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阶段,摄影作品收藏在国外已经是一种非常流行的艺术品收藏形式,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同时摄影作品的收藏者也开始增多。每一个城市都有很多不同的照片收藏,其中部分是机构性质的,另一部分则是个人的。在西方,许多著名的艺术博物馆都设立专门的摄影艺术的展示空间。同其他艺术门类及国外红火的摄影拍卖收藏市场相比,中国摄影作品市场发展相对较晚。日本东京都写真美术馆在1996年举办的“跃动的亚洲”摄影展,邀请了很多艺术家参展。这次展览之后,在1997年,东京都写真美术馆典藏了国内一些参展的摄影作品。美术馆的这一行动,初步显现出了国外美术馆对于国内的摄影作品艺术创作的肯定。同时,在国外开始关注中国摄影的时候,国内一些有中国特色的摄影作品拍卖以及馆藏现象开始处于萌芽状态并慢慢发展起来。最早,根据一些民间的相关材料了解到,官方对艺术产业没有明确的扶持政策,并且信息也不及现在这么国际化和即时化的时候,国内已经开始有一些小型摄影作品拍卖活动星期,在投石问路,探索艺术品市场。本文试图探索一下国内摄影作品的收藏现状和未来。
【关键词】摄影作品 ;收藏;收藏家
1. 摄影作品收藏的历史和价值
2001年6月3日,全国首届摄影艺术作品专场的拍卖会在福州画院进行。此次拍卖是由福建省华宏达拍卖行主办,共有摄影作品96幅,成交40幅,拍卖会成交价位非常低,从200元到1100元不等,从创作拍摄题材上看这批摄影作品中认可率最高的是风光摄影题材。中国艺术摄影学会曾组织了一场业内的专场拍卖,在拍卖中成交价格超过3000元的只有两人的作品:广州彭名淳的《坝上风光》拍至4500元,意大利著名摄影家焦尔焦·洛蒂的《周恩来》拍得3800元,其他摄影作品成交均在1000元到2000元之间不等。除去国有机构对摄影作品的收藏以外,国内摄影作品的收藏主要存在于两类人群中:一类是摄影爱好者;另一类是专注于摄影作品的收藏者。收藏一件艺术品首先得清楚它的艺术价值在哪里,有没有升值空间。收藏摄影作品同样得清楚它的艺术价值以及升值空间。摄影工作者通过摄影创作创造出摄影作品的价值,积极的摄影创作能够创造出比普通简答劳动工作大很多的价值,从而以此增大社会生产的总价值。在摄影出现以后,摄影作品在市场的交换中就一直是一种特殊商品,摄影工作者主观的垄断性是摄影作品作为商品所具有和一般商品最大的区别。我们说,一幅摄影作品的价值是镶嵌在它的内在的艺术性上的,摄影作品的价格是外在现象性的。在市场交易中,对于摄影作品价格的定位,摄影作品的价值是起到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的。无论是摄影作品的价值,还是其价值本身所产生的异化形式,都是存在于生产和交换的过程中,是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自发的逐渐形成的。摄影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在创作理念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重复的,这就又形成了摄影作品价值的垄断性。
摄影作品是一种拥有自己文化符号的特殊商品,摄影作品价值最终转换成货币是体现在摄影作品在市场的成交价格上的。摄影作品价值是凝结在摄影活动的人类活动中,它反映了摄影家与其他商品生产者之间进行社会交换的关系。摄影作品价值的大小是由摄影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和人们对摄影作品的需求所决定的。由此可以看出,摄影作品的价值有一定的保障的情况下,在良性市场操作环境的庇护下,摄影作品被投入市场后,才可能进行公平合理的交易。但是,它的价格还是需要在经历市场的考验以后才能最终确定一个最最合理的,可以充分体现其特殊价值的价格体系。就我国艺术品收藏投资市场来说,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说,像瓷器、家具、书画以及当代油画市场已经很成熟了。“成熟市场”意味着:每件作品的价格都基本已经达到了历史性的高位,投资者需要具备相对雄厚的资本才能够进入。就艺术市场来说,摄影市场起步的比较晚,很多收藏家由于对摄影作品的了解不够全面,往往把照片列在收藏品之外的领域,这就为一些眼光超前的收藏家和投資者留下了难得的机会。现在,就目前环境而言,最有发展潜力的收藏市场就是摄影作品市场。摄影产业的低门槛,以及它在现阶段以视觉艺术为主要浪潮的图片信息爆炸时代的特殊地位,这一切都正预示了摄影艺术品市场的广阔前景。
近些年来,艺术界和艺术收藏家开始对摄影作品收藏市场认真研究。摄影现在几乎已经取得了与其它艺术形式平起平坐的地位,并且在当下引领其收藏业界的新潮流。在国外,新的世界艺术中心美国的摄影作品市场从三十年前的只有屈指可数的专业摄影画廊随处可见。而以前的大多数传统画廊拒绝展示摄影作品的现象,也变成了绝大多数传统画廊会时不时的举办摄影展览。不仅如此,国外的许多博物馆还增设了专门的摄影部门,增大了对摄影作品的收藏力度。例如,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摄影总监彼得·加拉斯(Peter Galassi)在2007年就已认识到了这一发展,他把摄影称之为“最火的媒介”(The Medium of the Moment)。
尽管一些精明的收藏家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收藏19世纪和早期的现代摄影作品,并使其价位逐渐抬升,但这些对当代摄影作品并没有产生太大影响。真正使得收藏家们把目光转向摄影作品的一个主要原因应该是艺术家们开始使用摄影作为艺术表现手法。接着,是更多博物馆和画廊开始开始展出摄影艺术家作品,直到这个时候,才真正改变了整个收藏市场潮流的趋势。斯蒂夫·伯洛夫在《收藏摄影作品的回报能有多高?》一文中,对1987年到1997年间的美国摄影收藏与美国的股市投资金进行了对比。他说,让我们这样讲,自1987年美国股市崩盘以来,美国股市经历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十年“牛市”。假如你当时也在摄影图片市场进行了正确的投资,那么你得到的回报甚至会超越股市。
2. 中国摄影作品收藏的市场
现阶段的中国,摄影作品收藏市场的拍卖品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是中国第一代摄影家也称为前辈摄影家的作品以及一些珍贵的历史老照片;第二种,是20世纪60年代后出生的一批摄影创作者,他们活跃在国际上,信息量大,思想受西方社会美学影响,同时又赋予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他们的作品极富有时代气息,吸引了一批年轻的收藏家。自从2006年华辰秋季影像拍卖专场以后,到底什么样的摄影作品适宜在中国的市场拍卖,什么样的摄影作品可以冲击世界,这些都成为收藏者们迫切想要了解的内容。目前,与国立美术馆、博物馆馆藏需求不同的是,拍卖行在选择艺术摄影作品时,不仅要求其在摄影史、现代艺术思想上有明确定位,而且要具有潜在的商业价值。摄影从业者本身也会及时了解收藏家的反馈意见,作品取材也是多样性的,处于探索阶段,国内涌现出相当一部分摄影艺术家,他们敢想敢做,创作热情高涨,创作的艺术品数量与种类也是非常丰富。但是,就中国目前的摄影作品收藏市场环境而言,现在所选择的作品类型并不一定能代表未来的市场。这是一个还在发展中的艺术品拍卖收藏市场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一件好的摄影作品除了最初的艺术创作灵感外,还需要有大量耐心细致的技术和工艺细节需要关注。一件专业的艺术作品除了它一目了然的表现形式外,也一定具备经得起专业人士和收藏家审阅推敲的工艺质量,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被称为具有市场价值的可收藏品。
3. 摄影作品收藏的普及
中国的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就摄影产业来说,中国是全世界拥有最多摄影爱好者的国家。除去机构收藏动作以外,摄影作品的收藏主要存在于两类人群中,摄影爱好者和专注一个摄影作品的收藏者。近年来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购买力持续上涨,中国已经是一个奢侈品消费大国。在艺术品市场渐渐成熟后,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精神文化修养,关注艺术品市场。在这么一个创意集成的时代,艺术品收藏开始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例如热播电视节目《寻宝》等,越来越多的走向你我他家。关于拍卖,关于收藏,很多市场开始渐渐形成规模,也向更多的人打开大门,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于收藏艺术品。由于摄影的门槛非常低,当下引领收藏潮流的就是摄影作品。比如美国华裔摄影家赵羡藻先生,他是1970年前后开始收藏摄影作品。赵先生说,“当时摄影作品很便宜,很多摄影大师的经典名作也只要两三百美金。”之后一段时间,这些照片却出人意料的不断升值。这些摄影作品不仅给赵先生带来了乐趣,同时也带来了利益,赵先生从此踏上了收藏摄影作品的漫漫长路,成了一位摄影收藏家。国内现在民间也有相当一部分群体,当然很多都是从爱好摄影开始的,喜欢就买些摄影作品,有一些,常年下来,像赵先生一样,发现不仅可以乐在其中,还有不菲的经济收入。最后自然地发展成为摄影收藏家。或者还有一些走上别的摄影相关产业的道路。国内的摄影作品收藏市场,由于一级市场尚不健全,收藏群体也没有完全符合摄影作品市场的需求,所以与国外仍有明显的差距。国外在二战以后,相当一部分艺术画廊已经得到了市场力量的支撑,这样摄影作品就有可能尽快在这一级市场中形成了自己的游戏规则,在经过一级市场的包装与展示后,再进入二级市场拍卖厅,此时的摄影作品已经具有相当可观的价格参考底线。并且市场价格波动会在一定范围内比较稳定。摄影家他们有过哪些出版物,以及哪些地方举办过展览,这些对于摄影作品的拍卖价格有直接的影响,反之,摄影作品的获奖情况、名誉称号这些其实对摄影作品的价格并不重要。国内最大的摄影艺术画廊坐落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几处城市,但是它们都还不足以担当起一级市场的重任面对中国当下的摄影作品收藏市場大环境。有专家发言论称,如果不培育好一级市场,而就仅仅依靠二级市场的高价定位,将会使摄影面临孤立的局面,这不利于摄影作品价值的提升。
中国还没有一本详细完善的摄影史,摄影理论和评论方面的人才也非常匮乏,这一块还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市场,国内也很少几乎没有专业的摄影作品收藏家,这使得很多拍卖行对摄影作品比较难以定位,拍卖市场欲振无力的原因之一。古人说:“有尺子了,才好量体裁衣。”只有懂得摄影作品的买家,才能推动摄影作品拍卖的良性发展。在国外早已系统收藏的情况下,国内仍只有美术馆和博物馆的馆藏作品会相对收藏一些摄影作品,由政府出面购进一些著名摄影师的摄影作品。据调查,这是目前已有的在四川地域拍摄的最早的一批老照片。我们不能否认,摄影作品的可复制性可能会使很多收藏家对它的艺术品价值不能确定,但是摄影市场的前景还是值得人们期待的,而摄影作品市场的规范性慢慢树立。再者,在国内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经纪人和代理制。海外的摄影师与画廊、展馆、拍卖行打交道,都会有固定或临时的经济人全权打理相关事宜,包括作品规格、数量、品质、展期、价位、法律保障等。画廊、拍卖行基本上不直接找艺术家本人,而与经纪人联系。但是国内目前还有一些是摄影师亲自出马,在摄影外围活动中浪费时间,也有可能在一些问题上考虑不周。不过随着国家对于创意产业的大力扶持,以及对于美术馆和博物馆开办摄影专场展览的支持。北京,上海,广州等艺术产业园区与画廊的发展渐渐成熟起来,国内的圈子也一定会慢慢的成熟起来,从而形成了一条牢固的摄影作品的市场化产业链。
总结:摄影产业在国内发展至今,摄影作品的日益凸显最终导致了摄影作品的市场化。从摄影作品拍卖与收藏市场来看,摄影展览从最初不怎么为人所知的小型展览规模逐步发展到越来越具有规模的摄影专场展览及拍卖。例如2003年广东美术馆主办的“中国人本—纪实在当代”摄影展览,这次展览开启了中国美术馆进行大规模收藏中国本土摄影作品的先河。在此之后,2006年11月23日,华辰拍卖公司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对中国摄影发展深远的“华辰秋季影像艺术专场拍卖会”。这次拍卖会的成交额为245.6万元人名币,成交率是61%。其中,中国著名摄影师解海龙的中国“希望工程”标志性影像《大眼睛》,以30.8万元成交。这次华辰影像艺术专场拍卖贵是具有标志性的,她宣告了中国摄像收藏市场的诞生。中国的摄像收藏市场如同一株破土而出的嫩芽,将会不断的发展壮大,将会逐步变得更加成熟、理性、规范。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钰、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2] 《打造中国影像艺术品交易的平台-甘学军访谈》,源自艺术在线网,[http://artist.artxun.com/G/12-11691]
[3] 江融,《与麦吉尔谈美国照片收藏》,源自《中国摄影》杂志,2009年12期。
[4] 薛华克、魏炜,《关于中国图片产业上升期的思考》,《新设计丛集》第六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5] 薛华克,《国内摄影作品收藏的现状及展望》,源自《浙江艺市》,2009年第二期。
[6] 陆浩民,《收藏家需要培养审美修养》,《艺术经理人》,2009年5月号。
作者简介:胡亚飞(1985-)女,汉,安徽凤阳,教师/助教,硕士研究生,杭州师范大学,数字媒体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