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具身认知”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探究

2019-09-10 07:22魏晓波
海外文摘·学术 2019年23期
关键词:具身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魏晓波

摘要:认同的过程一般包括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等环节。“具身认知”强调身体的体验性、情感的体验性和认知的交互性。在“具身认知”状态下重新审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就是要通过在“身体的回归”中,关注大学生的需求,实现认知认同;在情感体验中,促进大学生的情感共鸣,促成情感认同;在“身体嵌入环境”中,注重大学生的认知交互,达到行为认同。

关键词:具身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23-0091-03

1“离身认知”与“具身认知”

“具身认知”研究方兴未艾。国内早期研究“具身认知”的心理学教授叶浩生提出具身认知的四个基本命题:身体的结构和性质决定了认知的种类和特性;认知过程具有非表征的特点;认知、身体、环境是一体的;身体和环境是认知系统的构成成分[1]。学者王婷婷提出从身体感知的角度审视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对身体的体验性、思维的隐喻性、认知交互的忽视必然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存在”[2]。还有的学者提出“具身德育”概念并进行了探索。但鲜有学者将“具身认知”理论引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运用认知科学的“具身认知”理论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也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从“具身认知”的视角入手,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

“具身认知”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开启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的“身体回归和转向”的新思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需要经历由“知”到“情”再到“行”的转化过程,其中认知认同是前提。但“离身认知”状态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悬空”现象、脱离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虚化”现象和脱离学生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孤岛”现象[3]。同样从本质上讲,“离身认知”的价值观认同也是建立在身心二元论的基础之上的,虽然也强调身体的主观能动性、主客体交互作用,但仅仅把身体作为意识的载体,没有把由多种感知所组成的身体当作主体嵌入价值观的认同中去。因此也是存在着隐身性、情境缺失、体验缺失、互动性弱化等的“离身”认同。“具身认知”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必须廓清“离身认知”下的价值观认同存在的问题,从而重构心智、身体、环境一体化的“具身”认同。

“离身认知”下的教学是指向知识的,片面强调教学而忽视了身体体悟的重要意义,忽视身体也就造成了大学生的主体性的缺失。目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存在的首要问题是“认知上不了解”。认知是认同的起点,大学生只有解决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内涵的基本认知问题,才能进一步产生情感认同。但是在认知认同阶段,部分大学生不了解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及逻辑结构,更缺乏时代背景的整体把握,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渊源、文化蕴意无从谈起[4]。究其原因,是“离身认知”作怪,在“离身”状态下,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了“我讲你听”、“独白式”教学的“单子式”活动。这种独白由于“配方”陈旧,“工艺”粗糙,“包装”不时尚往往导致大学生人到了但心没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倾向于灌输价值理论与道德知识,而没有像课程思政那样寓核心价值观于各门学科教学之中;倾向于通过约束、禁止等行政管理手段来规范学生的行为,而不善于形成集体舆论、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熏陶;倾向于从宏观的社会需要对学生提出道德要求,不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通过心理分析来引导学生认同价值观[5]。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尽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都有专门的章节系统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部分思政课教师脱离现实生活,脱离学生实际需要,只重视理论的灌输而缺乏引导,使大学生认为核心价值观是远离自己生活的“宏大的叙事”或“神圣化的策略原则”。“主渠道教育过于顶天而不接地气,多宏大叙事,因缺少对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关照难以引发学生共鸣”[6],这种“灌输”不仅不能“解惑”,而且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反感、抵触的情绪,从而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总之,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的路径必须要和大学生价值观选择路径“同频共振”、“同向同行”,要注重学生身体感悟,才能事半功倍。

2 基于“具身认知”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无论认同范式怎么转变,实践是不变的主题和最終的目标。因此在廓清“离身认知”下的“离身”认同的弊端之后,重构“具身认知”状态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身”认同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这个重构应该遵循“具身认知”的特点即身体的体验性、情感的体验性和认知的交互性。以此消解“离身”认同的负面影响,真正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范式的嬗变,从而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有效性,使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真正成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支撑。

2.1 关注大学生的需求,实现认知认同

“离身认知”状态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身体缺失,不仅导致大学生缺乏体悟,更加重了他们主体性的丧失。认知认同过程中大学生主体性的相对缺失和大学生要求主体性提升成为了制约认知认同效果的一对矛盾。缺乏主体性就会使大学生认为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我无关,不能转化为个体自我内心渴望的一部分,甚至会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失去“育人”的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必须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有效而充分的尊重与张扬。而不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仅仅着眼于为集体选择的目标做出路径安排,以集体代替个体进行选择。解决这一问题就不能仅仅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记诵和道德规范的遵守,而应关注大学生对价值观本身进行体悟的主观能动性。思政课教师通过道德叙事、讨论演讲、榜样示范、个案分析、学生现身说法等方式就可以赋予了核心价值观认同丰富的生活意义,从而高扬大学生的主体性。

依据“具身认知”理论,包括思政课教师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充分调动大学生感知觉的基础上,通过满足他们的现实需求来引导自觉认同。要并将个人的物质需求、情感需求、价值需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广泛结合起来。因为大学生在认同中必然会考虑个人的现实需求和利益。作为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方式,供给侧改革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如何满足学生需求注入了新的理念,提供了新的思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这就要求作为供给侧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向心力,能够提供符合学生需求的教育产品。应当借鉴“供给侧改革”思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方面,不需要“调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供给结构,优化教育资源供给要素,在供给产品、供给方式和供给质量等方面与时俱进[7]。”

2.2 促进大学生的情感共鸣,促成情感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是建立在对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的认知、理解基础上所产生的满意、热爱、追求等的态度。马克思说过,“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的过程是伴随情感体验而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这一过程契合了“具身认知”的“心智统一”原则,也弥补了“离身认知”中“情感不共鸣”的不足。在情感体验环节,主要是创设各种情景,充分调动大学生的欢乐、愉快等积极情绪,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感受文明的美好、公正的幸福、爱国的激情和友善的温度等,从而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自身的价值目标密切相关的。情感共鸣环节主要通过弥漫的方式作用于认同系统整个过程,发挥着润滑作用。情感共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输出”和大学生价值观选择之间关系的连接点和催化剂,因为价值观的选择仅仅靠外力是不行的,需要内在思想理念的自觉转化。在转化过程中,真理的力量是前提条件。但即使真理性的认识也要通过激发情感共鸣,才能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认同。当然这个情感共鸣可以通过典型感化的教育方式、满足学生精神需求等等来达成。大学生一旦从自身需求得到满足的情感体验中真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所在,就会真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强烈的情感认同。

2.3 注重大学生的认知交互,达到行为认同

“离身”认同也存在着忽视微观情境,不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体验等问题。而“具身认知”重视身体与知识、认知之间的关系,重视生活经验在学习过程中的意义,重视学生在情境中实现经验的参与。思政课教学应该积极创设情境,可以是谈话谈心,也可以是小组讨论、演讲、辩论、情景剧、小品等等,以此达到情理交融,以理蕴情,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

就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学生与环境的认知交互,要躬身实践。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中的作用,关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养成,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通过规范他们的行为准则,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从而塑造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品格。同时,高校还要创设条件,积极鼓励学生躬身实践,从而促进理想信念在现实中内化与升华。要充分利用好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三下乡”、社会调查活动等平台,引导大学生在体验中丰富阅历、锤炼意志,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作用于心、影响于行[1]。

总之,“具身认知”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具身认知”状态下的“具身”认同更加符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更加契合大学生精神需求和价值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通过理论宣教、文化渲染、环境熏陶、实践体验等方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落细、落小、落实,久久为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追求,从而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认同效果。

参考文献

[1]叶浩生.身体与学习: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J].教育研究,2015(4):104-114.

[2]王婷婷.具身认知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实践[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2):97-102.

[3]孟万金.具身德育:背景、内涵、创新——一论新时代具身德育[J].中国特殊教育,2017(11):69-73.

[4]陈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困境及优化策略[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9(5):84-88.

[5]赵欢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4(3):7-11.

[6]周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策略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11):85-88.

[7]白强.以“供给侧”改革思维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理论导刊,2017(7):102-104.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9.

猜你喜欢
具身认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具身认知视域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教学反思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在线学习环境设计研究
身体对心智的塑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