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
南门口是长沙人的南门口。在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它浓缩了这个城市的兴衰沉浮。
明清时期,长沙城“老九门”形成,“南门口”因为在南门黄道门之外得名,那时城外还有护城河,河上有金鸡桥。
1864年,一个叫魏鹤林的商人在南门口外码头创办了“魏茂隆”酱园,这家当时并不出名的小作坊几易其主,到1887年由张子林经营,改为“德茂隆”。
进入民国时期,张家族人张炳生资助了“德茂隆”,使这家作坊迅速擴大,先后开设48个支店。1921年张子林病死,德茂隆被旗下一个支店经理谢菊生接手,主营酱园,兼营酒、香干、麻油、豆豉等6个作坊。
南门口伴随着这些草根的创业,开启了它自己的时代。除了“魏茂隆”酱园,晚清民国时期,“黄春和米粉店”“周记结麻花”“德园包子铺”等诸多老字号也在这里生根发芽。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经辉煌一时的各类私营店铺消逝,代之而起的,是各类国营或集体商店,偶尔也有一些老字号“幸存”。南门口百货商店是长沙四大国营百货商店之一,商品齐全;“国风”南货食品店经营南方特有的土产食品;“南北特产食品店”则以经营省内外特产为主,你能在这里买到一般市场上见不到的南京板鸭和盐水鸭、安庆糟鱼、金华火腿、上海松子糖和酱油瓜子等。
学院街的“文化电影院”和新兴路的“劳动剧院”是那时南门口最主要的文化消费场所。在那个文化并不发达的年代,人们所能看到的电影,只能是清一色的革命战争主旋律题材,后来甚至变成了反复轮放的“样板戏”。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一个叫龚二毛的女人创办了长沙最早一家成规模的夜宵店,以其风味独具的口味虾、口味蟹吸引八方食客。后来,人们反而把她的本名遗忘,而只记住了她的店名——四娭毑。
四娭毑之后,五娭毑臭豆腐、邹记老凉面、雨厂坪烧烤牛肉串等夜宵店一个个崛起,南门口的夜宵“江湖”由此确立。
南门口是真的有它的“江湖”时代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长沙有一批叱咤风云的黑道头目,那时候,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偷扒抢劫,还有一些人在街头摆摊搞诈骗。
“三年出一个秀才,十年不一定出一个江湖”,有外地客评议道,“南门口就是一个‘江湖’,在这里能找到湖南最市俗、最市井、最市侩的感觉。”
一百多年了,南门口早已改变了模样,却似乎什么都没变。只要还有人在,它就是长沙的江湖。毕竟,人就是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