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对十二件汉代文(吉)字璧的鉴定与鉴赏

2019-09-12 03:46林嘉木林振山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年12期
关键词:考证汉代鉴赏

林嘉木 林振山

摘 要:文章从工具痕迹、沁蚀、设计和出廓纹饰等方面考证了六对十二件汉代文字璧。这六对用上等和田白玉雕成的不同时期的汉代文字璧,龙凤螭腾云驾雾,配饰行云流水,曲线之柔美,边角之尖锐,文字之优雅,叹为观止。汉代文字璧无一不是馆藏级的国宝。这六对不同时期、不同文字、不同形制、成双成对的汉代文字璧均是目前首次发现的稀世珍宝。

关键词:汉代;文字璧;考证;鉴赏

1 引言

玉璧是中国古代玉文化中出现最早也是最为核心的一类瑞玉,战国至两汉是玉璧的鼎盛时期。在工艺上,战国时期所开创的镂空技术在汉代玉璧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展,当为历史高峰。在形式上,战国创新、非主流出廓玉璧在两汉则独领风骚,成为能与春秋战国玉璧媲美的主流玉饰。而开创于西汉早期、结束于东汉晚期的文字璧(或称吉字璧、拱字璧),无疑是两汉玉璧最杰出的时代代表作,也是我国(中)古代玉文化中最为珍贵、最为稀缺的时代巅峰之作。文献[1]指出:汉代文字壁,制作异常精美, 是陈设玉器发展的最高阶段,……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这类玉璧多属国宝级文物,传世都极少。

出土的汉玉、汉玉璧虽多,但我国(包括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汉代文(吉)字璧只有五件半。名气最大的是最近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节目的重点报道:山东博物馆一级文物的东汉镂空“宜子孙”玉璧[2]。据报道,经鉴定,其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最完整、最大、最优、艺术性最高的一件玉璧,也是我国馆藏唯一一件汉代的文字璧。该报道显然夸大其词了。故宫博物院深藏了一件乾陵帝酷爱的汉代镂空“长乐”文字璧(通长18.6厘米,外径12.5厘米),因乾隆帝令工匠阴刻了御题诗,而成为当之无愧的国宝。此外,台北故宫博物院[2]、首都博物馆各藏一件汉代镂空“长乐”文字璧;清宫旧藏“益寿”文字璧(通长13.2厘米,直径10.5厘米)和陕西咸阳出土了2/3件的汉代镂空“延年”文字璧。最近,有报道称在江苏扬州和广西北海汉墓各发现一件文字璧。可以推断,尽管还有个别博物馆藏有若干汉代的文字壁,也一定是寥若晨星。

下面笔者将与广大读者一起来考证、欣赏六对十二件民间馆藏级的汉代文字璧。

2 考证

2.1 常规鉴定

首先,用热针法鉴定这批玉器不是用玉石粉加树脂加各种色料高压模制的。其次,用剪刀点刻玉器的某一不显眼的光滑(无沁蚀)之处,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说明这批器物不是用汉白玉、白色大理石或阿富汗玉(一类大理石)假冒的。迎光观察没有沁蚀的地方,看到了内部的毛毡结构。在部分沁蚀严重地方,可以看到沁蚀或璊蚀已深入玉肌呈硬斑状,即钙化。而玉器沁蚀的钙化非上千年不可[3]。至此,我们已经确认这六对十二件文字璧是新疆和田玉材质的中古文物。

2.2 化学鉴定

战汉古玉的土沁、璊蚀是弱碱或弱酸所生成的盐,它们的稳定性很差,经过出土或盘玩一段时间(至少十天为宜)后,表层的一些弱碱或弱酸所生成的盐会逐渐还原分解,并不断地由内而向外表漂移。因酸碱性的差异,由内而向外表漂移的酸性(式)盐的分解物呈白色碎小米粒状,而由内而向外表漂移的碱性(式)盐分解物呈淡绿色的细小片(丝)苔藓状。大多数情况下,战汉古玉两者都有。但若刚盘玩几天或已出土、盘玩数年,可能二者只有其一。为此,我们提出了“白色碎米苔藓丝”的化学鉴定方法[4]。用弱手电光,可以轻易观察到这六对十二件文字璧均有或多或少的白色碎米和(或)苔藓丝。

2.3 物理鑒定

战汉至清中期玉器的内空腔(镂空雕的任意几何内空格)的解玉工具是裹挟水溶解玉沙的麻丝或合金丝(条)“锯”,内空腔的修整和粗抛光工具是条形合金工具,细抛光工具则是裹挟水溶解玉沙的麻丝鬃毛绳。而清晚期至当今,这三类工具已绝世了。因此,战汉至清中期的古玉的任何空腔内壁都必定遗留下分别对应这三类工具加工后的物理痕迹:①类似毛玻璃的“沙底”;②该沙底上留有清晰或隐隐约约的有一定宽度的纵向条纹(拉丝竖纹);③浓密不一、长度不一的鬃(深色的动物鬃毛)迹和麻丝迹(浅色的)。即我们提出的 “沙底竖纹鬃麻丝”[4]。用弱手电光可以轻易观察到这六对十二件文字璧的空腔周璧均遗留有沙底、竖纹和鬃麻丝。

至此,我们分别用常规方法和基于物理、化学的科学方法对玉璧进行了严格而科学的鉴定,正品无疑。

3 断代

《中国玉器投资与鉴藏》指出,文字壁(吉文壁)是汉代的时代特产,所以一级断代并不难。而二级断代本文将采用《古董辩疑》中提出的断代标准。具体断代如下:

①图1一对“益寿”文字璧的出廓长5.0厘米,小于璧的半径5.9厘米,且为正首拱璧,断代为汉早期。

②图2一对“宜子孙”文字璧虽然是正首拱璧,但出廓约长6厘米,比半径(约5.4厘米)略长些,断代为汉中期。

③图3一对“长乐”文字璧出廓长5.5厘米,小于璧的半径6.25厘米,但为扭首兽,故断代为汉中期。

④图4一对“长寿”文字簧和图5的一对“长宜子孙”文字牌均为扭首兽,故断代为汉晚期。

⑤图6一对“宜子孙”玉璧均为扭首兽,且出廓长于半径,故断代为汉晚期。

4 鉴赏

我国古代各类工匠均为社会最底层的奴仆,无人识字。因此,这批文字璧是是汉代的知识精英或王公贵族的“仕气”“书卷气”与玉雕大师的“匠心”珠联璧合的时代杰作。周礼“以苍璧礼天”,以龙、凤(朱雀)、螭(虎)、饕餮为主纹饰的玉璧是我国古代最为隆重、神圣的礼器,而“长宜子孙”“宜子孙”“长乐”“长寿”则是秦汉社会意识中“宜子孙”“长生不老”愿望最直观的表现,文字璧已然成为上层建筑通往苍天的捷径。

在纹饰设计上,这六对十二件汉代文字璧构思别具一格,大胆创新,大量设计了种种不同曲率的弧形纹饰(如龙凤螭的冠、角、尾和勾云纹、卷云纹等),给人以前所未有的立体美、动态美。这种设计,曲度之大,“柔软”优雅至极,显示出汉文化的审美观和神奇而丰富的想象力。

在玉雕工艺上,这六对十二件汉代文字璧不仅继承了春秋战国玉璧的阴刻、透雕和薄意浮雕、减地浮雕相结合的工艺,还创造出空前绝后的“汉八刀”,简练奔放,朴拙流利。所有阴刻线细如牛毛,却入木三分,丝毫不逊于我们在《若干金朝宫廷(制造册宝所)玉项饰的考证与鉴赏》[5]所考证的金朝宫廷(制造册宝所)玉项饰的精雕细琢。

以往所有有关汉代文字璧的报道都是单件的,而这批六对十二件玉器均为首次报道、成双成对的汉代文字璧。器物大气磅礴,气度恢弘,庄重巍峨,美轮美奂;工艺精湛、巧夺天工,叹为观止。任何玉器藏家只要一上手就会毫不犹豫地鉴定为馆藏级国宝。

参考文献

[1]周南泉.中国玉器投资与鉴藏:玉器篇[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121.

[2]周泉南,张文广.玉器鉴定[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10:120-122.

[3]赵汝珍.古董辩疑[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165-169.

[4]林嘉木,林振山.若干汉代出廓玉璧的考证及其二级断代的量化标准[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8):41-45.

[5]林振山,林嘉木.若干金朝宫廷(制造册宝所)玉项饰的考证与鉴赏[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6):32.

猜你喜欢
考证汉代鉴赏
汉代岭南的贡纳情况述略
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保障体系
芜湖《商务日报》档案之发现及初步研究
基于考证与实操并举的会计专业改革与实践研究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敦煌汉简字体特点研究
论汉代女乐繁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