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说文解字》里将它解释为柔而固也。韧性,是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而不衰,靠的就是这种文明的韧性。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为明显。
文明的韧性蕴藏在汉字中。汉字是世界上仍在大范围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汉字得以流传至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汉字具有这种文明的韧性。从最早描绘物象的甲骨文,到渐趋整齐的大篆,再到秦始皇统一简化字体的小篆,去繁就简的隶书,规矩严整的楷书,笔画连绵的草书,飞洒活泼的行书,再到使用简化汉字。顺势而变,应时创新,文明的韧性使得汉字经久不衰。
文明的韧性蕴藏在中华文化里。无论是汉唐国家一统、文化繁荣的盛大景观,还是五代十国社会动乱、文化发展停滞的衰微气象;无论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还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自由,中华文化发展虽历经坎坷,但也经久不衰,正是有了中华文化这片沃土,中华民族精神得以涵养,有了这一宝贵的民族精神,中国才能克服一个个磨难,历经五千年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明的韧性蕴藏在民族精神中。五代十国,中华大地政权林立,社会动乱,“爱好和平、渴求统一”的精神让中國重归统一;近代中国,国家分崩离析,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促使无数有志青年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持续奋斗;当代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天下大同,互帮互助”的精神让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文明的韧性也蕴藏在中国人的品格中。顺而不从、和而不同是中国人典型的性格特征。因为善良淳朴,所以国人待人接物很随和,但国人也有自己的“韧性”,不是盲目跟从别人的见解;我们讲求包容,努力寻找各事物间的共性,却也鼓励多元化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走自己的道路。
如今中国正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发展路上,既有合作共享之柔,也有坚决维护国家利益之固;既有兼容并包之柔,又有中国特色之固,刚柔相济方增新篇。
激发文明的韧性,柔而固的中华文明必将引领中华儿女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驰而不休,久久为功。
(编辑:李跃)
评点:赵福海
论点明确,入题自然。文章从《说文解字》中对“韧”的解释入手,引出对话题的思考。分析时,能够从文明的各个角度进行拓展,表达对中华民族发展进程的由衷赞美。整个分析论点鲜明,论据明确,观照古今,展示了中华文明韧性的无处不在。
总分结构,气势磅礴。文章里用总分总结构,从韧性的文化 、精神、品格详细论证,准确丰富。全文结构完整,思路清晰,展示出具有冲击力的行文风格。
表达准确,用语成熟。文明,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意蕴。作者选择了文化氛围浓厚的语言形式,以准确生动的分析,揭示了文明的韧性所具备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