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研究

2019-09-10 07:22:44阮德和
公关世界 2019年24期
关键词: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研究

阮德和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是西方精神文明的产物,但它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世界其他民族特别是对我们国家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思想引领和推动作用;上世纪中国被各国列强入侵时,是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传入鼓舞了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自发自愿的展开救国运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传播、渗透、发展、壮大,是因为它不仅结合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融合了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更是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构建和架构起了一种中国话语体系,通过富有中国风格和特色的语言阐释它,使更多的人去接受和传承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这其中所蕴含的规律对国家的发展和壮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研究

前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自诞生以来为全世界人们提供了认识人类与自然的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预示了无产阶级必然代替资本阶级的前瞻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策略原则,基本纲领正带领着社会主义国家正逐渐走向富强,中国特色社会义道路的成功,就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最好的建构,实践和应用过程,在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国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将马克思理论与实际国情相结合,深入贯彻学习马克思哲学的真理力量和价值力量,带领全国人民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学者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仅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政治哲学与经济哲学简要谈一些个人认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等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与生产关系,以及人类社会各个时代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史唯物主义展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力是决定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缔造者也是历史的终结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变化,人类从一开始的原始社会,期间经历各种社会变化,最终一定会走向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化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以社会主义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一定会代替资本主义取得胜利和进一步发展的必然性,因为无产阶级才是正确的价值取向,共产主义是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是不可改变的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世界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社会生活的实质在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的重要基础,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和逻辑起点,马思克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一切认知的基础,而人是实践的主体,也是一切矛盾的制造基础,人与自然的环境,人与生产力的矛盾,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矛盾,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矛盾等等,人是一切矛盾的制造者,更是一切矛盾的终结者,因为人在实践过程中具有强大的创造性,人同时有自主选择性,世界作为实践的客体,被人实现有机统一的;实践观实现了对唯心主义和彻底颠覆和超越,肯定唯物主义观点中物质的优先性,深入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同时也批判了他的被动性;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良好的发展势头更是很好的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科学性,从立足于人们现实生活的角度出发,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力图改变落后状态,追求理想实现中国梦的进取精神。

3.马克思主义的生产观

生产是保证人类生活的根本途径,是人类一切物质活动开展的重要起点,所谓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都是通过生产决定的,生产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具体化和深入化,也是人类历史的根源所在,人类最开始的实践活动就是物质的生产活动,人类与社会的发展都是随着生产活动的变化而改变的,而生产活动又包含了生产力,从而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生产的关系,以及人与经济的关系,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又想到依存的关系;简而言之,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受生产力的制约,其它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都是依附于生产力的基础之上而产生的,而最终都会为生产力的发展而服务,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和保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所以,新中国在成立之初,就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第一要务来抓,而社会主义国家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之一就是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对矛盾有正确的认知,关注矛盾的变化,关怀基层劳动人民,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生产关系。

4.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

4.1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肯定了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所有的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生产力决定历史的发展,而决定生产力的关键因素是人,一切真理和价值也是由人民群众实现的,社会的发展要靠人民群众的推动;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于人民”;中国人民毫无疑问的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实践的主体,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大国治理的实践过程中,高度肯定和赞扬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建设中所迸发的巨大创造力,并且一直坚持群众至上,群众利益高于国家利益的基本原则,以人民群众为主导,坚持走群众路线,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4.2坚持社会发展靠人民的根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把追求人类解放与每个人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理想,人类的解放史和发展史其实也是人类个体的發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杰出的人物也是群众的一份子,同时强调个体的差异性,群众并非千人一面,有进步人士就有反动人士;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强调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只有整合全体群众的力量才能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社会更好发展,这也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始终从人民群众的利益角度出发而开展工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宗旨和目标。

5.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研究

5.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观

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就曾对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势做出过准确预言,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走向很好的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的准确性;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设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深度解读与实践,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与人民愿望。

5.2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

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中,国家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中产生的政治上层建筑,是为协调和控制社会矛盾服务的,基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家曾凌驾和统摄着社会,伴随着人类的日益进步,国家属性转变为单纯的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构而不再具有政治统治性质。这也是社会和国家由统合到分离、再到新的统合的必然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讲话中指出:“权力观是关于国家和社会权力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前一句话指明了权力的根本来源和基础,后一句话指明了权力的根本性质和归宿。”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正确处理国家与社会关系指明了方向。

结束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民主法治等各行各业取得了的巨大发展,与之相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继承与创新基础上以主奴关系的反转、物我关系的丰富、群己关系的透视、类归关系的提升达成了对主体、客体、社会和历史的新认识,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做出重要指引, 带领亿万中国人走出一条可实践的人的解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谢刚 刘天杨《反杜林论》哲学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的形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9年 第4期 24-25页

[2] 宁子健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浅析《当代旅游》2018年 第5期 194-195页

[3] 彭劲松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思想史的开拓性贡献《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8年 第4期25-34页

[4] 王新华 试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我国传统哲学的融合《文存阅刊》2018年 第4X期 163-164页

[5] 王炳坤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好家长》2018年 第14期 256-256页

[6] 郭艳霞;佚名. 基于“大思政”格局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一体化探略[J]. 成都中医药大學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20(02):72-74.

[7] 冯婉玲;新时期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几个途径[J];长沙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猜你喜欢
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双百”方针与毛泽东哲学思想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立足实践的邓小平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