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丰 孙国徽
摘 要: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日益回归其教育的本质,无论对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还是对大学生自身的成长都意义重大。高职院校在构建“课程思政”时,除要遵循一般的“框架设计”之外,还应当准确定位,扬长避短,从而通过“隐性教育”真正实现立德树人之目的。
关键词:“课程思政”;智慧思政;高职院校;思政课程;隐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5-0176-04
Abstract: Fr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major course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increasingly returning to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completing the task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ducation and the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In addition to following the general framework,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hould locate strengths and avoid weaknesses, and then cultivate the students through the implicit education.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major courses"; smar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ocation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mplicit education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党将其视为“经济工作和一切其他工作的生命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方向与性质,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9年8月,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可见,“课程思政”的实施是新时代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实施之意义
什么是“课程思政”?笔者认为“课程思政”是指学校的教师秉承立德树人的宗旨,深挖课程中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富矿”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过程中,以隐性教育的方式,影响学生政治观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使之符合个人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理解“课程思政”要注意以下两个误区:
1. “课程思政”不是课程“思政”化,而是非思政课程要上出淡淡的思政味。即每一门课程都能发掘出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不要求每一章、每一节、每一堂课都必须要有“思政味”,但在整个课程设计中、资源建设中要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与目标。
2. “课程思政”不宜显性地灌输,而应隐性地渗入;不是机械地套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而是结合课程的特点来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从而“实现专业课、综合素养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形成课程育人的协同效应”。[3]
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内涵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改革的实施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的目标、手段等问题的重大创新,对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
(一) “课程思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1. “课程思政”的提出符合教育的本质。“教育”一词是教书与育人的结合。教书就是传授知识,它保证人类能够在继承原先文明的基础上不断进步。育人就是对人的“灵魂”的培养,它保证人类社会始终能朝着积极、正面、和谐、有序的方向前进。“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传授知识、提高品德、启迪智慧、培养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是提高每个人的生命质量、提高生命价值的重要途径。”[4]“课程思政”的理念正是这一本质的体现。
2. “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思想政治理论课过去在这方面充当着主要的角色。习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5]一般说来,课程都有育人的功能。由于缺乏文件制度的规范,其实施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自觉,存在随意性与分散性,从而出现非思政课程与思政课程未能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的提出,正是針对这一短板,真正着眼于全员、全课程育人。
(二)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要求
从教育的属性来看,教育是具有阶级性的。中国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高校,其教育必然带有意识形态的印记。从教育的功能看,教育主要是实现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在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中,政治观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教育始终处于统领地位,它决定着个人与社会发展的最终方向。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学校教育承担着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功能。一方面,学校向学生传递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传播主流的价值观,以帮助学生成为既具备基本的生存技能又能融入现代社会的合格的“社会人”。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進入了新时代,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及防止西方意识形态渗透都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捍卫高校思想意识形态的阵地?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为指导,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的接班人与建设者?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与时俱进,“课程思政”的提出恰逢其时。
(三)“课程思政”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的需求
首先,有助于解决社会价值观念多样化产生的冲击。当代大学生是属于互联网的“原住民”,互联网为当代大学生扩大视野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网络上各种新的社会现象、各种观点、观念让人目不暇接,大学生由于缺乏经验、知识不丰富、思维判断力较弱,也极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形成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其次,有助于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大学阶段是一个富于理想的阶段,有一定社会经验与阅历的人都可以比较好地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而大学生由于知识储备尚未完成、人生经验短缺,对理想的可及性缺乏判断,因此,当理想遭遇现实打击的时候,容易产生挫折感,并进而产生对自身所受教育的怀疑。因此,引入“课程思政”可以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人生的挫折与社会现象,始终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再次,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应对社会的迅速变迁。中国的现代化相对于西方的现代化而言,时间更短,速度更快,中国的大学生面临着“时间压缩”的效应。西方几百年现代化过程中现出的问题将在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时间内集中出现,整个社会表现出矛盾急剧增加、思想纷繁芜杂。因此,引入“课程思政”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中国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始终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保持对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信任、保持对实现中国梦的信心。
诚然,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大部分都是在一、二年级完成。而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全程育人、全时育人、全方位育人,显然,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难以实现。“课程思政”的提出,正是弥补了这一缺憾。
二、“课程思政”构建的一般路径
(一)教师的“思政化”
教育关系本质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课程思政”实施的主体是教师,对象是学生。教师是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者,也是“课程思政”顺利实施最关键的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6]他同时也提出:一名优秀的教师,既要如农民般地躬耕于三尺讲台,也要如一名工人,把控教育各个环节,更要如一名哲学家,引领学生仰望星空,思索未来……[7]所以,实施“课程思政”,关键是教师的“思政化”。具体而言,首先,教师需要有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6]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其次,要有思政育人的强烈的使命感。长期以来,高校课程体系从宏观层面被分为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而课程育人的功能主要通过思政课程体现。特别是专业课,一般都认为其功能主要传授专业技能与相关知识,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主要是围绕着专业知识点而展开,高校对专业教师的评价指标主要也是围绕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与相关知识的程度而实施。立德育人的功能与专业课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疏离,甚至一度出现了与立德育人相背离的情况。2014年11月13日《辽宁日报》刊出《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一文,针对高校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呲必中国”的现象提了批评。最后,教师要有很强的教学的能力。“课程思政”实施的效果最终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这些能力包括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发掘能力,专业与思政的教学融合能力。教师在全面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的前提下,应当能够从专业课程中发掘出思政的元素,这种发掘是依据课程自身的性质与特点来发掘的,因此,发掘的手段与途径亦是多种多样,这要求我们的教师具备非常高“敏感性”外,对教师的知识面、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都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发掘了“思政资源”之后,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如何与专业课程相融合。“隐性教育”强调的是“浸润式”的教育,隐性地、缓慢地让“思政观点”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切忌生硬机械地、脱离专业课程内容的宣讲,其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二)资源库的建设
优质的思政资源可以大大加强“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从内容来看,思政资源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凝练。一是“三观”教育资源。其中世界观与人生观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与应用,价值观涉及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践行。二是“认同”教育资源。包括认同执政合法性的教育资源;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资源;认同新时代党的政策的教育资源。三是道德与法律资源。如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教育资源。从资源的建设者来看,由于思政资源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积累且相对陌生的工作,专业课教师应当建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常态化的联系,一方面可以分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库中的内容,另一方面听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建议,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建共享资源库。
(三)制度的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实施的工程,没有成熟的制度保障就会半途而废。首先,党委牵头,部门配合。“课程思政”的实施,高校党委书记责无旁贷。书记挂帅,成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其成员由学校各行政部门领导、专业院系主任、书记组成。领导小组应当制定“课程思政”实施的框架、计划与实施时间表、每一项任务的责任人,建立常态化的协作机制。各专业院系、行政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合作,形成合力。“课程思政”落实在院系,应当充分发挥院系、课程团队党支部的骨干作用,党员先行,率先实施“课程思政”的改革。教务部门与科研部门发布课题指引,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改革。人事部门在年终考核、评优等方面对实施改革的教师或团队进行评优倾斜。马克思主义学院或者思政课教学部门应当建立联合备课制度,相互听课制度,最大限度地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的互学、共建、同向、同行机制。改革现行的评价机制。专业课对学生的考核可以相应增加学习态度、实践表现等观测点;教务部门对课程的考核、人事部门对教师的考核应当相应增加价值引导、立德树人等方面的观测点。教育主管部门在组织的相应的教学比赛、说课比赛等活动中,增加相应内容的评测分。
(四)大数据与“智慧思政”的實施
2019年8月份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到2019年6月份,中国手机网民的规模已达8.47亿,学生网民在手机网民中所占比例为26%。大学生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特性,使得在高校实施“智慧思政”更为便利。目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手机APP如蓝墨云班、易班、雨课堂等,微信小程序如微课堂、课堂派等纷纷进入高校课堂,这为“课程思政”强调的全时、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实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由于教师在选择手机教学平台的差异性,不同平台、不同课程数据之间的数据难于共享,导致目前的平台数据难于真正应用到思政教育中去。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真正实现“智慧思政”,就必须构建“课程思政”的教学平台。平台应当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与需求“定制”,平台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外,教师还可以查询到每个学生每门课程学习的相关综合信息(包括整体出勤率,课堂活跃度、作业完成情况、教师的德育评估等)以及学生主动或被动反馈回来的信息,从而科学全面地把握学情,为教师的精准思政创造条件,同时实现德育数据追踪,最终形成电子评估档案。
三、高职院校构建“课程思政”的路径
一般而言,高职院校在师资配置、生源质量方面要劣于本科院校,故而在实施“课程思政”时面临的困难更大。作为高职院校,如何扬长避短来实施“课程思政”呢?
(一)量体裁衣
高职类学校与一般本科院校相比,其主要特点在于强调职业需求与市场需求,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方法主要是“学中做、做中学”,教与学皆围绕岗位要求展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应符合这一定位,即培养适应岗位要求的相关素养。正如邱伟光提出,“课程思政”要体现不同类型高校的办法特色,比如:研究型高校要突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人格等育人要求,应用型高校要突出敬业精神、工匠精神及责任意识的培训”[8]。
(二)资源发掘
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掘具备高职特色的资源。发掘校风校训资源:高职院校可以从校史校风校训以及高职特色着手,引导学生将“立人”与“立业”相结合,“爱校”与“爱国”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将“修身”、“求技”、“报国”融合起来。发掘行业发展史与行业榜样资源:如汽车相关专业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汽车制造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的过程,增强民族自豪感。学生中的优秀学生如参加世界技能大赛获得金牌,为国争光的事迹,亦可作为教学的资源。而且这一类事迹由于与学生在感情上更容易产生共鸣,效果更好。发掘地域资源: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地域特色,在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将学生的实训实习(如旅游专业)与革命精神教育相结合,既学习到相关技能,又可受革命文化的洗礼。在东部沿海地区,结合地区改革发展的历史,着重培养学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精神。
(三)基地育人
高职院校注重岗位技能培训,各个专业都建立了实训基地,每门课程基本都有实操实训环节。这些基地就是未来学生就业岗位的模拟,也是未来高职学生需要长期工作的环境,这时候通过隐性思政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可能会伴随学生一生,应当高度重视。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除了放置冷冰冰的机器外,适当增加一些励志方面的人文因素。学生实训时,结合专业的特点,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团队协作、人文情怀等素养。对学生的实训考核,也可以结合相关素养的养成情况,增加考核点,从而促使学生既注重外在技能的学习,更注重内在精神的培育。
(四)特色思政
一般而言,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专业,“课程思政”可以从特色专业开始实施,重点突破,积累一定的经验,然后再推广到其他专业去,最后实现全面推进。“课程思政”不要追求面面俱到,四处开花。每一个专业应当开发出一到二门的比较有特色的“课程思政”示范课;每一个学校应当有一到二个专业比较有特色的“课程思政”示范专业。
总之,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要着眼长期的育人目标,不宜操之过急,有条件的先试,条件不充分地慢慢建设,从而真正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立德树人之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zhengce/2
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Z].
[3]朱飞.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澄明与进路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2019(08):67-72.
[4]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人民出版社,2019,5:18.
[5]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1).
[6]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同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9-10(2).
[7]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人民出版社,2019,5:132.
[8]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2017(07):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