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万胜
[摘要]现在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还多限于和停留在技术层面,这是因为它作为技术的应用结果已经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人工智能其实有两种存在形态:知识性形态和技术性形态。要分析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就必须从它的这样两种存在形态出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更根本和深入的视角理解人工智能本身及它的广泛性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人工智能;社会智能化;科学技术发展;社会形态转型
[中图分类号]B0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9)03—0143—07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到今天对人类的生活已经产生很大的影响,但人们目前对于人工智能及其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还更多地停留在技术的、物质的层面
(即技术性形态),而很少从观念的、知识的层面
(即知识性形态)去关注人工智能问题。这就像一株植物,人们多只注意到它的地面上部分的变化,注意到发芽、开花、结果和枯菱,而忽视它的地下部分——根茎的变化。对于人工智能也是这样,我们不能因它的技术性形态的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直接的关系就只关注它、重视它,我们还必须关注它的根茎部分——观念、知识的部分,即知识性形态,正是由于知识性形态的有关人工智能的观念、概念、理想的孕育才产生出技术形态的人工智能。由于人工智能技术所具有的特有技术优势和对于人类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所以,就出现了一种可以称之为智慧型社会的新的社会形态。人工智能的影响已经走出纯技术领域和纯知识领域,而向人类社会活动的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教育领域、艺术领域和军事领域进行迅速扩展。对于人工智能的存在形态,可能有很多人都有自己感性和直观的理解,但从分析问题的角度来说,我们必须对此加以界定;否则,对于问题的谈论就会总是处于一种看似都有道理,其实却是处于某种矛盾或者肤浅的状态中。
一、人工智能、非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的仿真实现
人工智能现在已成为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为此我们就有必要从理性的角度来思考一下目前为人们所乐道的人工智能问题。人工智能涉及以下一些问题:什么是人工智能?它在现实世界到底指那些具体的对象?人工智能的应用有无它的适用范围,或者说有无它的使用界限?如果有,那么这個界限在哪里或者说应该划在哪里?从概念对称的角度或者思维划分的角度来讲,既然有人工智能,那必然就有非人工智能,那么这些非人工智能的领域内到底都有哪些智能呢?非人工智能是指生命智能,还是仅指人类的智能?这里就涉及对于非人工智能的广义和狭义的理解问题,因为生命智能中就包含人类智能。同样对于人工智能也存在广义和狭义的理解问题。人工智能仅指人类利用无机材料
(或者说无机组织体)模拟人类的大脑以实现对其功能的模拟吗?人类利用人体或其他动物的细胞组织所实现出来的对于人类大脑功能的模拟也属于人工智能吗?
人工智能总体描述应该是“人们利用不同人本身的无机材料和手段实现出来的、与人的思维结果一样和动作行为复杂性相同的东西来”。这种分析的核心其实是对于人类大脑生理过程机理高度揭示基础上的仿真、模拟,并力图通过对于人的肢体行为的机械模仿来从功能上实现对于人类行为的结果上的仿真。人工智能的实质其实是对于人类思维过程的功能(或者说结果)上的仿真。人工智能本身力图在功能首先是实现上“与人一样”,其次才是内在运行机理上的一样。在后者的实现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科学发展到今天对于人的思维活动的内在活动机理还没有完全揭示清楚。
人工智能的运用过程就是力图全部模拟或仿真人类智能,达到人类的智慧。什么是智慧呢?一般人认为智慧就是聪明,但什么是聪明呢?聪明就是“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智慧就是智力得到运用的结果,而智能化就是要使物的运用达到人的活动所具有的那种自主性,特别是根据条件、情境的不同而做出最优选择的判断。在此我们必须清楚:人工智能不能等同于智慧,因为对于智慧人们有着更高的期待——能自行进行发明和创造。人工智能机器能够不依靠人类输人指令自行书写一部有关人们当下生活的小说吗?或者自行发明一种前所未有的产品?或者自行撰写一首有灵性的诗歌?发现一个普遍性的类似牛顿的万有引力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原理?而人类大脑所具有的直觉判断,是人工智能所不具有的,也是人工智能实现不出来的。人工智能机器只是人类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理性的当代代表)综合运用或者说聚合的结晶,是基于理性的逻辑推理和技术手段结合的产物。而对于非理性的思维,例如,我们一般所说的灵感、顿悟这类对于人自身来说也颇具神秘性的脑思维过程,因为这些直觉性的、带有很大跳跃性、不是经过按部就班的推理过程体现出的推断能力是人工智能所无法实现出来的。现在有的人因为现代的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就认为人工智能能够超越人类的智慧进而控制人类,这种看法的错误在于他们忽视直觉、情感、信仰在人类思维判断中所起到的哪种预先判定作用。人类很多科学原理的发现是靠直觉和置信下的探索活动获得的,而不是靠理性的按部就班、亦步亦趋地逻辑性的推理所达到的。我们要知道,那些逻辑(或者说程序)也是人类对于做事的过程、步骤进行优化、筛选所获得的结构,它们本身是人类研究探索活动的结果。人工智能技术像其他技术一样对于人类来讲,只是也只能是一种具有高度智能化水平的辅助手段。
人工智能的出现代表了建立在数学和科学技术基础上对于人类个体理性的再一次胜利,这种胜利会再一次掀起人类对于理性的崇拜。但不能忽视了人类社会还有它所奠基于其上的非理性的东西——情感(爱、好感)、直觉(非逻辑推理)、意志。智慧就是指“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人工智能这个名称已经再清楚不过说明了,它只是一种人工物。至于这种人工物能否超越它的发明者——“人类”(而不是单个的、独立生命意义上的人)的智慧这还是有待深人研究的问题。如果它真能有一天按照科幻小说、科幻电影里所描述的那样,那它真就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异化”物。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只是在某个单个或者单项功能上超过人群中的某个人,但在总体的、人类的意义上,没有会超越人类,也不会超越人类,因为它毕竟是人把自己在某方面所探知的知识和分解了属性的物按照一定方式组装在一起的结果。
二、人工智能存在的两种形态:知识性形态和技术性形态
现在人们所讲的人工智能多是指它的作为技术形式的形态。作为技术的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最直接的,但还有另外一种存在形态,那就是观念一知识形态的人工智能,这种形态我们更愿意将它称为知识性形态。这也许是受了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这种颇具近代科学思想特色、可以彰显人类征服世界决心的口号的影响。我们认为,人工智能存在两种形态:知识性形态和技术性形态。从这样两种形态来理解人工智能,就能对它的出现和发展有比较全面的理解。人工智能在今天之所以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就是因为它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一种有用的工具对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管理等产生全方位的冲击,但大多数人却忽视了造就人工智能出现时那种理论(或者说逻辑)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来源于人类观念和知识形成所具有的那种累积性、演化性和继承性),因为绝大多数人不了解或者忽视了人类对于人工智能在概念、原理等知识形态方面的长期、艰苦和执着的探索。所以,对待人工智能也有必要从知识性形态和技术性形态两个复合性方面去认识,而不是仅仅从知识和技术两个单纯角度去理解,因此,本文所说的知识性形态是指观念、知识及其外化物(例如,书籍、软件)所构成的状态,它的核心是知识,但它不等于知识,它要含涉以知识为核心的更多的东西;所说的技术性形态是指包括核心技术工具及其所需外在辅助物构成的、能实现某种功能的状态,它的核心是技术,但它不等于技术,它要含涉以技术为核心的更大范围、更多事物。
(一)作为知识性形态的人工智能
上文已经说过人工智能的知识性形态是指观念上、知识层面的,存在上肯定区别于作为物质、技术的层面的人工智能。这是因为人们首先有了人工智能的概念、原理的探索,才会从力图借助自然界存在的、外物的手段将其实现出来,所以,这里所讲的观念的、知识层面的人工智能是指与人工智能有关的知识的观念存在(概念、知识、原理)及其外化出来的附着物(或者说载体),主要是指书籍、电子存储物等知识性存在物。
提起人工智能人们必然会想起一个人——图灵和他的图灵机。正是在图灵机设想的基础上,人们开始研究了现代计算机和人类智能的模拟技术。现代计算机技术是数学、物理学、逻辑学、工程学、语言学、神经生理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等众多学科在二战后得到巨大发展和融合的结果。所以,要了解人工智能就必然了解这些学科的发展情况。也许人们还应该想起另一个人,即莱布尼茨和他的二进制,还应该想起中国的《周易》中的八卦符号。之所以在这里要重视人工智能的知识性形态,就要提醒人们人工智能在现在的出现,其实不是偶然的或者说突然的,而是经过人们长期探索和思索的一种必然结果,未来要推进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也必须从还从这些已经成功的方面、具有基质性的方面进行探索和思考。
二战后,人工智能发展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56—1979年,以“推理”为核心。
这一时期,人们努力将人的思维方式机械化,运用逻辑学的知识进行推理,想依靠理性推理实现对人类智能的模拟,最典型的就是搜索式推理。第二个阶段是1980—1992年,以“知识”为核心。20世纪80年代,随着“专家系统”的出现,人们想依靠专家系统(一种对于个体知识的采集和聚合系统)来实现人工智能。第三个阶段是1993年至今,以“学习”为核心。从1993年开始,随着计算机的性能高速发展,数据采集技术和神经网络算法的突破,人们想依靠研制出的机器所具有一定自主性的学习一深度学习实现人工智能,并最终使人工智能技术有了新的突破。目前的弱人工智能要达到强人工智能还有非常艰难的路要走,但人工智能目前的发展态势和已经取得的成果,会继续激励人们在这方面进行更大胆的探索和更艰辛的工作。
我们之所以要指出和阐明人工智能的知识性形态,就是想让人们看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不是突然,也有一个比较长的理论探讨、知识积累过程,而不能仅仅看到它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蓬勃发展的当下形态。普通大众之所以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这么欢欣鼓舞、津津乐道,只是因为看到、感到了作为技术的人工智能发展给自己带来的好处和利益、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冲击,他们没有或者很少看到和觉察到它也可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挑战和问题。
(二)作为技术性形态的人工智能
技术作为推进人类社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社会形态不断转型的最重要、最底层、最根本的手段,对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和巨大影响不言自明。人工智能也是像弓箭、刀枪、蒸汽机那样首先作为一种技术手段被人们关注、重视的。人工智能技术是科学发展到当代的产物,核心就是要基于适应现代计算机编码算法和网络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出人类可以运用的智能化应用技术。这种技术的核心底层就是基于事物状态的二分区分法而建立起来的编码技术。计算机芯片就是对于进行编码处理的核心,计算机的显示器只是将这种编码显示为人类所能接受的形式的终端设备。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人类对事物状态在极简分解基础上的信息处理和对于物象的模拟。在此,我们有必要再次重视人类思维中的二分特征,虽然在此基础上,我们已经孕育、发展出来辩证法思想,但需要明確的,辩证法不能仅仅限于对于内容的处理上,还必须积极运用人类活动形式方面。对于人类思维为什么会具有二元化特点,至今仍是神经生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不论我们是否或者什么时候能够揭开二元化思维特点之谜,但人类的实际活动或者实践过程中已经在运用它来思考和处理问题。人类所谓的复杂思维其实都是建立在二元思维方式的多级分层或者同层叠加的结果。正是在基于二分法现代编码技术和物理处理,我们发展出来现代人工智能技术。
上面我们简要分析了人工智能的两种存在状态,即知识性形态和技术性形态,并希望这种同样是基于二分法思维的区分能够为我们理解当前的,人工智能问题提供一个简化思路。
三、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因为人工智能可以被区分为知识形态和技术形态这样两个层面,所以,在研究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时,也可以从这样两个角度出发去探讨和观察它对人类社会已经、正在和即将发生的影响。目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的整合,人类社会正朝着具有更高智慧形态的方向发展。这种具有更高智慧形态的社会,我们可以称之为智慧社会。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我们也曾经使用过信息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未来社会这样的名称来指称具有某种显著特征的社会形态。马克思从生产力发展水平(以生产工具制作水平为标志)与生产关系(以生产过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相互关系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在智慧社会中,我们就是要强调或突出、关注人类智慧(这种智慧包括知识和对于知识的使用即技能,以及它们的外化物,即书籍、软件、电子计算机)在社会管理和发展中的作用,但这并不排除其他因素的作用,也不能排除它们的作用。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主要体现以下六个方面:
(一)增加人们之间信息交流的频度
这里对于社会概念一词的含义也是最宽泛意义上理解的,其含义是指人与人交流意义上。人与人交流主要指基于信息的交流,而不是狭义的那种人际交往或者社会性交往,因为它们更多地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而我们这里是要强调基于或者借助客观性的信息获取和给予而进行的间接的交往(或者说借助于某种媒介的交往)。只有通过在宏观的、总括的、普遍的角度,或者说类似于从远离观察、类似于从空中俯瞰人类的活动那种方式,我们才能从最本质的意义来思考和看待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理解的交流主要是指基于口语的、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随着电话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了新的一种信息传输媒介,而书面语的交流
(如书信)由于使得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时间不够短和不够方便,现在已为交流更为方便的即时通信软件所替代。由于网络技术带宽的增加和信息传播速度的提高,即时通信软件已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传统的固定电话通信。固定电话业务的衰落已成必然,其中不仅仅是因为经济成本的问题,更是因为即时通信软件在人的交流需求上能满足人们的即时信息传递的需要。我们也还必须注意到,这种通信技术本身同时也在刺激、诱发产生了一种新的、以前从未有过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因为能够增加人们的福利或者增加人们的精神享受,而被使用过它、看到他人使用它的人列为了自己生活的必需品,并且在此后的生活中将获得那种技术的产品作为自己的一种追求。人工智能技术的产品,例如,智能手机、人工主播、语言自动翻译等,正是以这种方式对人们相互之间的交流产生影响。
(二)缩短人们知识更新和技能提高的时间当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某种新产品的时候,着使用者在人群中所占比例的增加到比较大的程度(一般是80%,这也许会不由自主地使我们想到有名的“二八法则”),没有使用它的人在需要使用这种工具与使用它的人交流、交往、交换的时候就感到很不方便。在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电脑软件的使用。当一个人使用Word 2013,而另一个人使用Word 2003,对于使用Word 2013版本生成的文件,使用Word 2003的人就打不开。那么怎么办呢?有两种选择:一是高版本的使用者将自己的文件转成低版本,以便于低版本使用者可以打开观看、编辑,这是因为高版本可以向下兼容低版本,而不能相反;二是低版本的使用者更换、升级自己的软件,将自己Word 2003版本换成Word 2013版本。如果版本之间的差别太大,那就不能通过升级完成,必须进行替换。在此,我们想说明的是,假如高版本的使用者越来越多,低版本的使用者就必须丢弃自己的低版本,否则在对产品的对接、转换中就不仅会给自己,还会给对方带来麻烦。与其如此,还不如自己直接使用高版本的软件,既予人方便,也予已方便。整个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软件和产品就是在这样不断更新和替换中向前发展的。自从手机引人和使用智能技术之后,软件和产品的更新也走上了这样的一条快速升级换代的道路。现在由于智能手机逐渐采用与计算机相同的技术架构,同时在功能方面与微型计算机功能类似,加上它在携带方面的便携性,已经对传统微型计算机产业造成很大的冲击。目前,智能手机的软件中已经使用了大量的人工智能技术,例如,文字输人法的文字识别技术、语音一文本转换中语音识别技术。这也说明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技术正是以这种方式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朝着组织形态更复杂化、生产手段更自动化、生活资料更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三)对人类活动中越来越多脑力劳动的替代
现代人工智能的发展依赖于脑科学的发展和突破。脑科学的目的就是要揭开人类大脑的工作机制,为进而制造出具有类似人那样的具备独立判断力的机器提供条件。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还有赖于对于人的神经生理系统工作机制的揭示。我们现在对于人工智能的盼望和重视还是基于这种技术能够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便利,人们期望这种技术的运用能替代人类去做很多事情(甚至希望是所有的事情),以便人类可以从繁重的体力和脑力活动中摆脱出来,有更多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但人类到底会喜欢什么的活动呢?人类不可能停止去活动,但人类讨厌被强制着去从事活动,总是力图摆脱自己不愿意的、具有强制性的活动,劳动就是这样的一种活动。能使用“劳动”一词说明对于人来讲是一种痛苦的或者说人为了其他目的而不得不忍受的活动。与此相对照的是,自由的、能够带来快乐的活动,例如,游戏。没有人会认为進行游戏本身是一种劳动,因为在游戏中人们的身体或心理得到某种放松,可以获得以一种与痛苦相反的东西——愉悦。人类喜欢游戏,就是因为在游戏中人类的目的就是使自己的身体或心理压力得到释放,但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讲,不可能大家都去从事那种能够给自已带来游戏般快乐的活动,因为每个人要生存下去、使自己的生活过得美好首先要解决的生存问题。人总是要去从事那种能使生存下来
(生命得以维持)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人类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得到生活资料。如果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人类从游戏中得到的快乐就是很少的,也是很难的,因为在那种情况下人们的内心中总是或者不时会忧愁基本的生存问题,即使在短时间内的游戏中也会如此。对于人类社会来讲,不可能所有人都去过着游戏般的、悠然自得、毫无忧愁的“田园”生活。在人类社会不可能消除等级制度的前提下,社会总是会通过各种机制来配置一部分人去从事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的生活资料(例如,食品、衣服、住房等)的生产。人们一方面通过一种带有强制性的制度或者机制从人群中划分出去一部分从事生存资料的生产,另一方面,通过习惯、理念(例如劳动理念D)要求人们去适应、去喜欢甚至去热爱那些被各种有形或者无形力量强制着自己去从事的活动。在非市场经济体制下,由哪些人去从事维持生存所需的资料的生产,是由某个权威或者权威机构分配,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哪些人去从事维持生存所需的资料的是按照市场价格引导下的利益分配。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会大幅降低人类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强度,产生出新的工作岗位,同时也会消灭一些现有的工作岗位。
(四)对于人类社会分工结构的冲击
人工智能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起来的多种技术整合和应用结果,它已经、正在和仍然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组织方式和交往方式发挥巨大的作用。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构成的主要因素,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组织形态的变革。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于人们目前的生活发生很大的影响。在人们生存所需要的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在一些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里产生,对于劳动力产生很大的替代效应,但与此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它又在与之相关的领域内生出新的产业、行业和职业,又会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就业。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劳动力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能否匹配的问题。如果从长期来看,人们对经济活动的固有的自适应过程和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就能解决结构不匹配的问题。关键是在此过程中,那些因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而失去工作的人能否再次就业,如果他们不能及时再次就业,就会给他们带来生活上困难和心理上的痛苦。在人工智能技术得到空前发展和重视的今天,到底如何进行这种分配,让哪些人去从事那些维持生存所需的资料的生产呢?也许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应该是:有了人工智能技术,人们是否就可以不去从事那些维持生存所需的资料的生产活动呢?现在人工智能从应用区域看,主要是城市,还没有应用到农村;从产业领域看,主要是工业领域,而不是农业领域。现在人们谈论最多的还是打扫卫生的机器人、制造汽车的机器人、会写诗机器人、会写歌曲的机器人、不用休息一直能播音的主播、会下棋的机器人等,但还没有制造出会摘苹果的机器人、会栽树的机器人。从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结果——智能机器人的角度讲,可能现在机器能够完成的人类动作不是特别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还不是特别广,但在未来,智能机器人能够从事的领域会越来越多,应用范围会越来越广。
(五)对人类经济活动交换媒介——货币的冲击
现在作为人工智能基础和核心的计算机对于人们现实生活的影响已经能够为所切身感受到,例如,比特币、QQ币等虚拟货币的出现对于国家对于金融业务的监控就形成挑战,随着互联网在金融领域的深入运用,现在的银行业务活动种类也进行调整。现在很多办理具体业务的营业点都大量增加了可以自助操作的存取款机器或其他类型的机器,各大银行都在开发自己应用软件,并且热情地指导客户使用它们。现在需要柜员人工办理的业务越来越少,因为人们都已经在银行智能化的机器和网络APP上自助办理自已的所需要办理的业务了。对于中国来说,由于人们在日常支付中大量使用支付宝、微信等方式,在实际流通中的所需要的现金量会大量减少。因为这一巨大的变化,印钞厂的业务量会大大减少,进行现钞押运的安保公司的业务量也会减少,各个银行需要的柜员数量也会减少。与之相反的是,在银行的具体业务部分需要增加进行开发相关计算机软件和维护、升级业务的人员,负责网络安全的人员。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证明,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在产业领域中引起的变化和替代作
(六)对于人类社会基本构成单元——家庭活动的冲击
在社会生活中出现另一个巨大变化就是在线餐饮业务和快递业务的巨大变化。现在很多人都通过美团外卖、饿了么等进行网上点餐,然后就由快递人员将用户所点的食物在具有智能搜索功能的手机帮助下,比较短的时间内送到消费者中。同样,由于在线业务的发展,网络商店大量出现,这种网店由于实行了信用担保(或者说是第三方担保)和现代化的保险业务(邮寄过程的保险担保),再加上网店之间竞争带来的價格优势,消费者搜寻成本低的优势,使得网络经济活动非常活跃。与之配套的物流业务也得到很大的发展,现在各个社区中堆积的快件、忙碌的快递人员都说明了它的影响。在这几个业务活动中吸纳了大量的劳动者进行就业,为整个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在线餐饮业务和快递业务快速发展的技术支撑是能够进行地理定位、网络快捷交流的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改变了人类家庭生活方式。这一切都有赖于那些促成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性技术的发展,例如,网络技术、智能搜索定位技术等。
四、正确应对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将从两个方面去分析:一是知识性形态,二是技术性形态。人工智能作为一种观念主要涉及人工智能的运用对于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挑战所引发的问题。它主要包括社会分工问题、就业问题、法律方面的问题和伦理问题,例如,无人驾驶技术出现后发生事故的责任认定问题。对于这些人工智能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我们应该做好积极应对。
在知识形态方面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两点:第进行观念更新,适应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变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社会的推广和应用,要求全民都要了解和学习有关的知识,掌握已经进入普通大众生活中智能化设备的使用。在这方面最典型的例证就是智能手机的使用,例如,有的中老年人还不会使用也不屑于使用智能手机,依然钟情于传统的、基于模拟技术的手机。只有学习和了解了有关人工智能技术的科普方面的知识,才能对于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有比较深的理解,对于未来即将发生的变化做好心理的预期。在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各大银行出现的前台办理业务柜员的减少和智能化存取款机器的增多。许多中老年人还只是习惯于运用传统的、人工的方式办理存取款业务,因为在他们手中持有的还是纸质的存折或者存单,他们不会使用也不愿意使用电子化的银行卡,更不敢使用手机银行业务。在这方面,年轻人表现出适应能力强的优势。
第二,加强知识学习,进行知识创新。要在全社会积极进行有关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科学知识普及活动,使人们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属性及其影响有更多的了解,减少人们对于人工智能技术运用的抵触情绪和对抗心理。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社会的推广和应用,从而使人们能以良好的心态、积极的行为迎接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在社会生活中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在各级学校教育中要增加有关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原理和技术属性的知识,让青少年了解和知道人工智能方面的东西,以便进人社会后能更好更快地适应正在迅速智能化的社会生活,积极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中引起的各种变化。
在技术性形态方面,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加强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理论研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深化。现在人工智能技术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初现,应用的远大前景毋庸置疑。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领域,还有许多技术需要突破,国家和企业都需要在这方面继续加大投资力度,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深化及其应用领域的拓展。第二,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促进社会管理方式的改进。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管理工作中运用有自己巨大的优势,可以在对于对民众意愿的获得方面、对民众行为的活跃区域了解方面、对民众意见的表达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例如,法律咨询,人工智能就能发挥很大优势,如建立可持续的免费法律咨询系统。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智慧法院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就可以社会管理方式的改进,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人们目前惊奇于以电脑(计算机)技术发展为核心对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不断地提出新的词汇、用语来力图反映对于自己有用的、诱发出并满足自己某些方面的新欲望、新要求。
对于人工智能在社会生活中引起的问题(已经出现的和未来会出现的),我们都需要从理论方面进行分析和预测,努力使它的发展和运用符合人类生存的长远目标。基于对于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生活所带来的方便性和生产活动带来的高效性,可以预见的是:它将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的深刻变化,而且波及的范围会越来越广,涉及的领域会越来越多。对此,需要全社会在思想观念、知识学习、技术创新和技术掌握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人工智能正在推动人类社会发生前所未有的大变革,虽然以人类所具有的适应能力必然能适应这种变革,但对于它所引发的社会阵痛我们希望的是“时间越短越好,强度越小越好”。
[参考文献]
[1]你所不知道三次人工智能浪潮[EB/OL].百家号,2017-03 - 24. https://bajjiahao. baidu. com/s? id = 1562763278702450&wfr = spider&for = pc.
[2]Jirgen Schmidhuber. Deep learmning in neural networks: An over- view[J]. Neural Networks, 2015(61 ).
[3]Towards a science of integrated AI and Robotics[J].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2017(247) .
[4]習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伟大胜利一在中 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 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28 (1).
[5]Spyros Makridakis. The forthcom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AI) revolution: Its impact on society and firms[J]. Futures, 2017 (90).
[6]Graham Greenleaf ,Andrew Mowbray, Philip Chung. Building sustainable free legal advisory systems : Experiences from the history of AI & law[J]. Computer Law & Security Review, 2018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