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联合靶向治疗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2019-09-17 01:20曹爱玲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9年3期
关键词:靶向局部病灶

王 超,曹爱玲,乐 玲

(咸宁市中心医院、湖北科技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湖北 咸宁437100)

肺癌是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我国肺癌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很高,肺癌的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首位,其中约80%的肺癌均为非小细胞肺癌,而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较差,临床上通常以放、化疗为其主要治疗手段,但治疗效果不够理想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较重的不良反应,进一步影响了临床疗效[1]。近年来的研究显示,通过靶向治疗可增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在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2]。作者探讨了2010年12月至2017年12月间我院应用放疗联合靶向治疗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12月至2017年12月间收治的218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CT、MRI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等确诊,符合非小细胞肺癌相关诊断标准;预计生存时间3个月以上;TNM分期为Ⅲb期;依从性较好。排除标准:合并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脏器功能障碍、免疫系统疾病、精神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以及严重感染者,近期接受影响本研究方案疗效的治疗,不能接受随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218例患者分为放疗组和联合组,每组109例。放疗组109例中,男61例,女48例;年龄38~69(57.35±4.67)岁;鳞癌49例,腺癌60例。联合组109例中,男60例,女49例;年龄38~70(56.79±4.58)岁;鳞癌51例,腺癌58例。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放疗组行单纯放疗治疗,联合组采用放疗联合靶向治疗。放疗方案:采用VITAEA2工作系统,患者取仰卧位,热塑膜固定体部后行CT模拟定位,并在CT定位图像上勾画放疗靶区。分别于相对应的窗内勾画出正常器官、淋巴结及肿物,其中肿瘤靶区体积(GTV)包括纵隔淋巴结及肺部肿瘤病灶,临床靶体积(CTV)为在GTV基础上向周围外扩(鳞癌6 cmm,腺癌8 mm),计划靶体积(PTV)为在CTV基础上向周围外扩5 mm。放疗处方剂量:单次剂量2.0 Gy,PTV剂量56~64 Gy/28~32次,其中95% PTV剂量≥PTV处方剂量;正常器官限量:肺V20<25%,平均肺剂量<15 Gy;脊髓最大剂量<50 Gy。靶向治疗方案:盐酸厄洛替尼片(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90116,规格:150 mg×7片),150 mg/次,1次/d,靶向治疗时间直至病情进展(PD)或患者不能耐受为止,后续患者口服至随访时间为止。

1.3 疗效评价随访12个月,对2组患者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及1 a生存情况进行评价。2组近期疗效评价参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3]进行,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及PD,其中,CR为可见病灶消失或减少至10 mm以内,且维持时间4周以上;PR为目标瘤灶直径之和较基线水平减少30%以上,相较于目标病灶总和的最小值,所有目标病灶至少增加20%,同时病灶半径总和增加的绝对值>5 mm或出现新病灶;SD为介于PR和RD之间的情况。以CR+PR计算有效率,以CR+ PR+ SD计算疾病控制率。

2 结果

2.1 2组近期疗效比较联合组总有效率为65.14%(71/109),明显高于放疗组的47.74%(52/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近期疗效比较

2.2 2组不良反应比较联合组治疗期间恶心呕吐、腹泻便秘、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及白细胞减少等发生率均略高于放疗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2组不良反应比较 n(%)

2.3 2组1 a生存率比较联合组1 a生存率为69.72%(76/109),放疗组为64.22%(70/109),联合组略高于放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47,P=0.388)。

3 讨论

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主要病理类型,其发病率占肺癌的80%左右,而其中约75%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手术时机,因而通常以放、化疗为其主要治疗手段[4]。由于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往往存在重要器官受损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因而对患者临床治疗耐受性及疗效均有较大影响,患者预后持续变差,而美国国立癌症指南推荐的放、化疗同步治疗措施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也不够理想且不良反应较大,很大一部分患者不能耐受,进而中断治疗。目前,针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已成为临床较为棘手的问题[5]。

近年来,随着生物科技及基因组学的深入研究,以盐酸厄洛替尼、吉非替尼等为代表的表皮生成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的出现,为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6]。EGFR-TKIs通过竞争性结合患者体内ATP的酪氨酸激酶结构域,破坏酪氨酸激酶的活性,阻断信号传递,从而有效阻滞了患者肿瘤细胞的生长及增殖,同时,EGFR-TKIs还具有放射增敏作用,联合放疗时,通过干扰EGFR下游信号通路,增强放疗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进而提高临床疗效[7-8]。临床相关报道显示,应用EGFR-TKIs进行靶向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提高疗效,同时不良反应也处于可耐受范围内[9]。本研究结果显示,放疗联合靶向治疗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独放疗(P<0.05),2组疾病控制率、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1 a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综上所述,放疗联合靶向治疗可提高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可控,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靶向局部病灶
新型抗肿瘤药物:靶向药物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爨体兰亭集序(局部)
数字化断层融合(DBT)与全视野数字X线摄影(FFDM)引导乳腺病灶定位对比
携IL-6单克隆抗体靶向微泡破坏技术在兔MI/RI损伤中的应用
凡·高《夜晚露天咖啡座》局部[荷兰]
能谱CT 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分析
AP—4、EZH2基因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病灶中细胞凋亡、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研究
丁学军作品
局部遮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