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李运恒
图 姜通
嘴唇上的亮光与淡淡的颜色,让他的脸显得有点寡淡。
接受采访当天,是电影《银河补习班》全国点映时间。作为主创人员之一,他要在电影放映后与观众见面。头天晚上,白宇跑厅(电影院)近凌晨,从台上走下来的时候,他弯了弯腰。台下粉丝伸出手问,你怎么了?
北京的夏天不那么清爽。拉肚子不约而至,他看上去虚弱了些。
同样是夏天,此前一年的8月,电视剧《镇魂》让白宇被更多观众熟知。
1990年出生于陕西,2014年以网剧《屌丝日记》正式踏足演艺圈,短短几年,白宇被称作“剧抛脸”。大意是演什么像什么,角色不会被定义,或呆萌或雅痞,他身上有戏。
导演文牧野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他有很多演员身上没有的偶像气质,这种偶像气质又不是很塑料,很结实,这个人很有魅力。”在此之前,“得先说他是一个演员,要知道有些人不能说是演员。”
率真偶尔也会从采访缝隙里跑出来,比如他说到喜欢老版韦士柏摩托车的时候。
韦士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踏板车。它是电影《罗马假日》中安妮公主与记者乔畅游罗马的坐骑,是无数踏板车发烧友心中的梦想,更是世界摩托车史上最令人瞩目的奇迹。
为什么喜欢摩托车?
自由。骑在上面,感觉特自由。
他想去冰岛旅行。“感觉它就像在世界的尽头。我想去感受世界的尽头是什么样的气息。”
小时候,因为父亲工作的原因,我需要经常转学。
小学二年级吧,我从(陕西)吴堡县转学到榆林地区。在榆林地区大概读了半年的书,爸妈两个人商量,觉得应该把孩子送到更大的城市去学习,因为可能有更多的机会。我就被送到了西安。
我在西安,从小学三年级一直读到了初一。初一军训的时候,我晕倒(在操场上)。那段时间身体不好,可能是因为家人长期不在身边,营养有点跟不上。
初一上完以后,家人有点不放心了,又把我叫回到榆林地区读书。我在榆林地区的那个班级里,有九十多个学生。上课的时候,老师根本就顾不过来。他都不往最后面走,因为人太多了,后面都挤着,老师走不过去。
在这样的情况下,念了一年多,可能感觉到身边的学习环境和条件确实是差得很远,我又被送回了西安。
可以说10岁以前,我主要是在榆林地区和吴堡县度过。那里的风土人情给我的影响还是很深的,陕北黄土高原特有的文化底蕴和氛围对我来说是一笔财富。
我最开始的家是窑洞,门口有一棵很大的柳树。还有一个院子,院子里种了很多果树,有一棵是桃树,每年我都可以吃到新鲜的桃子。院子里,爸妈还弄出了一个小菜园子,他们在里面种了一些菜,西红柿什么的。
周边邻居有很多差不多同龄的孩子,每天下午吃饭的时候,我们就一人端一大碗面,聚到一个地方,蹲在那里,边吃面边聊天。小孩个头都很小,但是碗特别大。
我们搬出来以后,那房子也就卖了。
虽然在那里生活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印象很深。我小时候特别喜欢那里,后来也专门回去看过。两年前吧,回去了一次,同时也给外公上坟。
我们那地方有一个小吃叫碗团儿,我从小就特别喜欢吃,也很想回去吃。那种味道,也只有在那个地方才能吃到。
吃着它很容易回想到小时候的一些瞬间。两年前吃的那一次,感觉味道还是以前的那样,没有变,但是价格涨起来了,不再是几毛钱就可以买到的了。
男孩子嘛,有点调皮。我小时候也玩过离家出走。跟妈妈小吵了一架,发现同一个院子里,也有一个和妈妈吵架了的小朋友,那就一起走吧。还有一个小朋友跟妈妈关系很好,也被我们忽悠了一下。
但是离家出走能走到哪儿?
没两天,就被大人给拎回了家。
是妈妈发现了我对文艺的喜爱。小时候,我总拿起来家里的小圆凳子,模仿当时的安塞腰鼓打腰鼓。妈妈本身自己也很喜欢唱歌,我高中的时候吧,她就问我说,我觉得你挺有艺术天分的,你想不想学个什么艺术?那时候我觉得学播音主持挺好的,就在西安找了一个学校学播音主持。大概学了一个月左右,播音老师对我说,白宇,我觉得你适合学表演。
我当时一脸蒙。
我不能确定老师的意图。我在想,老师是觉得我不适合学播音主持,想把我推到别的地方呢,还是真得觉得我适合学表演?
现在想来,我特别感谢这位老师,是他让我发现了表演这件事。
高中的时候就有人说我比同龄人显得成熟了。这可能因为我从小转学转得多,见的人多、事多。男孩就是这样,经历的事多了,就会成熟得很快。
高中,我开始有意蓄胡子,是因为看到贝克汉姆留胡子的照片,觉得好男人,也因为想让自己显得更成熟一些。
其实那时候也没啥胡子,但是就偷着拿爸爸的刮胡刀,没事总刮,刮刮刮,越刮就越长,越刮越长,后来胡子就长了。
现在更多时候,造型是角色需要,需要我剃(胡子)就剃,留(胡子)就留。
生活中我比较懒,胡子长得也快,四五天就长成这样了,懒得剃。
我现在没有设定过必须想挑战的某个角色,只要是以前没有尝试过的都想尝试。但是如果说我不做演员我会去做什么样的职业,我想我可能会去做电子竞技。
我也喜欢旅行,但想去的地方没有什么固定的特点,就是瞎去。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是不一样的。
也许是因为很多地方我都还没去过,所以我不知道自己的偏好是什么。也许去多了我就知道我喜欢的是这种。不过,我挺喜欢法国的,喜欢巴黎。巴黎给我的感觉是,大家下班以后,很悠闲,三五成堆地坐在草坪上、河畔边,喝酒,聊天,感觉很开心,悠然自在。
我很小就喜欢韦士柏,那时候没有机会去接触。到北京以后才真正接触到。我曾经有两辆韦士柏,一大一小。2014年出去拍《长大》,三四个月回来以后发现车被偷了,查了监控以后看到,有人开着面包车把小车放进去,拿走了。小的被偷了以后,大的(我)就拉回西安了。
它的校园很小,在(北京)南锣鼓巷,满墙都是爬山虎。
这是中央戏剧学院给我的第一印象。我当时找了很多学校的照片。我感觉这所大学和别的大学很不一样,我喜欢这里,我要到这里来学表演。
2008年,妈妈带着我来到北京,报了一个培训班。那时候我没有关于表演的任何基础,就是靠着培训班以及自己努力练。
刚到北京的培训班,我就感觉所有人的条件都很好,就我自己一个人很差。好在,我妈就鼓励我,她说你挺好的,你不差。
我是属于那种只要是决定要去干的事,很难打退堂鼓(的人)。所以,好像从来没有想过要不要不考了。
那时候,也没想过将来自己会从事演员这个职业,更多时候是觉得演戏很有趣、好玩,没想那么远。
那什么时候有了演员梦呢?
其实刚走进中央戏剧学院的时候,我脑子里想的是,我出来以后会不会是个明星啊?什么样的明星?就是万人瞩目、高高在上的那种。这种想法保持了大概有两年。渐渐地到了大三、大四,反而就没有这样的想法了。
大三、大四时,我们主要的任务就是排大戏,那会的想法就是把大戏排好。与刚开始的明星梦相比,这个时候对演戏有了敬畏感。
我进中央戏剧学院时,专业课的成绩全班倒数第二。我就想暗自比一比,我觉得自己也可以学得很好。临毕业前,我还拿过一次三等奖学金。虽然说是个三等,但也是个奖学金。
在校期间,我们班排的三部大戏,我都参加了。在话剧版《过年》里,我演父亲。这部剧让我真正感受到了舞台的魅力。总共演十场戏,分AB组,父亲的角色贯穿两个组。第六场戏是没有观众的,只有学校的录像机,录整场,用于学校资料留存。
前5场戏里,演得很过瘾,不过没有眼泪,真的就是在演,演难过,演不开心。而第六场不知道为什么,就真的是不开心,真的很难过,难过得眼泪止不住往下流。我在台上表演完以后下场,其他人上场,按理来说,我有缓和时间的。但是下场之后我坐在台口,还是在哭。重新上场以后,戏里的儿女们(角色)又跟我对戏的时候,我忍不住要哭,这个氛围带动了现场很多演员跟着一起哭。那场戏演完了,我们班主任(王丽娜)对我说,记住这场戏的感觉,你进去了。
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表演的魅力。
后来演电视剧、电影,也很少遇到这种表演体验。因为舞台是连贯的,从头到尾,整个情绪、人物什么都是连贯的,影视剧是片段的,需要自己努力维持那种连贯的情绪。我演过的几部戏中,《忽而今夏》我觉得还有一点这样的感觉,我自己演得也挺爽的。
《银河补习班》剧照
我进中戏第一堂课,我们班主任在开班课上说:先说第一句话,要演戏先做人。
我理解的就是要做一个好人,然后再去想着去做工作。有好人这个前提,再去做事的时候,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坏的事情发生。表演,需要你做一个真实的人。只有你是一个真实的人,在演戏的时候才能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这些年走过来,我觉得我还算是一个好人吧,正直善良,正直是必须的。
怎样才能成为自己标准里的好人?就是坚持自己所坚持的,不要在意乱七八糟的东西。要清楚地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我坚定了,我最想要的是表演,我最想要的是好的角色、好的剧本,我最想要我自己对自己(每一部戏都)满意。
这些话说起来很简单,其实是最难的。我永远能对自己挑出毛病来。
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其实没那么复杂,而且我觉得那样的话,人也会简单一点,就是去满足你自己的内心,遵从你自己的内心。
有时间的话,我会回看自己的作品。
每次看,哎呀,我觉得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再怎么去演,每次都是这样。很不好的地方,我能记住,到下一次如果还有类似的情况,我就知道该怎么可以更好。
哪怕是感觉不错的,我也觉得也许下次我可以演得更好。表演这个东西我真没办法细说,只有你自己演的时候才知道。
现在来说,超哥(邓超)是我的榜样。因为他们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电影,我并不是说他们做的这个事是我想做的事,而是说他们在做自己想做的电影,自己真正想去干的事,这就是榜样。他们想做《银河补习班》,想讲父子之间的情感、关系,想讲父亲教孩子怎么去学习,怎么去做人,他们就努力去做了。其实这个故事(《银河补习班》),他们写了好多年,有一些故事情节在他们身上发生过,电影里的父亲马皓文是他们两个心目中最想成为的父亲。
我觉得(《银河补习班》)还是教了很多人应该怎么去当父亲的,至少我知道以后结了婚,有了小孩,我该去往哪个方向去发展。文艺作品给人带来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接这部戏的时候,我手头有一部戏正在拍。有一天经纪人跟我说,超哥(邓超)有一部电影要拍,想见见你。拍完戏,我晚上就去见了超哥。超哥跟我说,你的角色是一个航天员。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太空戏,我没拍过。
故事里的父子关系,跟很多传统意义上的父子不太一样,跟我的也不一样,我很好奇。
小的时候,父亲工作特别忙,早出晚归,见了我,也是严肃的表情,父子之间总感觉有隔阂。长大了以后才知道,其实小时候我对父亲的状态挺不满的,当时有一股反扑劲儿:我长大以后一定要比你强,我看看你怎么办。其实并不是爸爸不爱我,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而这些需我们用心去发现。他们生活的那个年代造就了他们那一批人,就是那样去当父亲的,中国式严父。后来是我妈告诉我,上初中时,我调皮,总被学校叫家长。我爸也经常背着我去找老师,找校长。他在我面前也不说这些事,只会一脸严肃地说好好学习啊。
图 姜通
我们都做了很多试着往对方心里靠的事情,但是都不怎么去表达。
对于考中戏,父亲一开始并不看好的。他反对,但是我妈支持啊。后来他可能慢慢意识到跟他想象中的不一样了,好像是从《少帅》开始吧,他开始认同我的选择了。不过,他也没夸我演得好,但是我能感觉到他心里是这么想的。我在电视剧《少帅》里演冯庸,那是一个为做大事而散尽家财的奇人。父辈喜欢这样的角色。也许他觉得我这个人过分独立吧,从小就被送出去上学,还转来转去那么多个地方,所以不会对我有直接的情感表达。
《镇魂》剧照
4月,我在北京办生日会,我老板把我的父亲请过来了。我之前并不知道。来了就来了呗,抱一抱。我们西北人的性格也不是特矫情的,很多人都说电视剧里这样情景之下的父子俩会抱着哭,那是电视剧,拜托。
毕业以后,我的演艺道路从《屌丝日记》开始。
我在里面演男主角,这部戏拍完以后拍《长大》。我觉得我还很顺的。要知道,我那会儿是新人啊,在《长大》演男二号,男一是陆毅,女一是白百何,女二是江疏影。我觉得自己完成得还可以。
《长大》拍完以后,我进了《少帅》剧组。这部戏让我整个人沉淀了下来,因为我看到了一个演员、一个艺术家真正该干啥。
比如李雪健老师、黎叔(《少帅》导演张黎),我经常留意看他们怎么生活、怎么工作。我羡慕他们,羡慕他们能那样去演戏,羡慕他们有那样的演技,我希望我自己也能成为这样的人。那部戏经历了五个多月,其实我的戏份并不是很多,但是五个多月,大家需要一直在一起待着的。
没有我戏份的时候,我也去现场看他们演,就看他们那种在戏里活着的感觉。有点像我当时演《过年》时的感觉,就是进到戏里了。我要差多了,但感觉是相通的。从他们的表演状态里,我学习到了很多。
你经历了一些事情,你看到了正确的东西,你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自己所向往的,而不是那种飘飘然虚浮的。
在黎叔剧组,所有人都很安静,每个部门都在干着每个部门该干的事,不吵,不杂,不乱。再加上当时我是一个新人演员,但也就是这样的一种压力吧,承受下来,(我觉得)让我成长了很多。
我每天晚上回去要把第二天拍的戏准备很久,一段戏我一般要准备三种不同的演法。黎叔是一个不怎么爱说话的人,也不怎么爱笑。演完以后,他说再来一条吧,不说原因,就让你再来一条,你也不知道,也不敢问。他说再来一条,那就再来一条呗。就好好演,再来一条,再来一条,当你演了三遍之后,他会叫你过去,告诉你,这儿应该怎么一下更好。其实你这三种表演方式,他都认同,他需要的是在某个点上,你需要去再加一点,一个动作或者去干一下什么,要这个人物显得更生动。他一开始不说原因,估计是想让我自己去悟,但是因为他不说,我呢又紧张,结果就是越来越紧张。现在想想,也真的是一种锻炼。
演艺路上,其实并不是都顺利的,也经历过被拒的人生阶段。有一段时间就是不断地去试戏。人家也不会当面拒绝你,一般都会试完戏以后说,你回去吧,我们商量一下,然后就没有信了,很正常。太正常了。
大三时,我去试过一个戏,导演也很喜欢我,我也很喜欢那个角色,特别难得,前前后后好几次面谈,经历了很长时间。但是,最终我没有得到那个角色,因为乱七八糟的一些因素。其实让我觉得心里难受的是,因为当时我觉得很有可能要去了,所以就推掉了我们老师说的一个好机会,有一个话剧要去法国演一个多月,老师希望我也能去。最后的结果是,我两边都没能去成。其实这种(不好的)经历对我来说,也是好事,早一点有这样的体验,会成长得更快。
更多时候,它们会激起我的斗志,我告诉自己,就是因为你不够强,同时,我也要看一看,我到底差在哪儿?
仔细想一想,对方也是在为自己争取。我只能说这个行业竞争很激烈,所以我要让自己变得更强。
不顺利的时候,我也相信自己可以,如果总是怀疑自己,总是唯唯诺诺,总是胆胆怯怯,你就更做不好后面的事。我就是不会怀疑自己,也不要怀疑自己,为什么要怀疑自己呢?你要无条件地相信自己,对。
图 姜通
就像我一直觉得遇到不好的事,你生气有啥用?伤心难过,伤心一下可以,不要没完没了地伤心。如果你整个状态很down很低落,你怎么去面对后面的事?搞不好那就是恶性循环了。
那就换一种态度吧。遇到不好的事情,就想,既然我已经遇到了,那我还能咋办呢?那我就面对呗,也许好事就在不远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