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苏珺
摘 要: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要认识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有限性;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探讨这些问题,有利于历史教师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激发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关键词: 认知发展理论 历史教学方法
认知发展理论最早由皮亚杰提出,主要研究人类个体的认知从婴儿至青少年时期的发展,目前这一理论尚未运用到中学历史教育中,我们认为,这一理论对中学历史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充分了解人类认知发展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就能促进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及历史学科教学的有效开展。
一、认识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有限性
皮亚杰认为人类的认知发展是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的,鉴于此,为了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有限性,了解这一阶段学生认知所能够达到的水平,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历史教学的特殊性在于向学生传递的知识是已知的,是已经出现过或者发生过的人物和事件,这样教学就有了所谓的“后见之明”。譬如观赏一部电影,从顺着放映中得到一种理解,再看第二遍,就是由已知之后再回过头去看,往往会发现几个动作或几句对白,揭露了对后来发展至为重要的意涵①。要打造成功的历史课堂,教师必须充分意识到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有限性,带领学生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假设“未来是未知的”,按照时间发展顺序探究历史,在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以“未来是已知”的眼光重新审视。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这种交互循环的思考方式,使学生的认知得到充分提升和发展。
具体来说,教材中涉及的历史知识对教师来说,一定是十分熟悉的。历史教师知道法国大革命成功了,戊戌变法失败了,于他们而言,这一段历史是已知的、透明的,也就是说他们具备了“后见之明”的能力。但是,于中学生而言,每个学生历史知识的储备是不同的、是有限的。尤其是在教育资源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一些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还是一张白纸,他们眼中的历史是未知的,有待历史教师的讲解和启发。譬如,在讲解法国大革命这一段历史的时候,历史教师当然知道这场革命的结果是成功的,当我们在已知结果的认知基础上回顾革命历程的时候,就会将这场革命的成功看得理所当然,课堂上所有知识点的讲述,似乎都是为革命的成功做铺垫,并未按照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真正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中看待历史。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提出:当时法国的君主和大臣们并不真的相信这会是一场“革命”,他们认为这是趁火打劫。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思考,在法国大革命之前,人们真的隐隐约约有大革命即将来临这样的概念吗?还是像托克维尔讲的,法国君主和大臣认为的这只不过是一场周期性的疾病呢②?“未来”到底怎么样,没有人知道,不会像后世之人一样对一切都是已知的。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意识到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有限性,启发他们站在历史事件发生的最初思考历史,学完新课,面对同样的问题,再思考的话,又会有独到的见解。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正是由于中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有限性,他们对待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评价和看法才会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变化,因此,教师不可过于苛责他们对某一个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暂时性的评价。例如提及一个我们都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李鸿章。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创办了轮船招商局,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学到这里,学生对他的评价可能更多的是赞扬和欣赏,你不能说他们的评价是错误的,只能说因为认知水平的有限性,评价是片面的。但学完甲午中日战争这一段历史,学生的认知得到了发展,李鸿章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时对他的评价又会不一样。因此,意识到中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有限性,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措施及时推动学生认知的发展,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
皮亚杰把人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应试教育背景下的历史教学主要在中学阶段进行,这一时期,学生的认知处于形式运算阶段。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都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不依赖于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需要注意的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和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都处于同一个认知发展阶段,但仍旧存在差异。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分清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根据阶段的差异性,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例如,同样是学习鸦片战争这一课的内容,初中历史课堂应该与高中历史课堂做出明显的区分,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从知识与能力层面看,高中历史“鸦片战争”的教学目标强调:要运用所学知识和史料分析当时中英两国政治、经济、军事、对外政策方面的情况,强调时空观念,初步形成宏观认识。但初中历史教材仅简单介绍了英国为扩大市场将侵略矛头指向中国③。有些初中历史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鸦片战争,在教学过程中会添加一些高中历史教材才涉及的知识点,最常见的是运用大量史料。这样反而画蛇添足,因为这一阶段学生连一些史料的字面意思都理解不了,更何况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深层含义。相反,高中历史教师如果讲授的知识点过于简单,仍旧停留在基础知识点的层面,就不会使学生对这一段历史的认知得到发展,反而是浪费时间的简单重复。因此,历史教师要努力把控好教學的“度”,确定最佳的教学难度,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
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
在皮亚杰看来,人类认知发展的动力是已有图式和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认知需要。中学生是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知识,检验自己的思维,并不断得到反馈的。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轻松自由的历史学习氛围,选择正确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
历史是一部交响曲,由多种“乐器”演奏而成。书写历史的人,只着重当时的主调,而忽略它还有一些“低音”④。将这种意志反映在历史教科书中,会让我们明显感觉到被征服者、被统治者、弱者的历史是被忽视的。为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考虑到教科书编排内容的局限性,历史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对一些必要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帮助中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而非简单的照本宣科。
例如,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女性一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甚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受到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历史观念的影响,男性一向是历史的中心,而女性作为弱者往往处于被忽视的地位⑤。现行历史教科书中,仍旧存在女性题材所占篇幅极小,忽视弱化女性的贡献,甚至存在刻意回避女性角色及杰出女性平庸化的问题。这样编排教科书的弊端是易使中学生形成错误的认知。学生会缺少可效仿的女性楷模,无助于培养女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发挥她们的主体作用。针对这一问题,历史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让学生意识到历史上有一些杰出女性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与进步。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的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提及了宋庆龄这一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伟大女性,但教材中只是简单列出其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被选为副主席。她在历史教科书中总共出现四次,其中一次是以孙中山的夫人的身份出现。有关她的事迹,除了在皖南事变发生后发起抗议运动外,其他无从得知。学生根本难以得知她为何会得到如此高的赞誉。鉴于此,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忽视对这些杰出女性的讲解,要让学生意识到,历史上的女性有像秋瑾、宋庆龄这样的人物。
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外,历史教师还在课外活动过程中要强化中学生的认知。历史学习本就不是枯燥无味的,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感知历史的韵味。例如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名胜古迹,采访历史的见证者或者相关的工作人员,都能够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历史感受。学生的天性是按自己的目标探索和接触环境,只有当学生亲身参与各种活动,才能真正获取知识,仅凭教师的口头讲述是远远不够的。例如讲述南京大屠杀这一段历史,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安排学生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在参观完纪念馆之后,学生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那一段历史的黑暗,体会到当时南京百姓的无助,日本法西斯的残忍,也会意识到勿忘国耻的重要性,从而对学生的认知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有限性,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从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让中学生爱上历史课,感受到历史这门学科的魅力。
注释:
①④王汎森.执拗的低音:一些历史思考方式的反思[M].北京:三联书店,2014.
②托克维尔,著.冯棠,译.旧制度与大革命[M].北京:商务印务馆,1996.
③常笑.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研究——以“鸦片战争”为例[D].青岛:青岛大学,2017.
⑤陈恒瑜.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女性角色的缺失与回归[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参考文献:
[1]王汎森.执拗的低音:一些历史思考方式的反思[M].北京:三联书店,2014.
[2]陳恒瑜.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女性角色的缺失与回归[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3]常笑.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研究——以“鸦片战争”为例[D].青岛:青岛大学,2017.
[4]托克维尔,著.冯棠,译.旧制度与大革命[M].北京:商务印务馆,1996.
[5]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