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芃芃
肖春光
1976年生,吉林大安人。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委员会委员,二级美术师。出版有《萧汉刻心经》《萧汉刻三十六计》《行中问道一萧汉篆刻作品集》等。
近年来在各种篆刻展和赛事上,工稳印风几乎和写意印风平分秋色,刻工稳印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大多数为年轻人。在入展和获奖率上也很占优势。这种现象在篆刻艺术承袭传统方面是件好事。年轻人确实需要打好传统功力的基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看过一遍工稳印展品后,你会发现,作品几乎千人一面。没有谁会让你过目不忘,更不要说风格独特了。所不同的只是技艺娴熟上的差异。当然,工稳印几百年来都是遵循着少有的几种创作规律的,当今年轻人追随的无非也是王福庵和陈巨来两种风貌。那么,工稳印真的就只有这两种模式了吗?
历史是人创造的。远及赵孟烦、文彭和丁敬不谈,就来谈谈19世纪末工稳印大师赵叔孺(1874-1945)吧。当时的印坛,吴昌硕以雄强高古的面目、苍劲朴茂的印风称霸海上。无独有偶,正如人们深知的“艺无第一,技无第二”。赵叔孺同样以典雅和平的印风带给当时的印坛一阵凉爽的清风,以工稳雅隽的印式,为当时的印人树立起另一面旗帜。赵叔孺门下培养出了众多的篆刻大家(详见《赵叔孺同门名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沙孟海、方介堪、陈巨来、叶璐渊、张鲁庵和徐邦达。如今这些大师成就卓著,虽然同出赵师门下,却风格迥异,各具千秋。这说明了,艺术没有一成不变的承袭,更没有不可创新的传承。
春光的印兼学王福庵和陈巨来,现在的印中陈巨来的风范更多了一些。十几年来他勤学苦练,用心钻研两位大家的印艺,体会深刻。春光这几年的进步是可喜的。较之前几年的印作,他的印中融人了许多早年元朱文的文雅之气和书卷气,他的印还从书法人手,沒有了一味的王福庵的铁线篆,更加入了唐宋时期李阳冰的手笔和《峄山碑》(宋刻)的筋骨和风神,使印章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古俊,更具有了文人气息。
春光的书法在清人铁线篆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唐宋篆书中的玉箸篆风,自成风貌,特色鲜明。当然,学习是艰苦的,探索是艰辛的。目前春光的道路并不平坦。他的探究也不都是尽如人意。他还需要更加广博的学识和阅历去丰富自己,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历练去提高自己。
责任编辑:韩少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