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兰兰, 吴 芳, 朱玲琴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 江苏省苏州市立医院 呼吸科, 江苏 苏州, 215001)
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传统影像学诊断特异性不高,且无法定性诊断[1]。经支气管镜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BUS-TBNA)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微创新技术,通过超声探头引导、定位,对肺部病变进行穿刺活检,在判断纵隔/肺门肿大淋巴结良恶性、明确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方面具有很高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2]。然而超声支气管镜检查作为侵入性操作,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疼痛感,影响患者对检查的依从性和疾病的早期诊治[3]。如何减少检查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是临床医护工作者面临的一大难题。随着医学护理模式的转变与创新,品管圈(QCC)活动小组已逐渐应用于临床护理管理中。QCC活动根据选定主题、拟定活动计划、现状调查与原因分析、对策拟定与实施、分析与改进等相关步骤,完成一系列护理工作[4]。本研究通过开展QCC活动,旨在提高EBUS-TBNA护理配合质量,现将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呼吸内镜中心行EBUS-TBNA检查的患者162例为研究对象。患者经胸部增强CT检查,考虑为肺部、纵隔恶性病变,常规支气管镜检查无法定性。将2017年1月—12月行EBUS-TBNA检查的81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其中男63例,女18例;年龄26~81岁,平均(64.23±12.31)岁。将2018年1月—12月行EBUS-TBNA检查的81患者设为观察组,其中男60例,女21例;年龄27~84岁,平均(64.08±12.50)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组建QCC小组: 由呼吸内镜中心7名护理人员组成QCC小组,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3名,护士1名,均经过EBUS-TBNA护理的规范培训。组员集体推荐1名圈长,负责策划和组织小组活动,护士长担任辅导员,负责监督、协调工作,圈员负责实施相应工作及标准化。
1.2.2 确定主题: 全体圈员运用“头脑风暴法”列举出EBUS-TBNA检查期间常规护理中存在的缺陷,圈长归纳总结后列出备选题目,从重要性、可行性、圈能力等方面进行评分,最终确定本次活动主题为提高EBUS-TBNA检查护理配合质量。
1.2.3 拟定活动计划: 历时12个月,每半个月活动1次,每次活动实践1~1.5 h,共进行24次圈活动。由圈长统一安排,布置任务,评估每个步骤所需要的时间,并及时监控与反馈活动进度。
1.2.4 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2017年1月—12月在本中心接受EBUS-TBNA检查的患者81例,不良反应共11例,其中咯血2例,支气管痉挛3例,术后感染4例,喉头水肿1例,心律失常1例。分析原因:①护理人员术前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及呼吸训练落实未到位,导致患者对检查认知度低,术前术中紧张、恐惧,检查时配合不良;②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如无菌操作观念不强、操作步骤不熟练,物品准备不充分;③未能及时识别、处理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医护配合缺乏默契;④支气管镜清洗、消毒不规范,消毒合格率未达到100.00%。
1.2.5 护理措施: ①术前评估:检查前由手术配合护士对患者进行访视,全面评估患者的生理、心理状况以及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方案[5]。②健康教育:手术护士对患者进行“一对一”教育,通过文字、图片、录像等方法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检查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操作过程及术中配合要点、术后注意事项,耐心倾听、解答患者的疑惑,缓解其紧张和恐惧心理。③术前呼吸训练:指导患者呼吸技巧和咳嗽方法,减少因呼吸急促、剧烈咳嗽、过度屏气对手术操作过程产生不良影响。④药品、物品准备:准备麻醉、止血和抢救药品及穿刺针、喉镜、气管插管、呼吸皮囊、氧气面罩、呼吸机等物品;超声支气管镜及图像系统、负压吸引器处于完好状态。⑤术前麻醉:选用2%利多卡因5 mL经氧气雾化吸入15~30 min,检查前再增加芬太尼20μg、咪达唑仑注射液2 mg静脉注射。⑥术中护理配合:指导患者配合检查,通过轻握手臂、拍肩等方式进行安抚。所有患者在心电、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下进行操作,术中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发现患者可能出现的喉痉挛、支气管痉挛、血氧饱和度降低、血压下降、心律不齐等异常情况,并配合医师进行处理。在穿刺抽吸过程中严密观察负压注射器中有无血液,如有血液应立即退出针尖,调整进针方向再继续穿刺[6]。⑦强化无菌操作观念:EBUS-TBNA是一种有创的操作检查,检查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每次穿刺后护士都应用75%酒精纱布消毒穿刺导丝及穿刺外套管,以防止发生纵隔感染[7]。⑧完善各项工作制度:规范EBUS-TBNA护理配合操作流程,通过规范化培训、“三基”理论和技能考核,强化专业技能。⑨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术后1~2 h监测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观察患者有无声音嘶哑、胸闷,哮鸣音、咯血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⑩严格按卫生部《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 507—2016)》要求,对支气管镜进行清洗、消毒和储存,内镜使用前再次进行消毒,确保支气管镜消毒合格率100.00%,并每月抽检支气管镜消毒质量。
1.2.6 分析与改进: 评估、分析本次QCC活动每个步骤实施效果,检讨不足之处,确定改进方向。
由全体圈员共同讨论、制定护理管理制度落实情况评估表,内容包括EBUS-TBNA检查术前护理、操作流程、应急处理、感染管理、并发症护理等,每个项目满分为10分。评价圈员在实施QCC活动前和实施后的护理制度落实情况。记录活动前后2组患者检查时间、一次性置镜成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护理管理制度落实情况评价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术前护理、操作流程、应急处理、感染管理和并发症护理方面的制度落实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分
对照组检查时间(60.56±6.10)min,观察组检查时间(40.62±5.3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一次性置镜成功率80.24%(65/81),低于观察组的96.29%(78/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58%(11/81),高于观察组的3.70%(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EBUS-TBNA作为一种安全有效、操作方便以及准确性高的检查方法,主要用于中央型肺癌的诊断和分期,以及结节病、淋巴结核、淋巴瘤等疾病的诊断[8-9]。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在给患者带来不适的同时,也增加了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再加上大部分患者对EBUS-TBNA检查缺乏足够了解,内心存在抵触及焦虑、恐惧等情绪,配合度不高,从而导致一次性置镜成功率低,检查时间延长,甚至终止该检查。因此,加强对EBUS-TBNA检查的护理管理十分重要。
QCC是指由同一工作场所的人员自发组成团体,应用品质管理工具查找问题、分析并提出对应解决方案,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10-11]。QCC的优势在于每位圈员均有参与权、发言权和管理权,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潜力,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获得较强的成就感与满足感,既能提高自身的工作积极性,也能提高护理质量[12]。在EBUS-TBNA检查过程中融入QCC活动,通过对检查过程中易发、多发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确定护理目标,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依次在术前护理、操作流程、应急处理、感染管理和并发症护理等方面完善护理制度,提高了护理质量。QCC活动关注患者容易焦虑、紧张的心理状态,加强心理评估和健康教育,使患者和家属了解EBUS-TBNA的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缓解紧张、恐惧心理。通过围手术期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提高了一次性置镜成功率,缩短了检查时间,患者咯血、感染、支气管痉挛、喉头水肿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提升护理质量。本次QCC活动重点解决了护士术前准备不充分,健康教育不到位,操作步骤不熟练,内镜消毒不规范,无菌观念不强等问题,着重提出了整改方案并落实、改善细节,强化培训,提高护理配合质量。
实施QCC活动小组护理,使护理管理完成了“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管理理念,护理人员由被动执行转变为掌握主动权的一方[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开展QCC活动后观察组护理制度的落实得分、一次性置镜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检查时间少于对照组。说明开展QCC活动,可激发圈员的潜能,提高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QCC活动可增进护患沟通,提高护士的自信心和责任心,减少EBUS-TBNA检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促进检查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在EBUS-TBNA检查的护理管理中开展QCC活动,有利于护理制度的落实,提高一次性置镜成功率,缩短检查时间,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因此QCC活动可促进EBUS-TBNA检查相关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