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海燕 董恩春
摘 要:H86区块开发历程达40年,为特高含水水淹,但是由于该区块层间非均质性较严重,层间动用状况极不均衡,造成水淹不均,建立了定性水淹识别模式;利用测井资料计算产水率,选取合适参数,计算产水率与测试、投产产水率具很好的一致性,由此,建立水淹层级别判识标准。建立的方法提高了水淹层级别判识精度,提高了开发效益。
关键词:水淹特征;响应特征;级别划分
前言
H86断块位于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西段的现河庄地区。主力油层段为新近系沙河街组,该区属中高渗储层,该区块自1979年开始开发,目前断块已经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时期,综合含水率大于97%。断块纵向上含油小层多,层间非均质性较强,大部分油水井长期大段合采合注,导致层间动用状况极不均衡,纵向层间水淹规律复杂。
1 水淹特征
系统取心井是研究含油或水淹特征的重要资料。研究区块内有两口系统取心井,一口为区块开发早期取心井、一口为区块水淹后取心井。H86-X1井为水淹后取心井。在油层段含油饱和度差异较大,在物性好的井段,含油饱和度较小,在物性好的井段,含油饱和度较大;感应电导率曲线与含油饱和度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油層水淹类型与区块构造、沉积特征、开发历史及注采情况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取心井和测井特征研究,根据水淹部位相对强弱分为4种类型,即上部无水淹或弱水淹下部较强水淹、中部强水淹上下相对较弱水淹、上部较强水淹下部较弱水淹和层内出现两处或两处以上较强水淹。
2 水淹层测井响应特征
该区块开发程度高,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测井资料,结合区域沉积微相展布特征及开发动态资料,可以有效地研究采油区水淹情况,指导开发方案的部署。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水淹层测井响应特征研究,总结其测井特征。
(1)上部无水淹或弱水淹下部较强水淹
由于该断块存在正韵律沉积,下部渗透率明显大于上部渗透率,再加上重力分异,下部易形成水淹,成为该断块主要的水淹类型。这在测井曲线表现的很明显,往往中、上部电阻率数值高,深、浅电阻率基本重合,呈油层特征,底部电阻率明显下降,深、浅电阻呈高阻侵入特征,显示含水较高。
(2)中部水淹
该断块也存在中部物性好,上下物性略差的储层,这类储层中部易出现水淹,上下水淹程度略差。测井特征主要为对应储层物性最好的中部电阻率降低,SP异常幅度增大,有时微电极差异减小。
(3)上部强水淹下部弱水淹
当储层为反韵律沉积时,储层上部物性好,因此,上部易水淹。上部水淹部位电阻率下降,相应井段SP幅度增大,微电极差异幅度减小,物性好井段电导率呈现高值;下段较弱测井响应特征:由于泥质含量增加,物性变差,是该段水淹程度较差,测井曲线表现为电导率低值,4米底部梯度高值。
(4)层内出现两处或两处以上较强水淹
由于储层厚度较厚时,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有时会出现层内两处或两处以上相对较强水淹。水淹部位电阻率往往降低,而无水淹或较弱水淹部位电阻率较高。储层中部GR数值低,物性好,但电阻率降低,上下物性略差,电阻率较高,显示中部水淹较重,上下水淹较差。
3 水淹层级别划分
识别油、水层常用RT-Φ交会图。利用电阻率测井识别水淹层通常有两种方法:a、径向电阻率比值法;b、井间电阻率比值法。通过区块研究,确定合适的水淹层识别方法。
产水率与驱油效率、可动水、可动油、驱油效率等关系密切。与根据该区块生产、测试资料制作了实际产出含水率与测井资料计算产水率、驱油效关系图。实际产出含水率与测井计算产水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部分不均匀水淹实际产出含水率明显高于计算产水率,当不均匀水淹存在低渗透率夹层时,实际产出含水率与计算产水率具较好的一致性。
4.产水率计算
式中:Fw——产水率;KRO、KRW——油相相对渗透率;Qo、Qw——油相、水相分流量;µW——水地下粘度;µO——油地下粘度。
根据物性分析、相渗资料和原油分析资料准确确定了油相相对渗透率、水相相对渗透率、水地下粘度、油地下粘度等参数,可以较准确计算产水率,从而确定储层产出油、水比例。该地区油的地下粘度为:3-4 mP.s,水的地下粘度为:0.450 mP.s。
5 结语
研究区块非均质性强、开发时间长、水淹程度高,造成水淹不均,部分井区或井段存在富油段,针对该特征研究适合的测井解释方法,较好解决了存在的问题。该技术适应性较强、使用方便,对处于注水开发中后期的老区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慈建发,何世明,李振英.水淹层变化特征分析研究[J],断块油气田,2005.12(2):31—34.
[2] 雍世和,张超谟.测井数据处理与综合解释[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350—366.
[3] 高楚桥.复杂储层测井评价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118—140.
[4] 韩志明,王宪成,李胜军.高含水期水淹层解释方法研究[J].测井技术,2000,24(5):33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