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浩
《尚书》中有言:“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作伪”为何“心劳日拙”?所谓“心劳”,就是费尽心思在那里掩饰、在那里谋私利。因为“作伪”,会导致事情愈来愈难圆场,最后一定是很难行得通的,自然“心劳”不已。《老子》中就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人再怎么样掩饰,也不可能瞒得过老天,瞒得过明白人的。
古籍中记载这样一则故事:齐景公惩罚奢侈、提倡简朴,有的大臣却我行我素,生活仍然穷奢极欲。他们为了不让齐景公知道真相,每次上朝时,乘坐的是瘦马拉的旧车,穿的是破烂衣服。齐景公看到这一幕后非常感动,群臣则又是一顿恭维。后来,这些行为还是露出了马脚,那些欺骗国君的大臣受到了严厉惩治。正所谓:“矜伪不长,盖虚不久。”平日里,一个个阳奉阴违、口是心非,虽然得以一时蒙混过关,但总有一天会原形毕露。
翻开史书不难发现,“作伪”之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千方百计地让人们相信他们是“务实”和“真诚”的。然而,“鸟雀至微,尚不可欺。机心一动,未弹先飞”。天底下没有什么能逃脱老百姓雪亮的眼睛,這些人在一次一次的“失信”中,渐渐透支了自己的“信用额度”,即使侥幸偶有小成,一旦到了“还款”之日,便要连“本”带“利”一并被清算。
“作伪心劳”对今天的领导干部有着十分深刻的启示意义。《新华每日电讯》曾经刊文指出一些领导干部乐于“兴伪事”是典型的形式主义的——做表面文章的多;“谋实事”的少;图吸引眼球的多;从体制机制上提出解决方案并久久为功抓落实的少;求短期政绩的多;打基础利长远的少。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从“作伪心劳”到“不兴伪事”,值得为官者细细思量、猛然惊醒。
史载,南宋徐侨为官每至一地,均“以实心行实政,吏畏民怀,久而不忘”。公元1191年,在上饶主簿任上政绩斐然,他获部考官员推荐升职,问有何要求,他说:我到哪儿做官都会尽忠职守,做好该做的事。公元1216年,徐侨外任,过长江时见饥民流亡者以万计,遂命开仓放赈。有官员怕担责任,建议请示上级,他怒斥:“赈饥如救溺,怎能按照常规文书往还,迁延误事!”急命发粮,救民众多。后世有评价“其学一以真践实履为尚”,务实之风,尊崇久远。
领导干部如何防止“作伪心劳”,进而做到“不兴伪事”,关键就在于一个“实”字——“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今天,全面深化改革已至中流击水处,各级领导干部唯有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信念,以“拼命三郎”的干劲儿,“笃根本、去浮华”,身体力行、知行合一,才能抱实心、练实功、行实政、兴实业、出实绩,在干事中提升官德,从而从从容容,坦坦荡荡,“作德”而“心逸”,让每一天都过得踏踏实实。
编辑/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