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早期活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安全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9-09-17 02:33蔡桂兰王菁菁戴玉春
关键词:神经功能脑梗死康复

袁 媛, 蔡桂兰, 谢 萍, 吴 苏, 王菁菁, 戴玉春

(1. 扬州大学护理学院 内科教研室, 江苏 扬州, 225000;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2. 脑科中心; 3. 护理部, 江苏 扬州, 225001)

急性脑梗死是一组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1]。2016年中国脑卒中大会的报告显示:我国脑卒中致残率高达75%[2],是成年人致残最常见的原因[3]。2019年数据显示,脑卒中已成为我国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4]。研究[5-6]发现,超早期康复有助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预防并发症,是超早期康复中最重要的内容。2007年国外学者Bernhardt等首次提出超早期活动的概念,是指卒中发生后24 h内进行一定频率的离床活动,包括离床坐位、站立、行走、床椅转移等[7-8]。本科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卒中发生后24 h内实施超早期活动,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脑科中心2017年3月—2018年2月收治的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2018年3月—2019年2月收治的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试验组,试验组退出1例,失访1例,对照组失访4例,最终试验组63例,对照组61例。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并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梗死;②脑梗死发生后24 h内收入脑科中心;③意识清楚,生命体征平稳;④知情同意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①入院后1 h内病情恶化,合并进展性神经系统疾病;②合并其他严重躯体疾病;③意识障碍或有精神疾患不能参加研究者;④不愿参加研究者。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根据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常规在神经内科医生的指导下实施标准护理,包括基础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等。护理过程中与康复科医生一起指导早期康复,如床上主动及被动运动、良肢位的摆放等,讲解早期离床活动的方法,但不强调患者离床活动的开始时间及每次离床活动的时间与频率,根据患者病情对坐立、站立和行走等方面进行指导。

1.2.2 超早期活动干预: 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超早期活动干预。活动时间为卒中这一事件发生后的24 h内。活动内容为在护士和康复科医生的帮助下的离床活动,包括床椅转移、离床坐位、站立、行走等。活动频率为2次/d,30 min/次,但应注意以患者不觉疲劳为宜,若患者有疲劳感或不适感,应减少活动时间,增加活动次数。在超早期活动的最初3 d内,需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活动持续整个住院期间,每日需记录当日下床活动的时间与次数。第一阶段是患者卒中发生后的24 h内,指导患者良肢位的摆放、床上体位改变、Bobath握手等,康复科医生指导患者床椅转移及每日2次的离床坐位。第二阶段为完成第一阶段目标后,高年资护士对患者的基本情况及肌力进行评估,患者肌力3级及以上时在康复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床边站立的训练。第三阶段为完成第二阶段目标后增加离床活动的时间。由康复科医生指导患者完成起坐训练、屈膝训练、足跟着地训练、床边日常生活训练、平衡训练、重心转移训练、下蹲训练、患侧下肢内收外展训练、行走训练、上下楼训练等。第四阶段为出院前的评估及指导正常行走的训练。

1.3 观察指标

目前国内外对于超早期康复的评价指标包括:①超早期活动安全性指标:病死率;脑梗死进展、复发、颅内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本研究中对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并记录患者病死率、不良事件的发生率。②超早期活动有效性指标:肺栓塞、肺炎、深静脉血栓、尿路感染、压疮等并发症;患者住院时间;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残疾程度;50 m独立行走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等。本研究中记录患者干预14 d或出院时以及3个月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患者住院时间、日常生活能力(ADL)、生活质量脑卒中影响量表(SIS)。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2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卒中部位、就诊时间、ADL及S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2组患者安全性指标比较

至随访期末,2组均未出现患者死亡。至随访期末,试验组有2例神经功能缺损进展,1例梗死复发,1例颅内出血;对照组有2例神经功能缺损进展,2例梗死复发,1例颅内出血。2组安全性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2组患者有效性指标比较

试验组无1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对照组5(8.20%)例发生并发症,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1,P=0.026)。试验组平均住院天数为(7.60±2.36)d,对照组为(11.74±2.64)d,试验组平均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05,P<0.001)。试验组干预14 d或出院时及3个月后ADL、S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研究[9]显示,早期康复可有效减少脑梗死患者的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促进运动功能、认知功能的恢复。超早期活动的安全性曾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争议[10],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通过动物实验、临床试验来证明其安全性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随访期末均未出现死亡病例,提示超早期活动与常规护理相比较,不会增加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死亡率,这与Poletto等[11]报道相似。本研究中,2组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Sorbello等[12]研究结果相似,提示超早期活动并不会增加脑梗死进展、复发、颅内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因此,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而言,发病后24 h内即进行超早期运动是安全的。

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理念及探讨脑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的时机是神经康复的重要基础。临床康复研究[13]证明,早期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受损的功能,减轻残疾程度,提高生活质量。目前,对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医务人员更多关注的是生理指标的监测,使患者处于卧床状态,而忽视了早期活动的重要性。本研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指导患者在卒中发生后24 h内离床活动,研究结果显示,超早期活动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这与Tyedin等[14-16]研究结果相似。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活动有利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保护脑组织,增加缺血皮层的脑灌注,而长期卧床会增加肺炎、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尿路感染、压疮等并发症,超早期活动可预防及减少脑梗死相关并发症,被国内外指南推荐[17-18]。超早期活动能更有效促进躯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使其更快地重返、融入社会,而这又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进一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超早期活动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早期康复中是安全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上推广运用。本研究中纳入样本量较少,随访时间较短,可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证实超早期活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猜你喜欢
神经功能脑梗死康复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高压氧辅助治疗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5-HT、NE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