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巴赫是巴洛克时期杰出的音乐家代表之一,他笃信宗教,是路德教徒。他希望自己的乐曲为教会服务,因而他的康塔塔多是宗教题材,多为配合教堂额礼拜而作。器乐康塔塔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关键词:康塔塔;亚历山大·格兰迪;巴赫
一、康塔塔与巴赫
‘康塔塔’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得到了不同的意思:
16世纪的意大利音乐主要以声乐为主,到了17世纪时,器乐才开始发展崛起,‘奏鸣曲’的形式得以发展,与之相对的声乐形式也开始被称为‘康塔塔’。1620年,意大利作曲家亚历山大·格兰迪在其独唱用的《康塔塔与以咏叹调》中,率先提出了‘康塔塔’的概念。
17世纪40年代开始,在格兰迪的基础上迅速的形成了独唱康塔塔的体裁,成为由朗诵调和返始咏叹调交替构成的4个乐章的叙事性世俗独唱套曲。也就是说,在17世紀,‘康塔塔’是最早出现在意大利的一种世俗声乐套曲,主题多是田园和爱情等,在17世纪初往往是一种单声部演唱的戏剧性牧歌。这种意大利风格的早期世俗康塔塔一般是独唱形式,以琉特琴或者通奏低音伴奏,后来发展成多声部的形式。室内康塔塔属于世俗音乐在 17世纪中叶一直到18世纪后期的意大利都很受欢迎。与这种世俗音乐的室内康塔塔相对应的,则是由卡里西米发展的属于宗教音乐额教堂康塔塔。在这个时期,最著名的康塔塔作曲家当属亚历山大·斯卡拉蒂。
到了18世纪,康塔塔发展成了更适合剧场演出的音乐,其结构由一段利都奈罗、一段具有两个对比主题的咏叹调以及一段结尾的利都奈罗组成,并有弦乐伴奏。这种音乐形式在德国主要用于教堂。歌词采用《圣经》经文。泰勒曼和亨德尔都创作有这种风格的作品,但远不及巴赫,巴赫创作了宗教性康塔塔径300首,又写过短歌剧似的世俗性康塔塔。对这一音乐体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按照更早的传统来说,巴赫早期的宗教康塔塔应该称为‘经文歌’和‘协奏曲’。其中合唱和重唱占据主导地位。
巴赫创作成熟期的100多首康塔塔,充分展示了德国式宗教康塔塔的几种典型结构。在这些结构中,康塔塔的中段一般都是由包含对比主题的独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以及合唱构成。主要的区别在于首尾段落。大部分的康塔塔的首尾段落都是《圣经》词句和是众赞歌作为歌词的合唱。这些合唱大多具有利托奈罗曲式,部分康塔塔结尾使用所有会众共同参与的众赞合唱,另有一些康塔塔在开场合唱之前还有序曲。与前人相比,巴赫创作的康塔塔则更突出独唱的作用,它大量使用独唱的返始咏叹调,甚至创作了独唱康塔塔。巴赫把康塔塔的创作推向了高峰。当今世界仍然在演奏和传唱的康塔塔,主要都是他的作品。同时这些作品受到了音乐专业人士的喜爱和推崇。
巴赫的创作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魏玛时代,可以说是创作臻于成熟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柯登时代,这是他创作的高峰期,许多出名的作品都完成于这个阶段;第三个阶段是莱比锡时代,这是巴赫将宗教艺术推至最高境界的时期。而巴赫所做的300多部康塔塔,大部分是第三个阶段及莱比锡时代的产物。
巴赫笃信宗教是路德教徒,他希望自己的乐曲为教会服务,因而他的康塔塔多是宗教题材,多为配合教堂的礼拜而作。这是他步入中年以后直至离世的27年间所做的同一工作及角色所决定的:1723年八和38岁时,就开始在德国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担任歌咏班领唱。他在余生的27年中一直担任此角,始终勤勉的为教堂供职,终生为教会服务,年复一年地谱写康塔塔。令人惊叹的是,就是在多年一成不变的周而复始的工作与单调的生活中,在基本固定的内容框架里,巴赫用精巧的构思谱写出美妙的旋律,创作了感人的音乐,写就了多部康塔塔,把宗教艺术推至最高境界。
德国的宗教康塔塔的发展的土壤是马丁·路德所开创的众赞歌的音乐传统。众赞歌在其中起了基础和骨架的作用。宗教康塔塔在莱比锡的路德教派礼仪中很重要。为此马丁·路德首创在宗教仪式中采用德语而不用拉丁语。马丁路德和他的助手们创作了第一批赞美诗,巴赫在路德赞美诗的基础上使康塔塔这种形势趋于完美。当时德国康塔塔吸收了歌剧中的宣叙调、咏叹调和二重唱的风格,也吸收了法国歌剧序曲以及意大利器乐表现的色彩感,使德国康塔塔变成一种完美的艺术形式。
这种康塔塔题材往往与《圣经》福音书的内容有联系,在礼拜仪式中紧接在福音诵读之后。康塔塔约有200余首保留下来,其中有的是为莱比锡新创作的,有的则是较早作品的翻新之作。在早期的康塔塔中,巴赫对歌词中感情与形象的变化所产生的诗意都是自然的涌现出来,化成具有强烈戏剧表情和溢于言表的多种形式的音乐;巴赫后期的康塔塔,相比之下已不尽是抒发个人情感,结构比较正规。但这些康塔塔都同样反映出巴赫音乐中五光十色的变化,丰富多彩的音乐创新,以及炉火纯青的技巧和虔诚的宗教信仰。
19世纪的康塔塔以巴赫为典范并又得到发展,通常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实际是一种短小的清唱剧。19世纪之后直到20世纪。随着乐队规模的扩大,宗教题材的‘康塔塔’与‘清唱剧’及‘神剧’的界限变得模糊,同时大量的世俗‘康塔塔’的出现也丰富了其创作题材和形式,使的鉴定‘康塔塔’与‘神剧’变得更加困惑。但总而言之,19世纪至20世纪的康塔塔与典型的巴赫式‘康塔塔’不尽相同。
二、小结
巴赫是最后一位伟大的宗教艺术家,他认为‘音乐是赞颂上帝的和谐之音’,赞颂上帝是人类生活的中心内容,而他的音乐最初就是从被称作赞美诗的路德圣咏产生的。由于巴赫本人是新教徒,而宗教是他的精神寄托,所以他在音乐上的情感展现都与某种宗教情结交织在一起。难能可贵的是,巴赫在音乐中创造的不仅仅是狭义上的宗教氛围,而是能够体验到当时某种社会情感和心态的宗教氛围。他把音乐从宗教附属品的位置上解放出来,并使之平民化,使音乐不仅歌颂上帝也歌唱平凡的生命。这也是他被尊为“西方音乐之父”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简介:彭健敏,女,汉族,四川成都。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演唱。单位: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