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世界及近代的信仰观念发展

2019-09-10 15:16:51段林超
青年生活 2019年25期
关键词:上帝信仰

段林超

摘要:克尔凯郭尔的三个境界之间没有逻辑关系,它们之间的转换的动力是意志的行动,即人的选择。而人们应该做的,就是不断反思,在思想上进步,在实践上不断的完善自己。

关键词:克尔凯郭尔;上帝;信仰;生存境界

一、埃克哈特的宗教思想

埃克哈特的思想被看作是托马斯之后的新柏拉图主义传承。埃克哈特的思想起点上是托马斯式的实在论,他的思想寻求的是一种贯通式的发展,是从感性个体到超越性上帝之间的贯通式发展,上帝的存在只在于提醒某件事已经牢牢确立,但是在研究现实事物的时候,人们又陷入新的困惑:是选择悬置信仰相信感官以及人类理性还是选择固守教会教义?

埃克哈特与托马斯思想的不同之处在于,托马斯那里有存在的类比,在上帝的最高层面上,有着最高现实性和统一性,本质(形式)与质料在此统一性中共存。、而埃克哈特则教导存在的统一性在虚无中回到自身,这里的虚无指的是世间万物在上帝面前是虚无,指万物与上帝之间有着无限的距离。上帝必须通过创世这个行为在世界上有所体现才能达到真正的自身,上帝在万物中且在万物中作为整体而存在。埃克哈特的这个思想极具思辨性,万物在万物中,整体在万物中。就像人的身体存在于肢体的任何一小部分中,且以整体显现,整体在每个部分中,相似的思想是莱布尼茨单子思想,每个单子都在它内部之中感知整个宇。

埃克哈特塑造了德语哲学中你的许多概念与词汇,确立了德国内在性思想的传统。

1.人的理性

(1)人的灵魂从上帝流溢而出,世间万物为了成就人的灵魂而被创造;灵魂的最高力量不是其他诸多力量的一种,而是多种力量的总体,灵魂是万物回到上帝的工具。灵魂是世俗世界的顶峰,是人所有力量的总体,灵魂关心的是总体。

(2)理性是灵魂的首脑,认识是神圣性的基础。认识即人认识到返回天国成全自己的路,认识到一个新事物的根据不是这个事物的回退或者堕落,而是对它的成全。在西方文化中根据既是起点又是终点。

(3)一切事物在人的理性中失去其有限规定性,人不仅在思想中,也在平时的一举一动中使造物高贵化了。若整个世界没有人的理性,则万物都陷入到自己的有限中。万物没有人的理性就是有限的是被束缚的。

2.上帝与造物主的关系

(1)埃克哈特认为上帝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于各种事情中,就在多大程度上超出于他们之外。没有任何造物能直接接触上帝。没有任何事物是完全符合它本質的,比如再精美的杯子和杯子本质是有差异的。

人的理性面对上帝时有一个跳跃。

(2)虚无作为有限性与差异性,附着于各种事情上

(3)上帝不是自然的毁坏者,而是他的成全者,一切的“多”可以回到一

(4)人不是在运用德性,而就是德性本身,从外在之人的状态到内在之人的状态的转变,需要人面对深渊一般地那种跳跃。我们要把人的善和能力当做一种可能性。人可以改变,但并非类比,而是断裂性、跳跃性。断裂性即以前有的能力,是要当做没有的。不能以过去的知识面对未来(未来的结果对于过去是未知)。要有否定过去的能力,这并非要求“全盘抛弃”,而是要打开自己带着以前的知识走向未来,但是要面向深渊即未知态度,有一个戒备,随时准备“开门”接受新知识。不要总是怀念以前,而是要放下,走向未知的未来。

二、近现代以来关于上帝的思考

“上帝死了”颠覆了以柏拉图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上帝”表示的是理念和理想的领域,而非单指基督教。最本质的是“虚无主义”降临了(虚无即最高价值丧失价值,缺乏目标,缺乏对为何的答案)人们丧失了生存的目标,即对彼岸理想世界的否定,对现实世界的否定,最高的价值尺度已经不起作用,若人生没有外在于你强加的价值,而人又希望自己有价值,所以自己生存的意义应该从人自身中获得。

三、克尔凯郭尔的哲学思想

1.克尔凯郭尔对黑格尔的批判

(1)个体的存在对比抽象的整体:克尔凯郭尔认为哲学首先是个人生命的追求,真理必须与个人生命有关才有意义。而在黑格尔那里,是存在一个绝对的的真理统筹和解释世界。

(2)片段的哲学与体系的哲学:克里马科斯,一个生活的片段。关于假名写作的意义,是为了把选择和评判的权利交给作为个人的读者;实现哲学思考的重心和视角的转换。批判黑格尔哲学中个体在体系中没有其应有的价值。实际上哲学著作并不是一个体系著作,而是某个人生活场景的片段。

2.区分生存和理念(existence and thought)

生存(existents)不是理念,而是人的个体生命,是个体人的“生存-生活-活着”的意思。《附言》中“生存本身,也就是去生存,是一场斗争,它既充满悲情同时又显得很滑稽”。生存与存在的区分在于,生存本质上是一种自觉的追求,追求作为自己命运的自我。它隐含着人的本质在于其可能性的思想即自由;也恢复了实践哲学的优先性。生存则是指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斗争,但是人固有一死,所以是绝不可能胜利的斗争。只有人才适用于“生存”概念,讲生存实则讲人——真正的人是自觉追求人的本质。

3.“畏”的含义

自我是作为一个时间必须终身去完成的任务,是一个可能,意识到这一点,必须经历“畏”这一精神状态。“畏是对所怕之物的欲求,是一种有好感的反感”。我们必须知道,畏和怕不同,怕有具体的所指;而畏并不知道自己畏惧的是什么。畏没有所畏惧的对象,畏也开始有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启自我选择。但是在选择时候并不知道自己要面对的是什么,畏面对的是“未知性”。

四、克尔凯郭尔的生存境界论

1.审美境界(感性境界)

指人停留在感性的水平上,由感觉、冲动和情感所支配,不受道德准则和宗教信仰的约束的境界。审美作为个体生存的最初阶段,其特征被克尔凯郭尔定位为感官直接性。审美的生活是空虚的,不懂人生的真正意义所在。所有的活动只是受生命本能冲动的支配,处于“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状态。《非此即彼》上卷中,有两种生活态度:一种是单纯追求感官享受的生活方式,代表人物唐璜。他的生活被各种欲求支配,被当时即刻的感受性支配,无法独立思考也无法停止这样的生活。另一种是仅仅停留在对生活的静观和反思层面,并因此缺乏行动的生活方式。代表人物约翰尼丝,他总是对女性太理性,但是约翰尼丝是有反思觉悟的能力,他在某一时刻觉醒后产生新的选择,然后进入伦理生活。这两个典型人物的例子也说明,个体要融入生活中才能体会生活。审美阶段的时候,看似在选择,实则是迫于外力而已,与其说他“在欲求”对象,不如说他被动地拥有对象。是仅仅毫无意识的活在当下,没有未来。伦理阶段,面对选择要承担其责任,过去现在未来是连接在一起

2.伦理境界

人们的生活为道德准则所支配,追求普遍性和理性,生活以“善”为目标。代表人物,苏格拉底,他尊重审判决定,遵从民意,以至于他的弟子买通狱卒他有机会逃跑的时候也是摇头拒绝,为了希腊的民主,甘愿放弃自己的生命。他的放弃生命是同时也是为了成全自己。《非此即彼》下卷中威廉法官,他的责任感体现在工作和婚姻的负责。哲学的、思想的世界与现实的生活世界比如好好工作,照顾好家人。强调“选择”的重要性,选择应具有严格的“非此即彼”的涵义。从实现个体伦理目标的角度出发,“选择”行为本身的意义要远远大于“选择”的内容,因为后者是个体自己必须负责的事情。

3.宗教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与上帝直面相对,人为信仰所支配,超越了伦理的普遍和一般,超越了理性和逻辑。绝对个体与绝对本身的绝对关系,直接指涉个体生存的宗教维度。而它的典型形象,在克尔凯郭尔看来非亚伯拉罕莫属。作为父亲,亚伯拉罕杀子献祭的举动完全有悖伦理,并且它不能为一般的理性思考所理解。然而,这恰恰蕴含着个体走向宗教的必要前提,即对有限事物的无限放弃。只有如此,方能论及个体以信仰的方式把握生存。“信仰”是个体的“心性”对于“客观不确定性”的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上帝是超越者的存在,对于亚伯拉罕来说,虽然他自己对儿子难以割舍,但是仍旧愿意献给上帝。我们不能用旁观者的角度来观看这件事情。而是在整件事情中,不断靠近亚伯拉罕的想法,来体味那种他对那种“不确定性”的追求。“想亲身经历亚伯拉罕举目远望看见摩利亚山,以及他抛下毛驴,和以撒独自上山的那些重要时刻、因为他一心想着的不是精细新颖的想象,而是思想上的战栗”。首先,亚伯拉罕面对的是不确定性,其次还是在他存在的每个时刻不断修炼自己,接受神的考验,体会到痛苦。

(1)强调“个体”或“单一者”直接面对上帝

孤独个体有两层含义,一是具体的,唯一的个人,二是指与超越性相联系的个人。个体与上帝之间的关系是“绝对的”,这个关系绝对不允许有任何间隔,人与上帝之间是直接面对的,上帝是绝对者,那么人要与上帝建立关系肯定是绝对与绝对,绝对必须是纯洁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只有面对超越者时候,当大家都是有限的生命个体面对无限者的时候,不能是有教会作为中介,这个时候才能实现个体间的平等。

(2)信仰是对某种无法给出证明的东西的坚定信仰

上帝的出场依靠的是一个“跳跃”(spring),而非理性证明。那么作为个人应该如何接近上帝?以往的途径,神秘宗教体现或者阅读圣经。克尔凯郭尔通过激情和爱区分两种宗教:人的宗教或者心性的宗教,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拯救。信仰时,在活着的每个时刻都选择信仰维度,不仅仅是说而是在做事情。“基督教在本质上不能由话语来宣布,而是通过行为来证明” 真正的基督教徒不在于对教义的热爱宣传,而在于生活中的实践,克尔凯郭尔提出来的这句话,要求当时的人们对自己的信仰行为进行的反思。

《附言》中讲“确定性”是信仰的大敵,它将信仰推到某种“不确定性”的状态中。人与上帝之间有无法逾越的鸿沟,因为是有限者与无限者,这是根本差异,人的认识能力无法认识上帝,上帝是最大的不确定者。所以不能说加入一个教派就已经是教徒,揣测不到上帝的旨意,会时时刻刻处于恐惧战栗,所以说,信仰是危险的。

(3)信仰是一种冒险和探索,“痛苦”成为宗教阶段的突出特征。亚伯拉罕的孤独与沉默,是悬隔了伦理,个体超越普遍性。做基督教徒意味着承受苦难,苦难是神人合一的象征,是带泪的盟约。克尔凯郭尔批判路德“因信称义”,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教徒的虔诚与否不依赖教会而是依赖自身,有一种简单基督教信仰的倾向,这也是后来宗教简单化的源头。

亚伯拉罕的孤独与沉默:信仰的地位是完全独立的,它处于伦理思维的领域外,我们无法用普遍的或者理性的语言来阐述。与此相对比的阿伽门农献女,悲剧英雄可以被理解,因为是希腊盟军的利益,并且是可以开口言说的,阿伽门农有主观言说的自由,客观上也处于必然言说的境地,因为伦理范畴本身就要求言说。信仰骑士亚伯拉罕不可以被理解,亚伯拉罕的行为不是美学的,不符合伦理学的标准,而是信仰的,其目的是隐蔽的。亚伯拉罕逾越了伦理界限,将伦理悬置起来,放弃了普遍的准则。那么该如何区分绝对的虔诚者和极端的自我的中心主义者?例如安徒生童话中的美人鱼,和亚伯拉罕一样都是内心的隐秘无法言说,一个人用全部人生去践行,受精神痛苦。一个人只有在道德上敏感和成熟,才能意识到信仰神秘和严格的要求。亚伯拉罕在整个过程中的恐惧和战栗,他对孩子的不舍与疼爱,只有道德上敏感成熟,所以才会有体验到的难以割舍。

克尔凯郭尔的三个境界之间没有逻辑关系,它们之间的转换的动力是意志的行动,即人的选择。克尔凯郭尔强调的主题:在宗教信仰及其普遍简单时代所谓的宗教信仰到底是什么,要求人民反思。克尔凯郭尔不希望任何哲学理解通过将信仰置于形而上学体系的做法,超越信仰。从伦理到宗教的跃迁,意味着生存主体自身的一种飞跃。并且,这是对之前有限性的绝对弃绝。

参考文献:

1.[丹]克尔凯郭尔:《恐惧与战栗》,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4

2.从两难的生存选择到荒谬的宗教信仰—克尔凯郭尔生存辩证法的思想理路,湖湘论坛,2016年第二期

3.[法]吉尔松:《中世纪哲学精神》,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4.[美]凯利 克拉克:《托马斯阿奎那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丹]克尔凯郭尔:非此即彼(上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上帝信仰
与信仰同行
黄河之声(2021年19期)2021-02-24 03:27:46
信仰之光
心声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120秒的“上帝”
信仰
心声歌刊(2019年1期)2019-05-09 03:21:26
论信仰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0
铁的信仰
不灭的信仰
中国三峡(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请你自己打开一扇窗
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请你为自己打开一扇窗
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请你自己打开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