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大师
财经作家吴晓波以其著作《大败局》《激荡三十年》闻名。
2008年,恰逢改革开放30周年,“第一财经”计划将吴晓波的书《激荡三十年》,拍摄成纪录片。为保证拍摄的效果,节目组请了一位曾经在央视工作过的人来做策划,这个人的名字叫罗振宇。
那是吴晓波和罗振宇第一次接触,当时已经成名的吴晓波,对眼前这个胖子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而接下来发生的事,则让他对罗振宇另眼相看。
纪录片准备拍30集,但预算只有300万元,需要在4个月内拍完。
第一次策划会,大家就傻眼了,因为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且不说那少得可怜的预算,也不说如此短暂的时间,最难的部分在于对《激荡三十年》中人物的采访。
要知道这本书,写的都是中国当代知名的企业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无一不显赫、鲜亮。想要在3个月的时间里全部预约、采访——哪怕是完成一半的任务,也几乎没有可能。整个团队陷入绝望之中。
昏暗的会议室中,罗振宇晃了晃脑袋,缓缓说道:“为什么非要采访当事人?不能采访旁观者吗?”
大家一时蒙圈,罗振宇清了清嗓子接着说:“书中的当事人,我们一个也不请,只做外围采访。比如,张瑞敏不是砸冰箱吗,我们不用采访他本人,而是把报道他砸冰箱的第一个记者找过来。”
大家顿时呆住,因为这个建议太特别了,最后效果如何谁都没把握。但是仔细一想,这似乎是唯一的可行之路。
于是,节目组马上动手,在两个多月里找到了将近300个与当事人相关的对象,进行集中式访谈。
《激荡三十年》中的知名人物一位也沒有出现,即便是有机会采访到,也被团队有意绕过。
最后,节目拍摄按时顺利完成,效果如何呢?31集财经纪录片《激荡:1978-2008》播出后,捧回了该年度国内几乎所有的新闻纪录片大奖。
事后,吴晓波评论“罗胖”这个神来之笔时说,“这真是一个天才的‘方法论上的革命’,它把拦在眼前的难题都变成了马其诺防线,一旦绕开,豁然一马平川。”
而能成大事者,大都不会与“拦路虎”撞个头破血流,而是懂得绕开,寻找另一条道路抵达终点。(摘自《现代家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