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江南文化记忆中中,以“小桥、流水、人家”为独特的地域特色,直观的、原汁原味的表现了乡土文化韵味。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街区的破损在所难免,修复和改造是街区更新与再生的重要方式,但是千篇一律的改造方式和严重的商业化不仅使历史街区失去了其地域特色,也让原本有特色的历史街区变得平庸。
关键词:历史街区;地域特色;改造
一、当今社会发展对历史街区的影响和文化街区在改造更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严重影响到了历史文化街区的乡土景观与文化特色
历史街区所留下来的传统乡土建筑、乡土植物、乡土文化等乡土景观元素是人类历史文化所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它承载着人类对过去的回忆,同时还连接了城市的历史、现在与未来。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这些记录着历史文化信息的历史街区,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甚至有的频临危机,丧失了地域特色,令人心痛。城市的发展不能以摧毁历史脉络、传统人文特色为代价,应该保留其原本的地方文化特色。
2.历史街区空间环境再生需要从当地地域文化特色入手进行细致的研究
追寻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历史街区是地域文脉的空间载体,对于历史街区的改造应重点关注当地的特色文化,然而目前对历史街区的改造的一些案例往往喜欢照搬其它地区的方法和模式,这种“东施效颦”的做法无疑会扼杀历史街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从而使历史街区成为毫无自身特色的“模仿品”,关于历史街区的记忆和历史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丧失,改造过后的历史街区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因此,在历史街区的改造过程中就要求我们充分的提取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民情风俗,运用建筑设计的方法将其与改造策略和改造原则有机融合,彰显历史街区的个性与特色。
3.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破损严重,需要更新街巷空间来注入新的活力
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城市与民众的记忆,更是城市发展与变革的载体,然而历史街区空间的破损会严重影响其传承与发展,会使历史街区与外界缺乏联系而缺乏活力。通过对杨桥古镇老街区的物质基础以及历史文化的分析,得出物质基础上的“有机更新”与历史文化的融合是一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持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二、关于历史街区改造的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长期以来一直在研究如何保护历史街区。欧洲是一个相对较早开展保护和研究的地区,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罗马时期。在文艺复兴时期,有著名的“罗马式修复”,历史建筑的保护也成为一门专业学科。从文艺复兴时期到19世纪下半叶,大多数历史遗迹的保护都是基于宗教和政治因素。由于时代的发展,对国外历史街区的保护也一点一点地发生了变化,最初大面积地区没有受到影响,但这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和文化的融合。在此背景下,更多的人意识到处理古代历史文物的方式不适合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发展。相反,它应该考虑到街区的功能,重振其活力,并制定该地区的区域价值和历史,使文化价值观更好地传承下来。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6年,国务院在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同时,首次提出了“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概念,要求地方政府依据具体情况审定公布地方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从20世纪80年代起,北京、浙江、安徽、山东、广东、四川、江苏等省相继开展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划定和保护工作。1993年,国家文物局和建设部在湘潭召开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工作会议,第一次提出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
2002年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和2003年公布的《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正式确立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法律地位、公布程序、保护措施和法律责任。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提出,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街区的申报、评审工作,地方政府要认真制定保护规划,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纳入城乡规划,历史文化街区的布局、环境、历史风貌遭到严重破坏的,应当依法取消其称号,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等要求。2008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首次明确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含义,并确定了“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保护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管理的基础工作相对于其他文化遗产保护仍然较为滞后,存在许多问题。
三、历史街区改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措施
在历史街区地域文化破坏加剧的现实情况下,合理有效地修复和保护街区环境是老街再生的重要方式,使历史老街区保持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其更新再生的关键。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由于种种人为因素,致使一些城市历史文化街区遭到毁灭性的打击。目前不少城市的大部分老街区都已消失,而幸存下来的历史文化街区大多也处于消亡边缘,只有小部分得到了保护和开发。在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方面存在着片面化、雷同化、商业化等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典型的问题是对地域特色文化的应用,设计者在地域文化挖掘方面不够充分,地域文化元素与景观结合方面不够合理,过度商业化致使历史文化街区失去了其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历史街区与外界缺乏联系也是一大问题,这会使历史街区成为城市发展的绊脚石,应协调城市的发展与老街區的更新,使其更具时代性和前瞻性,在更新再生的过程中为老街区注入发展活力。
解决方法大致可分为四点:
1.对当前国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改造的现状进行整体分析,针对城市化发展进程与历史街区保护的矛盾现状和老街改造中丢失地域文化特色的情况进行总结和归纳后,其中选取具体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进一步的针对性探索。
2.对历史文化街区街道规划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并通过实地调研,掌握当地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地理要素,通过调查结果进行研究分析。
3.结合具体历史文化街区和当地地域文化特色所得的分析和思考,并参照已有历史街区规划与保护中的部分优秀案例进行吸取总结,由此得到探索历史老街区保持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的研究路线。
4.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再生方面在考虑保护地域性文化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历史街区与城市和人类的内在联系,为老街的发展与更新注入新的活力,更新改造过程中应尽量减少老街原真性的破坏,运用“有机更新”原则让改造建筑与原有建筑融为一体、和谐共生。坚持地域特色文化的植入,让场所精神在老街区空间环境中充分体现,从而唤醒人们对于历史街区的深刻记忆。
四、江南水乡特色历史街区改造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本文是针对江南水乡特色历史街区空间环境再生的研究,以不破坏老街区的原真性为宗旨,以地域文化为特色,从“有机更新”理念出发,对历史老街区保持自身可持续发展这一难题进行可行性探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发展与历史街区缺少联系的矛盾,有利于加强老街区与外界的联系,为老街巷注入新的活力,让历史街区的保护与传承与城市的发展达到一种动态平衡,以此来保持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如今的繁华都市的建设过程中,越来越缺乏人文关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历史文化街区蕴藏着深厚的城市文化历史,然而目前对历史街区的改造的一些案例往往喜欢照搬其它地区的方法和模式,这种“东施效颦”的做法无疑会扼杀历史街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所以,在历史街区改造中,我们应当延续当地地域文化特色,让当地居民的精神追求以及历史街区原本拥有的人文内涵得以保护和延续。
作者简介:
李欣洋(1994.04.14),男,汉族,籍贯:山东淄博,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艺术设计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