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丰艳, 颜琬华, 宫振翠, 时 玉
(1. 滨州医学院护理学院, 山东 烟台, 264003;2. 山东省烟台市中医医院 骨伤科, 山东 烟台, 264013)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属于增龄性疾病,可单侧出现膝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关节内骨质磨损和增生,也可双侧同时出现。膝关节置换术是目前根治中晚期骨性关节炎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但术后易引起便秘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术后功能恢复。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治膝关节置换术后便秘具有重要意义。中医适宜技术具有简、便、廉、验等优点,尤其在消化、康复、理疗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本研究应用揿针配合黄芪当归碗脐灸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便秘,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8 年 6月—12 月烟台市中医医院收治的60例接受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行单膝人工关节置换术者;1周内未服用致泻剂、促胃肠动力药物者;愿意接受临床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无严重并发症者;无精神神经异常者,有一定的读写能力。排除标准:过敏体质者或不能耐受药物者;已接受其它有关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的效应指标观测者;既往有消化道器质性疾病者。所有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2 例,女18 例;年龄55~75岁,平均(66.86±4.24)岁。对照组男13 例,女17 例;年龄52~76岁,平均(67.99±3.55)岁。2 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1 手术治疗
本研究所纳入患者均采用腰麻,麻醉成功后,患者取仰卧位,患肢驱血后止血带充气,消毒,铺巾,手术区域粘贴护皮膜,暴露手术部位,完成截骨[1]和假体的安放,缝合手术切口前放置引流管,便于观察显性出血量,大腿中上端用棉花腿加压包扎,返回病房。
1.2.2 护理干预
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①鼓励患者多饮水,每天饮水量>1 500 mL;②饮食以粗纤维为主,避免产气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③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④教会患者或家属用双手沿脐周顺时针按摩,20~30周/次,2~3次/d;⑤根据患者病情程度采用合理的运动疗法促进排便如提肛运动[2]、盆底肌锻炼[3]、腹式呼吸运动[4]等;⑥为患者提供适宜的排便环境,注意保护隐私,可将床头抬高,提高排便的舒适度[5]。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揿针配合黄芪当归碗脐灸干预。
1.2.2.1 揿针治疗: 取穴:腹结、大肠俞、肺俞、天枢、中脘、支沟穴。操作流程:按医嘱取穴,询问患者感受,确定穴位的准确位置,消毒穴位周边皮肤(直径>5 cm),待干,用镊子夹取揿针,将揿针针尖对准穴位垂直按入,观察患者感受。注意事项:埋针要选择易于固定和不妨碍肢体活动的穴位;埋针后感觉刺痛或妨碍肢体活动应取出重新埋针,或改用其他穴位;观察埋针处的皮肤情况,防止过敏;一般埋针2~3 d为宜,3~4次/d,1 min/次。
1.2.2.2 黄芪当归碗脐灸治疗: 药物组方:黄芪20 g、当归20 g、炙甘草5 g、红参片10 g、冰片3 g。药物剂型及工艺流程:酊剂:采用渗漉法,将药材粉碎渗漉压榨静置过滤,调整剂量;膏剂:黄芪当归两味药粉碎成粗粉,水煎煮2次,将红参片、炙甘草加工成细粉,与黄芪当归水煎液外加蜂蜜蜂蜡加工成膏剂,冰片用95%的乙醇溶解后加入。以上药品工艺制作过程均由我院药剂师完成。操作流程:术后6 h,揿针治疗结束后,先用生姜片涂擦脐部至微红后,用棉签在脐周约5 cm×5 cm范围内涂抹薄薄一层组方酊剂,再将黄膏剂制成平底碗状(厚约4 mm,直径约10 cm),将药碗放置在脐部,内置姜片(姜片用粗针头穿刺形成多个小孔,便于透热,厚约2 mm,直径略<10 cm,),将2柱艾柱(呈圆锥形,高约3 cm,底约2 cm)每隔2 cm放置药碗内的姜片上,从上下同时点燃艾柱,使患者快速达到温热感觉,快速发挥药效功能,待燃烧完毕后再停留5 min,充分利用艾柱余热。更换3次艾柱,共计6柱,约40 min。每天1次,7 d为一疗程。注意事项:对烟雾、中药过敏的患者不宜使用;神志异常不配合的患者不宜使用;术后发热的患者不宜使用。
记录2组患者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1周内排便次数。首次次排便时间:患者术后开始接受治疗至第1次排便的时间。
观察组首次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1周内排便次数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术后排便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0.05。
埋针疗法古已有之,《素问·离合真邪论》中就曾提到过“静以久留”的刺法。揿针属于皮内针的一种,由古代针刺留针方法发展而来。针埋入皮下后,通过持续刺激皮肤和络脉,促进经络气血的有序运行,调整经络脏腑功能,激发人体正气,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6]。腹结穴为足太阴脾经穴位,脾主运化,针刺腹结穴可增强脾的运化功能,且在结肠脾曲附近,可清大肠之热,生津润肠,调整脾胃功能,并加强以推进性运动为主的肠蠕动[7]。天枢为大肠募穴,主疏调肠腑、理气行滞[8]。支沟为治疗便秘的经验要穴,取之可通利三焦气机,三焦气顺则腑气通调。诸穴合用,对胃肠功能恢复和促进排便具有积极作用。另外腹部穴位的揿针在脐灸的温热作用下针身温度保持在为43~51 ℃[9],热能传导直接作用到穴位,提高了穴位的刺激效率,脏腑的调理作用更加显著。
脐灸中的黄芪性味甘,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的功效,当归性温补血活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是血中之气药,体现了辨证施药。药物加工成不同的剂型,便于发挥不同剂型的协同透皮作用,冰片作为促透剂能加大药物的吸收率,制成药碗既加大了药物的透皮面积,又能防止艾柱掉落发生的烫伤事件。神阙穴位于脐中,系任脉要穴,为真气所承,与督脉之命门相应。现代医学认为脐部(神阙穴))在胚胎发育腹壁最后闭合处,角质层最薄,且皮下无脂肪组织,皮肤筋膜和肠壁直接相连,渗透作用较强[10]。艾灸疗法是“以温促通”,通过热力的刺激加速全身组织液的流通和代谢。另外点燃的艾绒不但热力温和持久、穿透力强,而且可以使得局部皮温增高,毛细血管扩张,加速药性的透皮作用[11]。黄芪当归碗脐灸将药—穴—灸三种作用三者合一,充分发挥出中医适宜技术的特色,使患者能够得到更优质的护理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首次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1周内排便次数多于对照组,排便困难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揿针配合黄芪当归碗脐灸有助于促进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胃肠功能蠕动,提高排便效率,对预防术后便秘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