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印控克什米尔斯利那加,在政府宣布废除宪法第370条后,印度安全部队人员在街道上巡逻
8月5日,印度司法部以总统科温德的名义发布官方文件,宣布废除当前执行的宪法第370条(编者注:印度宪法第370条是临时条款,赋予查谟和克什米尔邦“特殊地位”,包括拥有自己的宪法和除国防、通讯、外交事务以外的决策权)。取消此前宪法赋予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特殊地位,新建立一个拥有地方立法机构的“查谟与克什米尔直辖区”,和一个没有地方立法机构的“拉达克直辖区”。文件称,适用于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1954年宪法中条款将被新的《2019年宪法令(适用于查谟和克什米尔)》所取代,新宪法令即刻生效。此前,印度总理莫迪在自己的住所召开了内阁会议,宣称之前的此类法律妨碍该邦与印度其他地区的融合,撤回自治权是为了打击恐怖主义,减少腐败和裙带关系,加速当地发展,使克什米尔能够完全融入印度大家庭。目前,这一地区的查谟和斯利那加的网络和电话线中断,数千名准军事部队已被派往当地。此外,查谟和克什米尔邦前首席部长塞依德等几位地方领导人被软禁。
克什米尔是“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的简称,位于印度、巴基斯坦、中国、阿富汗之间,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簏。因印巴领土争议,也被称为“印控克什米尔”,为印度最北部邦,面积10.1387平方公里。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总人口1200多万,穆斯林比例占约60%,多数居住在克什米尔地区。印度教徒只占约30%,居住在查谟地区。
1947年6月4日,英国驻印度末代总督路易斯·蒙巴顿迫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强大压力,又无力调解印度内部的宗教信仰矛盾,声明在1947年8月15日将英属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的方式来实现印度的独立,史称“印巴分治”方案或称“蒙巴顿方案”亦称印度独立法案。
依据“蒙巴顿方案”的原则,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应划归巴基斯坦,但同时又规定了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既可选择加入印度,也可以加入巴基斯坦,还可以宣布独立。鉴于克什米尔特殊的地理和历史情况,1954年印度通过宪法第370条赋予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特殊地位”。因此,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在分治时就悬而未决。
1946年12月18日,英国内阁决定由蒙巴顿出任最后一任印度副王兼总督
分治后,印、巴双方都十分看重克什米尔地区的战略地位,这块土地对于两国的防御纵深十分重要。印度国家创始人之一、国大党领袖尼赫鲁曾说,“没有克什米尔,印度就不会在中亚的政治舞台上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同样,巴基斯坦的第一任总理利亚格特·阿里·汗也很清楚克什米尔的份量,曾表示,“克什米尔就像是巴基斯坦头上的一顶帽子。如果我们允许印度取走我们头上的这顶帽子,那就会永远受印度的摆布。”
1947年10月30日,印度通过克什米尔土邦王公宣布该地区归属印度,印、巴为此发生了分治以来的第一次战争。这场战争共历时一年又三个月,巴基斯坦派出了以部落武装为主的兵力共约五万人参战,而印度则出动了两个师及若干土邦部队约四万人参战。结果印度控制了克什米尔2/3的土地和3/4的人口,尤其是占领了杰纳布河、拉维河的上游,这两条河流对巴基斯坦的农业灌溉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印度在第一次印巴战争中占了战略上的便宜。
1965年8月初,克什米尔游击队和印度军队在印巴停火线附近发生激烈交火。8月14日,巴基斯坦正规军队也卷入冲突,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9月6日印度军队再一次向巴基斯坦发动大规模武装进攻,攻占巴方控制线内的多处山岭。巴方在停火线南部展开反击,并攻入印度防守薄弱的旁遮普邦。双方展开激烈的空战,巴基斯坦地面部队在坦克的配合下,给印度军队以重创。随后,双方陷入僵局。最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迫使印、巴双方于9月23日正式停火。1966年1月,在苏联斡旋下,印巴双方签署《塔什干宣言》,双方再次退回了1949年划分的停火线内。这场战事最激烈的交火虽然只打了17天,但是战争规模和伤亡人数比起第一次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从战略上看,此次交锋巴基斯坦占得上风。
1971年11月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先是印度利用东巴基斯坦发生动乱的局势,在联合国利用苏联来牵制巴基斯坦的盟友美国和中国。然后分兵在西线克什米尔地区进行牵制作战,同时重兵向孟加拉地区发动大规模突然袭击。将独立的巴基斯坦国家肢解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两部分。最终,印方实现了战役的既定目标。
印度在克什米尔地区的中长期战略目标其实十分明确,中期而言就是最后完全占领这个地区,从而切断巴基斯坦的后援通道。长期目标则是在南亚地区树立“印度中心”地位,建设“大印度联邦”,重现昔日阿育王王朝对于南亚次大陆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8月15日,印度第71个独立日,总理莫迪发表独立日演说,“印军已准备好面对任何挑战!”
首先是国内政治环境适宜。在联邦层面,执政党印度人民党完全控制总统、总理、联邦院和人民院等所有重要的行政和立法机构,可以不受有效约束地推行政策措施。在地区层面,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虽然是穆斯林主导,但从2018年6月开始就已经进入了总统治理状态,由联邦总统委任的邦长进行直接管理,没有首席部长和议会,联邦政府的施政决定除要最高法院批准外基本不会受到阻力。在当前状态下,这是莫迪政府推行这一大胆举动的最佳时机。
其次,莫迪政府还有规避国内舆论对经济问题批评的考虑。当前,印度社会对国内经济状况,尤其是就业和经济增长状况非常不满意。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进行重大经济改革。但是在印度,进行经济改革非常困难,会触动多方利益。莫迪在2014年以后推行的很多改革措施,包括减少农民和农业补贴以及吸引外资方面的便利化措施,都因为选举需求而停止或推迟。此外,印度工商界非常享受当前的经济形态,不愿意改革,而工商界又是莫迪的执政基础。
8月22日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向媒体表示不再寻求与印度对话
8月4日,印度当局宣布在印控克什米尔实行军管,并切断互联网,印度安全部队在主要街道做戒备
但推行政治方面的改革,尤其是带有宗教色彩的政治改革,却得到印度多数民众、特别是印度教徒的支持,还有助于维持莫迪的强人形象。过去,莫迪一直以选举需求为由,压制印度教右翼势力对结束克什米尔特殊地位的要求。2019年5月24日人民党领袖莫迪在大选中获得连任,继续担任印度总理。为兑现选举时的承诺,如果莫迪再不行动,这股针对克什米尔特殊地位的怒火,就有可能惹火上身。8月5日,莫迪政府宣布废除克什米尔特殊地位以后,很多印度民众走上街头欢庆,这一做法的政治意义可见一斑。
最后,要说的是印度当前迎来国际战略机遇期。虽然印度一直强调克什米尔争端是印巴两国之间的双边问题,反对将其国际化,但事实上国际社会,尤其是美国、欧洲和联合国等长期关注克什米尔问题,支持把克什米尔问题国际化。
目前,国际环境对印度比较有利,美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国都在拉拢印度。尤其是美国,一方面在战略上需要印度,同时又不太像过去那样,盯着印度国内的少数族群权益和人权保护等议题。但是,近期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印度的战略机遇期可能会失去。近段时间,美国政府曾表示可以斡旋克什米尔争端,并准备从阿富汗撤军。印度担心在阿富汗问题解决以后,美巴关系会进一步改善,巴基斯坦会从阿富汗问题上脱身,可以将更多的力量用在克什米尔方向。美国的摇摆态度让印度方面非常恼火,也让印度有了紧迫感,由此强化了印度利用当前有利局势尽快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想法。
8月17日斯利那加重新设立了路障,限制居民出行,商店大门紧闭,街上随处可见武装人员,行人稀少
直至8月17日,印度安全部队和当地军警仍在封锁克什米尔大部分交通要道,切断对外通信,实施宵禁,关闭部分政府机构等,并在目前8000多安全部队的基础上增派3.8万名士兵。媒体称,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实施安全封锁和通信管制期间,至少有2300人因参与街头示威和暴乱被捕。据地区警方负责人的说法,“他们大多被送到其他地区,因为当地的监狱已经人满为患”。
此前,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敦促印度和巴基斯坦保持克制。
英国政府也罕见表态,指出克什米尔地区拥有自治主权,并没有和莫迪政府保持同一立场。
德国外交部发言人玛丽亚·阿德巴赫在柏林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印度必须遵守其宪法,保证该国唯一的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得以自治。“我们认为,政府的所有进一步措施都必须遵守印度的宪法。”敦促新德里尊重法律保障的民权。
美国总统特朗普8月20日再次提议要在印巴克什米尔问题的“爆炸性局面”中充当斡旋者,并称:“克什米尔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地方……如果我可以作为斡旋者,我将尽我所能。”
8月21日,巴基斯坦方面已表示将提请海牙国际法院对克什米尔争端做出裁决。媒体援引巴基斯坦外长库雷希的话说:“已达成将有争议的克什米尔问题诉诸国际法院的基本决定。”
8月22日,巴基斯坦总理伊姆兰·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印度总理莫迪政府多次拒绝他为和平与对话所做努力后,他对印度官员的态度很失望,今后将不再寻求与他们对话。“和他们对话没有意义。我尝试过谈判,但不幸的是,我为和平与对话所做的所有尝试都被印度当成是绥靖。”伊姆兰·汗称,“我们无能为力。”
面对不利的国际舆论,印度方面依旧我行我素。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们当然最希望双方保持克制,避免局势升级,寻求和平共处的新路,妥当处置历史遗留问题。接下来局势会如何发展,唯有寄希望于联合国安理会、海牙国际法院能秉公执法,维护正义,让克什米尔地区重现和平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