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面对乡村人才流失、村干部能力弱等问题,补充新鲜血液成为当务之急。记者在一些贫困县了解到,当地虽然大力吸引人才,但真正返乡扎根的少。同时,以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为代表的外来人才在乡村事务中又易受掣肘。不少地方由此出现“返乡人才阻力大,外来人才掣肘多”的局面。
记者在某贫困县调研得知,当地为吸引人才返乡创业,自2017年起出台各类优惠措施,吸引退休干部、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复转退伍军人等返乡创业。县委县政府出台的政策,对该贫困县来说“含金量”很高。然而,据该县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实施1年多来,效果并不明显,“全县近百个村子中,只引回人才七八人”。
多名在外创业、打工、求学的村民反映“村里留不住人”。吕梁山区的90后王伟在本村创业开饭店2年后计划重新进城,“孩子到了上小学的年龄,村里和乡镇都没有小学,只能陪着孩子去县城”。此外,农村产业不发达,有一技之长的人无法施展本领,农村就业岗位少、挣不到钱等,也让他们“有家不想回”。
以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为代表的外来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然而,不少外来人才在夹缝中求生存。一些第一书记对记者说,虽然一再提倡对干得好的第一书记提拔重用,但责权利不對等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其次,作为第一书记的“娘家”,一些派出单位支持少但派活多。此外,第一书记还得跟村干部周旋。第一书记驻村后,村“两委”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当“甩手掌柜”;一种是暗中“使绊子”,表面配合,暗中作梗。
基层干部认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基层实干家队伍,需要把村内村外的人才培养好、使用好。首先,要完善农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等制度安排,同时,完善待遇保障机制。其次,要把握当下脱贫攻坚的时机,加强农村产业支撑,为人才返乡提供广阔舞台;加强县乡两级中小学教学力量,解决返乡人才子女上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