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一生科研只为国家需要

2019-09-12 02:30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9年26期
关键词:稀土国家

他被称为“稀土之父”,在稀土化学研究方面取得诸多成就,使我国的稀土分离技术和产业化水平跃居世界首位。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化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带领中国走进稀土强国的——徐光宪。

稀土到底有多厉害?美国媒体曾经给出一个答案:“稀土会影响到一切——小到手机、照相机,大到精确制导导弹、火箭卫星,都离不开稀土!”然而,在半个世纪之前,稀土生产技术却掌握在外国人手里。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这样的格局被徐光宪打破了。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我是中国人,无论如何不愿意留在一个和自己祖国敌对的国家中!”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徐光宪谢绝了导师的挽留,冲破重重阻力,最终回到了北京大学任教。

1972年,北大化学系接受了一项十分紧急的军工任务,分离镨和钕两种元素,纯度要求很高。这项任务让徐光宪与“稀土”结下了缘分。稀土,其实并不是土,而是17种彼此相似、很难分离的金属元素。由于稀土有着非常奇特的光、电、磁的催化作用,只要使用一点点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从量子化学到配位化学,再到核燃料化学,直到最后的稀土化学,已经52岁的徐光宪第四次改变研究方向,在他心里“国家需要”始终是第一位。

当时,稀土分离工艺作为高度保密的尖端技术,被牢牢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中国有巨大的稀土资源,却不得不低价出口稀土,再以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价格,从国外购进深加工的稀土产品。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徐光宪顶着各界的质疑,放弃国际通用的离子交换法,选择采用萃取法来完成分离。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尝试,为此,他付出了百倍的辛劳与磨砺:住实验室、啃干馒头,在北京和出产稀土的包头矿山之间来回奔波。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之后,徐光憲和他的团队终于取得突破!当时的稀土第一大厂上海跃龙厂决定第一个尝试他的技术。奇迹发生了:一排排萃取箱像流水线一样连接起来,只需要在这边放入原料,在流水线的另一端就会源源不断地输出各种高纯度的稀土元素。

1978年,徐光宪开办了“全国串级萃取讲习班”,将这一技术免费向全国推广。因为徐光宪的无偿推广,这一在当时和今天都是领先世界的技术,在中国竟然成了连乡镇企业都能掌握的工艺。发达国家在国际稀土市场的垄断地位很快被打破。

然而,由于国内稀土厂大量崛起,稀土的价格一下子低入谷底。甚至有报纸说:我们是把稀土当猪肉卖。最让徐老痛心疾首的是: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把自己的工厂关了,用很便宜的价格买中国的稀土做储备。面对宝贵的稀土廉价出口、面对不可生的稀土资源大量流失,心急如焚的徐光宪两次上书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呼吁保护我国白云鄂博宝贵的稀土和钍资源!温总理很快作出批复:从2007年开始,将稀土产量限制在8万吨。2010年,中国又将稀土出口配额从5万吨降到约3万吨,并大幅度提高了出口关税。

2009年1月9日,当89岁的徐光宪从胡锦涛主席手中接过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时,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徐老说:“我得的奖是集体的工作成果。我已经跟大家说好了,500万全部都拿出来,放在几个课题组和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5年4月28日,95岁的徐光宪走完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斯人已去,但徐光宪的话被学生口耳相传:“现在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但也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未来需要年轻人担负起来。”

热议锐评: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正是无数个徐老这样的华夏子孙,撑起了东方巨龙的脊梁。一颗颗的赤胆忠心,一份份的热忱奉献,有了他们,我们的国家才会越来越强大。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站出来、顶上来、扛起来,像当年的徐老一样,推动着中国向前,再向前。徐老,谢谢您近半个世纪的努力,谢谢您让我们更有底气!

素材运用:民族脊梁;向     致敬;科技兴国;我爱我的祖国;尝试……

(资料来源:新华网、凤凰网)

猜你喜欢
稀土国家
王牌稀 土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返璞归真
2020年我国稀土年度开采量将控制在14万吨以内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