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公文写作的现代价值分析

2019-09-16 03:31张婧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4期

张婧

摘  要:当今社会现代汉语在写作中占主导地位,但古代作者在公文构建中所体现出来的诸多的思维模式和写作方式仍然在潜移默化中对现代公文写作产生着影响。本文以此为着手点探究了古代公文典籍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古代公文写作;现代公文写作;借鉴价值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0-02

公文是在文字的产生、社会的生产力发展与社会部族的出现以及社会实施管理的基础上而出现的。虽然说在日常的社会实践中,人们为了使各项工作变得简单、规范、高效,已经逐渐地开始使用公文了,同时现代汉语也早已经取缔了写作中文言表达的应用,但被古代作者所构建的公文表现出来的讲根源、重依据、明做法、细操作等思维模式仍然值得现代公文写作者去深入探讨并借鉴使用。夏启讨伐有扈时就曾颁布了一篇现被收录在古代公文作品集《尚书》之中的军事公文《甘誓》。由此可见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明白了公文写作的重要意义。现代公文写作更需要很强的实际意义,要为现实服务,这就要求写作者不仅要有严谨的思维能力和很强的文字能力,以及很高的逻辑能力,更要对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有及时而又准确的把 控能力。从古到今,公文写作都对社会的正常运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古代的公文典籍我们要以史为鉴,弃糟粕存精华。所以本文结合了一部分古代公文,从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寻找到了一些对现代公文写作有价值的精粹,并将其和现代公文的写作的原则及方法进行了比较。

*公文文本

(一)措辞准确

《隋书·潘徽传》中记载,隋文帝杨坚受禅后,曾派遣魏澹出使陈。出使任务完成后,魏澹对陈后主致书借此来表感激之情,文中曾出现“敬奉”一词。但是接待他的陈的官员潘徽却认为魏澹的感激书中用词不当,因此回绝了他的书信。他要求魏澹把“敬”改为“伏”,以此方能表达出对陈后主的敬意。这就引起了双方的争论,后双方为此疯狂引经据典进行争论,最后以魏澹的妥协而结束,因而陈占据了上风。虽然如今在我们来看可能会觉得他们的争论未免有些无聊甚至是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他们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为本国最大程度地为争取利益,从而提高本国外交地位。为了国家的尊严即使一个字也要据理力争,绝不妥协。现代公文写作对公文的措辞同样有严格的要求:措辞准确是文公语言的关键与核心。那么对此我们如何才可以保证公文语言的准确性呢?这就要求我们仔细斟酌,理解词义,选择最合适的词语,还要注重词语所带有的丰富感情色彩。

(二)讲根源、重依据

在古代写作时,作者们往往会选择以前代君主的丰功伟绩或是现今君主的巨大成就,又或是先人们留下的经验来开篇,然后在文章中论述现实状况,而后对其进行前后的对比和分析,再在末尾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的写作模式进行写作。例如:秦时李斯的《谏逐客书》就正在开篇先写了出先王任用客卿使秦富庶强大的例子,后说到秦王所爱之娱乐均非来自本地现实,使“然则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所轻者在于人民也”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后引出自己“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的观点。

(三)讲心理,渲情感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正因此情感渲染也成了公文价值实现的重要法门之一。古人说忠君爱国、舍生取义、忧国忧民,不仅仅是指行为方面上的,更是包括情感方面。正因如此,以情感渲染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从而达到行文的目的的写作方式,也成为了古代公文写作的又一种思维模式。

人们曾评价,读《出师表》不哭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其人必不孝。这两篇文章皆做到了寓理于情,以情感人。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言“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说明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追忆以及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将会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为汉室尽忠的情感。

李密《陈情表》在陈情表中“以情动人”从而实现自己的行文目的。为说明自己要赡养祖母无法入朝为官,李密以大量句子进行情感渲染。如:“外无期功强劲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通过说出祖孙二人相依为命,而今祖母如今病重,引出自己不能离开的意愿;后写“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当陨首,死当结草。”表现自己若君主成全自己的意愿,他将感激涕零 愿结草报恩。文章以文字渲染情感既体现了李密的孝顺,也表明了李密不能为官的难处,并写出了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使忠孝得到了两全。

由此上面的例子可知,情感的渲染对古代公文说明道理的辅助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而现代公文更加趋向于格式化、模式化,并没有像古代公文一般以情动人。

(四)文字简练清晰

如《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其《中篇》仅用18个字“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便将秦统一六国的史实叙述完毕,简洁明了。其中“灭”“并”“兼”三个动词一气呵成,自然流畅。又或是《街亭自贬疏》的几句话,明确地说 出了诸葛亮对丢街亭的处理。第一句: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皆因自己授任无方,虽然仅是寥寥几句,但是却直切主题交代了失街亭的原因:自己授任无方,并请求自贬;第二句: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这句就详细分析原因,并主动承担罪责;第三句自贬三等,以督厥咎,这句写惩罚自己的具体措施。由此可见这两篇公文虽然精简,但是逻辑严谨完整,通篇精炼顺畅,意思表达完整,令人不禁感叹贾谊与诸葛孔明的文章能力。而我们在现代公文写作中同样需要我们做到内容简洁,表述精准,直切主题,字字珠玑。

(五)避免过分引用诗词典故或是大量引用修辞

公文写作并不是禁止使用典故,只是要求所使用的典故一定要通俗易懂,尽量使普通人都能理解。就像毛主席的公文中曾就用过如来佛、愚公等人物,但是这些典故基本上都是只要稍微读过一点书的人都可以理解。公文切忌晦涩难懂,最好是开门见山,直切主题,这样才不容易让人产生分歧和误解。古代就有不少公文在这方面作了很好的示范,例如:欧阳修在上宋仁宗书中有言:“尧之时,小人共工、罐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这段文字详细的描述了上古时期的尧舜等明君在处理朋党关系方面问题的具体做法,从而分析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之间的区别,最后在言论上打动了宋仁宗。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知道在一些方面(如:原则)古代公文与现代公文的写作是具有一致性的。有学者认为,现代公文写作语言朴实,简单明了,准确得体。古代公文写作注重用词的准确与恰当,不会过分使用修辞或是引用典故。而我们身为现代公文的写作人,我们应该不断丰富自己,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写作能力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及时的保质保量地完成 我们的写作任务。同时也不要忘记要提升个人思想政治修养,要做到不因为个人得失而斤斤计较,成为一个真正大写的“人”。

总而言之,在古代,公文的受众一般会是上级或是皇帝,皇权的权威让人们在公文的写作时不得不始终保持着谨慎和小心,而公文基本上会是应用于解决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问题上,这就要求了公文的写作必须具有说服力和实用性。这样的定位使古代公文与现代公文不谋而合,同时,古代公文所具有的讲根源、重依据、明做法、细操作、讲心理,渲情感的思维技巧与具体操作方式对于现代公文的写作也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因此,我认为,我们绝对有必要让学生们认识到古代公文阅读的价值是巨大的,改变他们“我是现代人,何必读古文”的想法,鼓励学生们阅读古代公文,是他们从中学习并借鉴有价值的精粹,丰富自己的写作方式的同时也增强自己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文燕.高校档案利用中的权利保护问题探询[J].机电兵船档案,2010(3):22-24.

[2]印軒萁.谈新时期公文语言的准确性[J].应用写作,2012(1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