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若丽
摘 要:曲包括散曲和戏曲,戏曲又分杂剧和传奇,在元代达到高度繁荣。元明清时期出现了吴藻、吴绡、顾贞立等女性曲作家,她们或抒写自己的哀怨情愁,或表达自己的爱国热忱,都揭示了她们勇于抗争的不屈灵魂。
关键词:元明清时期;女性曲学;吴藻;叶小纨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0-02
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在第六章中对元明清时期女性曲家作了概述:“杂剧发达于元,但元代只有几个妓女在作散曲,没有专门从事于杂剧的女作家,直到明末叶小纨作《鸳鸯梦》,始有女性的作品出现。传奇是明人擅长的文学。但明代也止有黄夫人等几个人在作散曲,直到清初阮丽真的《燕子笺》告成,才算也有了女性的作品。”
曲包括散曲和戏曲,戏曲又分杂剧和传奇。曲在元代达到高度繁荣,成为与唐诗、宋词并称的一种文学样式。散曲是一种新的文学类型,它承继了传统诗词的某些因素,又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散曲在表现内容上延展到广大市民的普通生活,具有市井气息,受到市民阶级的喜爱;在思想上,注重普通生命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对人生和命运的无常多有体现,具有对生命的体验和感知意识。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它融合了文学的语言形式,音乐的节奏形式,舞蹈、武术的形体、动作形式而后成为一种综合表演方式。元杂剧通常由一个旦角或末角从始至终主唱,以四折外加一段楔子为一本的表演剧目,其核心部分是唱词。“传奇”一词,最初是唐代文言小说的称号。在宋元时期,用來指代说唱艺术以及南戏和杂剧。明代以后,它又成为以南戏演唱为基础的篇幅较长的戏曲的专称。南戏最初从温州一带开始流行,它是一种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戏曲形式。南戏以爱情、婚姻、公案等为主要的创作内容,具有更浓的民间色彩。
元代女性擅长散曲的很多,最为著名的是珠帘秀,珠帘秀是中国元代早期杂剧女演员,与元代曲作家关汉卿、卢挚、王涧秋熟识并有词曲赠答,现有答卢疏斋双调一首:
山无数,烟万缕,憔悴煞玉堂人物。倚篷窗一身儿活受苦,恨不得随大江东去。 冬季会黎正卿分司席上开年近,酿酒醇,是谁传竹边梅信?小斋中主宾三四人,旋蒸来醉乡风韵。
语言自然流畅,情感纯真。此外,元代能曲者还有顺时秀、张天香等。
元代是散曲创作繁荣的一个高峰,明代散曲创作则由峰谷向下下滑,数量减少,但女性曲作家的人数相比于前代仍有增加。明代女性曲作家既有闺阁才女,也有青楼歌妓。
明代四川才女黄峨(1498-1569),是文学家杨慎的妻子,喜能作散曲。黄夫人散曲多以个人的爱情、离合为主要内容,如与杨慎恩爱初期描写独夜相思的[皂罗袍]:“为相思瘦损卿卿,守空房细数长更;梧横金井叶儿零,愁人又遇凄凉景。锦衾独旦,银灯半明,纱窗人静,罗帏梦惊。你成双丢得咱孤零!”作者在思念中消瘦,在孤寂的夜晚难以入眠,只能数着打更人的报时度过漫漫长夜。如此无眠之夜,由遇秋叶落金井,更是孤枕难眠,倍感清凉,好容易入眠又被梦惊醒,生怕“你成双丢得咱孤零”梦境成真,将一个相思凄苦的古代女性形象写的真切如现。黄夫人还有描写与友人分别的[卷帘雁儿落]:“难离别,情万千。眠孤枕,愁人伴。闲庭小院深,关河传信远。鱼和雁天南,看明月中肠断。”这支散曲写女主人在孤寂中,对长久外出而未归家的亲人的思念。此曲从分别之离时的难舍难忘写起,情万千,正是情无限,既是亲情无限,又是思念无限。接下来写离别之后的情形,“闲庭小院深,关河传信远。”因为身居深院,书信难传,所以处境孤凄、无援无助,于是“孤”“愁”之感更甚,思念更浓。希望同古人一样借鱼雁传书,可又南北分离,根本办不到,无奈中只能讲相思讲给空中的明月,希望同一明月光照覆盖下的亲人能够接收到。借月传思本是浪漫的想象,可此曲中的女主人公是在无可奈何下的选择,则蒙添了悲苦与凄楚。这支小令以直抒铺写的手法为主,将女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思怀之情直接呈现出来,并没进行过多的烘托,让读者深觉感动。
呼文如,明万历年间江夏营妓,性坚毅,有侠气,能诗文、善琴画,有《[皂罗袍]四时词》,语言凄厉沉痛。明代能散曲的女性还有景翩翩、薛素素等。清代能散曲的女性作家较多,有吴绡、顾贞立等。吴绡,有《啸雪庵诗余》,存词四十多首,其后附有十首散曲[黄莺儿]以苹果花、樱桃花、虞美人草、梅花等十种花草为吟咏对象,描写了它们的娇艳模样,风格清雅婉丽。顾贞立,著有《栖香阁词》,其中有[步步娇]等]四首散曲。
清代女性的曲创作虽大部分还主要集中在单支散曲,但已出现整套套曲、杂剧。如吴逸香,秦川人,身世不可考,有《题砚缘集》北曲一套。清代吴江叶氏三女及其母均有才情,其中三女中的二女叶小纨有杂剧《鸳鸯梦》传世。叶小纨(约1613 —约1657)字惠绸,叶绍袁、沈宜修之女,《鸳鸯梦》是其大姐纨纨、小妹小鸾因病夭折后所作的悼念之作。剧中取三姐妹的字号中的一字为剧中角色命名,讲述了西王母座下三侍女因尘缘未断,被罚下凡历劫的故事。剧中三人义结金兰,历经生死而感情更深,表达了叶氏姐妹三人难分难舍的手足之情。
吴藻(1799—1862),字苹香,自号玉岑子,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诗词曲画皆能,而以词曲最为著名,现存散曲一套,杂剧《饮酒读骚图曲》(又名《乔影》)一套。吴藻出身于富商家庭,生活优渥,出嫁前天真烂漫,她自幼才思慧捷,喜爱诗书,常手执一卷,随地而读,在其父为她延请名师的指导下,很早显露了她的文学才华,她能辨识词谱、曲谱,且具有很高的造诣。待吴藻成年以后,欲寻得一位能与其诗词唱和,精神相同的男子为夫,怎奈事与愿违,所嫁夫婿虽与娘家一样同为经济条件优厚的商贾,却笔墨不精,难以满足吴藻的精神需求,于是她只能自哀自叹,自喜自悲,倍感孤独,因此创作中少有体现婚姻状态和感受的作品。吴藻词学习众名家而自成面目,词作风格清圆流丽,兼有博雅疏朗之气。吴藻与丈夫虽不能琴瑟和鸣,但丈夫对她很是宽容,她结识了诸多同好女子与文士,在交流中感受到女子由于性别的限制无法如男子一样发挥自己才能的痛苦,于是托寄于曲剧,发反抗之声。吴藻在词作《金缕曲》中就曾向天呼喊:
闷欲呼天说。问苍苍、生人在世,忍偏磨灭?从古难消豪士气,也只书空咄咄。正自检、断肠诗阅。看到伤心翻失笑,笑公然、愁是吾家物。都并入,笔端结。 英雄儿女原无别。叹千秋、收场一例,泪皆成血。待把柔情轻放下,不唱柳边风月。且整顿、铜琶铁拨。读罢《离骚》还酌酒,向大江、东去歌残阙。声早遏,碧云裂。
吴藻认为女子与男子本无差别,女子也可放下枕边秋月,可以拨动雄壮乐器,“读罢《离骚》还酌酒”又何妨?这种批判男性独尊,迫切希望男女两性在社会中具有平等地位的反叛意识在杂剧《饮酒读骚图曲》(即《乔影》)中更为突出,其曲道:“尝写《饮酒读骚》,小影作男子装,自填南北调乐府,极感淋漓之致,托名谢絮才,殆不无天壤王郎之感耶?”她作男子装,幻想着在饮酒读骚中寻得平等,一展凌云之志。此剧是单折短剧,剧情简单,纯以抒发人生愤懑怀抱为主,在道出了怀才不遇的失意文人们的心声的同时传递了女性对时代的不满与呼唤,于是,很快传遍全国各地,江浙沪梨园争相传唱演出。清代女性作家几千人,而曲作家仅有30余人,可见曲在清代女性创作文体中的边缘化,而吴藻执意以曲剧直抒胸臆,乃是曲剧相较于其它文体,内容更长容量更大,曲剧一般多为四折且要求故事完整,角色多样,冲突更集中,人物更立体等。包容形式更为多样,有动作、说白、歌唱等,更能表达作者的中心思想和情感蕴藉。
此外,梁夷素的杂剧《相思砚》是以牛郎、织女的故事为蓝本进行的再次演绎;阮丽珍的《燕子笺传奇》则写离乱时期,各阶层人民的悲惨命运与众生相。
元明清时期出现的吴藻、吴绡、顾贞立等女性曲作家,她们或以曲词抒写自己的哀怨情愁、爱国热忱,或以男扮女装杂剧表达希望女子拥有爱情自主权,拥有与男子同样的受教育权利。元明清时期的女性曲学作品揭示了这些女性作者勇于与世俗、命运抗争的不屈灵魂。
参考文献:
[1]谭正璧.中国女性文学史 女性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谢伯阳.全明散曲[M].山东:齐鲁书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