坡公游迹规为画图,得心应手,正复相似。昔元祐间黄秦诸子见李龙眠贤已图,以为卓绝,使见斯图,固当首俯。蛰云郭则沄题。”张大千此类题材画作多以苍松为背景,高士与苍松作为绘画的题材由来已久,宋人王安石《字说》云:“松为百木之长,犹公也,故字从公”,自古以来,松在古代文人中地位独特,松树与隐士有着巨大的联系。大千爱松,他在八德园中遍植世界各地运来的名松,其诗云“平生爱松已成癖,……乞我松间石上眠”。张大千把苏轼与松相结合,借松以喻东坡居士内心的高迈之气,抒发其纵情于物外的情致。

总之,在张大千人物画或者山水画里,苏轼形象都是一个特别的审美意象,张大千以苏轼为题材进行绘画创作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接受的过程。画家这一接受主体的身份、地位、心理以及文学观、美学观和价值观等等,都会对绘画创作的题材选择、表现方式、风格特点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张大千和苏轼同为四川人,才气与性情也有不少相似之处。苏轼一生几起几落,张大千生逢战乱,半生飘零,两人都以“也无风雨也无情”的处世之道坦然面对,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豁达。张大千研究苏东坡,戴东坡帽,被时人尊为“当代苏东坡”,“震今烁古两东坡”。在画作里,张大千画其吟望,画其笠屐,且常常在自画像里自比东坡,张大千为苏轼写真,表面上是描绘历史人物,实际上是自己心境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是画家借以自我表现的载体,是自我形象的拓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苏轼.苏轼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2]曹大铁,包立民.张大千诗文集编年[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0.

[3张蔚起.张大千诗词选注[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91.

作者单位:

彭鹏,四川农业大学

彭程,四川旅游学院

猜你喜欢
张大千人物画
国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张大千收藏古书画述略
张大千:“这个娃儿不赎了”
张大千出老千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我的最牛老爸
韩伍京剧人物画选
韩伍古代人物画选
手拉手跑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