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治理的高校学生党支部与团支部、班委会“三位一体”班级治理模式及其有效实现

2019-09-10 03:21孔华
高教学刊 2019年25期
关键词:协同治理三位一体协同

孔华

摘  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治理后,党的十九大报告继续又提出了“打造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规划,并针对性地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班级是传统教学的基本单位和大学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重要组织。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是班级治理中的重要组织,通过制定共同目标、建设班级共同体和规范班级制度建设等路径,构建党支部、团支部与班委会的协同工作机制,整合班级内部管理资源,提升班级治理的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协同;协同治理;班级治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25-0140-04

Abstract: After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put forward the social governance of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ability", the report of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continued to put forward the plan of "building a social governance pattern of CO governance and sharing", and pointed out to realize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Class is the basic unit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the main carrier of university activities.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organiz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carry out self-education, self-management and self-service. The Party branch, the League branch and the class committee are important organizations in class governance.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on goals, the construction of class community and the standardization of class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cooperative working mechanism of the Party branch, the League branch and the class committee is constructed, the internal management resources of the class are integrated, and the level and quality of class governance are improved.

Keywords: collaboration;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class governance

班級是传统教学的基本单位和大学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重要组织。[1]学界关于班级建设和管理的研究层出不穷,如冯刚在研究中指出,新时代班级建设要适应学生个性特点、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及时回应政策调整,从理念、制度、文化和路径等方面入手,发挥各方协同力量,更好引领和促进学生成长。[2]代玉启等人认为,通过以重构班主任、辅导员在班集体中的角色,以文化建设为引领营造班集体氛围、优化班集体治理模式、拓展班集体建设载体等抓手,构建班级共同体。[3]相关研究多是集中在宏观层面,就如何开展班级建设和管理出谋划策,在关于班级内部不同组织协同治理的研究稍显不足。本文从协同治理理论的角度,对班级中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三大学生组织进行分析,实现党支部与团支部、班委会协同治理工作机制,形成思想引领合力,不断提升班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影响力。

一、高校学生党支部与团支部、班委会协同治理机制的理论基础

世界银行在1997年的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中使用了“协同治理”一词,指出协同治理是一个国家实现发展的关键,旨在通过多方协作治理来应对“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带来的挑战。

协同理论是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于20世纪末提出,该理论明确指出宇宙万物间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这同时也意味着一个系统变化必然会牵连到其他组织的发展。[4]

协同理论是系统学的重要分支理论,主要是研究开放的系统如何通过内部子系统之间的协同配合,即如何从无序、不稳定的状态执法转化为稳定有序的状态,以实现与外界的能量交换。协同理论主要包括协同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理论是协同理论的三种理论机制。

治理一词包含“治”和“理”两个动词,其中“治”是指控制,掌控;“理”是指梳理,引导。因此,治理更多是在控制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和梳理。治理一词最早被世界银行使用,之后被引入到政治学、管理学等领域。总的来看,治理理论关注到治理行为中多个主体到行为及其互动规则。因此,治理理论到本质是去中心化和科层化,强调多元主体间的行为协同。

以协同性为主要特征的协同治理理论着重强调次序性,即系统与外部的能量交换是在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协同的基础上完成的。协同治理的实现有赖于对网络、协作、整合等关键变量及资源、目标、利益、社会资本、制度、信息技术等影响因素调控。[5]在具体的实现路径上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是制定共同目标,平衡主体利益,优化关系结构;第二是加强协同机制建设,深化主体间的互动互信;第三是建立规章制度。

治理概念扩展到教育领域就形成了教育治理。教育治理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利益群体和公民等多个主体,通过一定的机制进行民主协商与互动,共同管理教育事务的过程。[5]班级治理则是教育治理理念在微观层面的实践与运用。

班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载体和重要抓手。国内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以往从组织学、管理学角度看待班级,将班级视为由于专业、年龄等诸多同质性元素联结并服务于一定管理需要的组织。[3]

随着信息化进程,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首要工具。成长于信息技术革命和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代大学生,具有主体意识强、个性表达多样,价值取向多元、利益诉求多元的特点,其对网络的充分运用极大丰富了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对于传统的“学校-学院-年级-班级”这种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模式已经越来越不敏感。素质教育的蓬勃发展也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高,对于生活情趣的需求越来越高,高校学生学习之外的事物越来越多,注意力被严重切割分散,其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对于传统班级的情感需求越来越低。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将治理理念引入班级中,以构建班级治理新模式,强化班级作为学校治理子系统的正向。

基于治理理念的班级治理模式,一方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创造性,满足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表达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增强班级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增强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育人功能。面对时代新人的个性化表达和主体意识,传统班级管理很容易陷入要么管得过多过细要么管得过少过空两个极端。管的过多过细容易造成学生的紧张感,引起学生对班级的恐惧和梳理;而管的过少过空则会削弱班级的向心力,使班级成为一盘散沙,成为形式的存在。班级治理则是在传统班级管理的基础上,将治理理念引入班级,构建班级共同体,通过制定班级规章制度约束班级成员的行为不越轨,通过营造良好班风形成班级共同体意识,引导其行为符合规范。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治理理念下的班级管理模式通过抓住班级的主要矛盾,释放管理空间,以满足学生强烈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党支部、团支部与班委会作为班级中的三大组织,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的主要平台,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领头羊,其行为对班级管理制度落实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其模范践行又能形塑良好班风。因此,三者的实施主体不同、职能不同,却又相互交叉,通过构建党支部与团支部、班委会“三位一体”的班级治理模式,实现三者良序运行,构建班级共同体,更好发挥班级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使命的作用。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与团支部、班委会协同治理机制存在的依据

(一)党支部与团支部、班委会的目标诉求相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一文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班上,努力实现本科学生班级“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关于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见》中明确将党支部的职能界定为宣传、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组织学生党员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帮助和指导团支部、班委会开展工作,带动学生班级团结进步。

团章第二十五条明确了团支部是团的基础组织,担负直接教育团员、管理团员、监督团员和组织青年、宣传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的职责。

班级委员会是班级学生委员会的简称。是在班级团支部的指导和监督下学生独立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组织,是思想政治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助手。

党支部、团支部与班委会是班级管理的三大主要组织,各自发挥着不同的职能。党支部和团支部主要是发挥思想引领功能,通过宣传党的最新理论路线,组织广大青年学生学习党的最新理论,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务实上进,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班委会则是处理涉及同学们切身利益的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贫困补助、评优评先、班级管理等班级行政事务,是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政策、完成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托单位。虽然职能划分各有侧重,但不论是党支部、团支部还是班委会,最终都是服务学生的成长,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在这一点上,党支部与团支部、班委会是相同的。

(二)协同治理理论适用于高校学生党支部与团支部、班委会协同治理工作机制的构建

协同治理理论首先强调系统内部的协同配合,这就要求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间形成契合运转需求的互动规则。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相关论述启示我们在进行学生教育管理时,必须要坚持整体性思维。因此,“三位一体”班级建设模式不是个体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

大学生是高校班级的主要组成单元,在其内部又按照政治面貌划分为共青团员和中共党员,分属于團支部和党支部,共青团员是党的后备军,党组织对团组织有指导引领作用。班委会主要用来处理班级日常行政事务,更多侧重于事务管理,主抓落实学校关于学生管理培育的相关制度规定。党支部与团支部、班委会“三位一体”工作模式是班级治理的三大子系统,他们三个共同是班级协同治理生态的主要参与者。通过明确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的工作职责,厘清职责分工、形成内部协同工作机制,提升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三)协同治理理论在“三位一体”班级治理模式中的适用性高

协同治理理论强调在系统内部协同的基础上,再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以实现系统的运作。党支部、团支部与班委会作为班级中存在的三个子系统,其服务对象的身份都是高校大学生,其目标都是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教育工作。因此,将协同治理理论应用于“三位一体”班级治理模式中,具有极高的适用性。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學校的重要使命和任务,团支部和党支部是高校开展思想引领的主要依托载体,也是开展第二课堂的重要组织。通过在班级实施党支部与团支部、班委会“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模式,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实现资源的高效应用,强化育人效果。党支部、团支部于班委会的服务对象相同,但组成人员的政治面貌不同,这也使得不同组织各具育人优势。在班级内部实施“三位一体”班级治理模式,统筹规划班级成长计划,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充分发挥党支部、团支部的思想引领优势,全面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另一方面,“三位一体”模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学生的获得感。班级是学生的集合体,学生是班级建设的主体,“三位一体”班级治理模式能够增强班级活动的协同性,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和层次性,更加符合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从而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班级事务。因此,协同治理理论能够与“三位一体”班级治理模式实现良好契合。

三、高校学生党支部与团支部、班委会“三位一体”治理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以班级共同体建设为重点,强化班级共同体意识,实现党支部与团支部、班委会“三位一体”治理模式的目标协同

班级是一定数量年龄相仿、专业相同的学生集合体,是学校行政管理的微观单位。不同个性、不同利益诉求的学生在行政资源的主导下集合在一起,必然呈现出需求多样化、利益多元化的境况。因此,必须要通过班级共同体的构建,增强班级成员的共同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发挥学生班级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共同体概念最早出现在滕尼斯所著的《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这里的共同体指的是基于血缘、地缘和朋友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群集合,同质性、情感选择是该类群体的主要特征。而社会指的是基于权利、法律和制度观念所形成的人群集合,异质性、理性选择则是社会的主要特征。滕尼斯认为,从共同体到社会是社会进化的表现。[7]学者在继承滕尼斯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来共同体的概念,将共同体界定为多重主体基于共同的目标、价值追求、精神信仰,通过一定的情感交流和社会联结而形成的有机体。

基于此,班级本身蕴含着共同体的理念和发展路径。一方面班级是具有相似年龄、相同专业的学生集合体,另一方面,在班级中获得情感支持和成长支持也是班级成员的利益诉求。因此,可以将班级共同体界定为班级成员在平等基础上建立的,以成员彼此之间有效交流与沟通为手段,以实现共同愿景为目的的组织。[8]可以从构建班级共同体的角度入手,通过强化学生的共同体意识,凝聚共识,激发学生参与班级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班级事务的参与度。

党支部、团支部与班委会作为班级的重要学生组织管理机构,承担了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的任务。构建党支部与团支部、班委会“三位一体”治理模式,归根结底是要在全体成员中形成自觉维护班级利益、自觉履职尽责的文化自觉和行动自觉。通过强化班级共同体意识,既可以在班级层面营造良好的文化自觉氛围,使全体成员将自觉的将班级这一集体的利益作为共同的利益进行维护,也可以强化党支部、团支部与班委会教化同学、服务同学的使命与担当。

(二)加强班风建设,强化班级社会资本正功能,实现党支部与团支部、班委会“三位一体”治理模式的关系协同

社会资本是一种资本形式,是所有社会网络的价值体现以及从中萌生的为个体服务的倾向。[9]布迪厄最早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社会资本进行来详细对解释并提出来“场域”和“资本”两个概念。他认为,场域是各种位置间客观关系对一个网络或一个形构[10]。不同场域由不同的社会要素构成,不同社会要素因占据对位置不同而发挥着不同作用,因此,场域是动态变化,社会资本则是这种变化的动力。对于群体而言,社会资本是指群体中使成员之间互相支持的那些行为和准则的积蓄。

党支部、团支部与班委会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党支部发挥党员示范、理论宣讲教育时,团支部的教育学习是党支部开展理论宣讲的基础,而班委会的行政号召力可以吸引同学们积极参加理论学习,向党组织靠拢;当团支部开展团日活动、理论教育时,学生党支部的党员可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学生积极参加,支持团支部工作,班委会的组织力可以保证团支部活动的影响范围和参与人数;当班委会在处理班级行政事务时,党支部和团支部一方面会积极协助班委会进行准备,另一方面会全力配合班委会完成行政工作。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的协同配合行为的累积形成班级社会资本。通过发挥班级社会资本的正向支持作用,一方面可以强化党支部、团支部与班委会的协同行为,形成稳定的协同配合习惯,进而形成稳定的支持关系结构;另一方面,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工作配合上行动自觉可以对班级成员对行为形成垂范效应,对于形成友善互助、积极向上对良好班风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三)加强班级制度建设,通过内部规范整合,建立分工明确、权责清晰的班级管理制度,实现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三位一体”治理模式的手段协同

协同治理理论要求系统在实现内部子系统间整合的基础上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因此,党支部与团支部、班委会“三位一体”协同治理模式,必须要建立分工明确、权责清晰的班级管理制度,切实发挥规范在班级协同治理中的积极支持作用。

明确党支部在班级思想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学生党支部是党在学生中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学生的主要桥梁和纽带。学生党支部是班级思想建设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是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平台,做好班级思想引领工作的顶层设计,拓宽班级思想引领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要优化资源利用,发挥好团支部在教育团员、推优等环节的积极作用,使得党支部与团支部同频共振,共同做好班级思想引领工作。同时,党支部要积极落实上级党委的工作部署和工作要求,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特别是做好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配合上级党委做好入党申请人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发展对象的教育培养工作。积极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党支部对学生的引力作用,引导班级全体学生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争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明确团支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团支部是开展团学教育工作的主阵地,是“第二课堂”的实施主体。团支部是党的好帮手,是党组织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支持。同时,团支部又是班级“第二课堂”的实施主体,承担了班集体大多数的文体活动。因此,要积极发挥团支部在开展“第二课堂”中的优势,积极组织和策划有群众基础且有教育意义的文体活动,在活动中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活动中让学生获得成长和改变。

明确班委会在班级行政事务上的主导作用。班委会是班级民主选举产生的班级自治组织,是落实上级行政事务的主要组织。班委会所负责的事务与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也是整个班级班风、学风的主要引导者。班委会要在处理学生事务的过程中,紧紧围绕班风学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配合党支部、团支部的思想引领工作,做好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排头兵。

班级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通过目标协同、手段协同和制度协同,构建党支部与团支部、班委会“三位一体”协同工作机制,一方面充分发挥党支部、团支部和班委会的积极作用,革新班级治理新局面,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主体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承担班级建设任务的过程中自觉接受党的教育,强化使命担当,自觉肩负起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使命,做有理想、有担当、有情怀、有信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冯刚.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冯刚.新时代高校班集体的发展状况和建构方向[J].思想教育研究,2019(3):106-109.

[3]代玉启,李济沅.高校班集体本质的时代拓展及其有效实现[J].思想教育研究,2019(3):110-113.

[4]赫尔曼·哈肯.大自然成功的奥秘:协同学[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

[5]劉冰,闫智勇,潘海生.基于协同治理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治理体系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1):56-63.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8]徐金海.对班级共同体的理性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3):58-60.

[9]周月书,孙冰辰,彭媛媛.规模农户加入合作社对正规信贷约束的影响——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4):126-137+160.

[10]李烨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话语权建构路

径——基于话语历时性、共时性、即时性分析视角[J].思想教育研究,2019(03):75-79.

猜你喜欢
协同治理三位一体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
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下的京津冀环境污染协同治理研究
协同治理: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参照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协同软件市场的演进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