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景 田园风味

2019-09-10 07:22房雪丽
作文周刊·中考读写版 2019年28期
关键词:麦粒稻子麦子

房雪丽

导语

乡村风光美如画:天,蓝蓝的;水,清清的。农家小院掩映绿树之中,那么宁静;农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恬静而充实。乡村又是诗意盎然的:清醇的泉水和袅袅炊烟伴着蛙声入眠,飞舞的燕雀和萋萋芳草伴着朝阳苏醒,那种恬淡和舒适多么令人向往呀!从乡村走出的人总忘不了耕作中摩挲过肌肤的、亲切的庄稼,总忘不了月夜树阴下清凉的光辉,忘不了金黄色稻米的香甜……

麦粒的重量

人类对麦子周而复始的惦念与依赖,使它注定了是与人类生命的延续紧密相连的。我固执地认为:尘世间活着的每一个人都是一颗移动着的麦粒。虽然生长的地域不同,但都是在以如麦子一样的忍耐和自强体验着自己世界里的痛苦和欢愉。

我不禁又想起童年时代与母亲一起割麦的场景:母亲在麦田里谦卑的身姿,苍白的面容;面对被雨水糟蹋后的麦子时痛哭涕零的神情;以及我在麦田的迷宫中憧憬的想象……随着年岁和阅历的不断增长和丰富,我到底明白了我们当时为什么对麦子抱有种既爱又恨的感情。其实,那是所有农村人对自己命运的无奈挑战与抗争。他们相信,麦子能使自己的家变得更殷实,使未来的生活充满更多阳光。在他们心里,始终悬浮着一个信念:有朝一日,他们能通过自己辛劳的耕耘和守望,从麦田的迷宫中走出去,把饱满的麦粒播种在更为肥沃的城市的土壤上。为此,他们费了很多力,一代人故去,下一代人接着努力。只要子孙香火绵延,就必定有走出麦田的那一天。因此,无论你在哪一个秋收之后的季节走进乡村,你都会看见收掉麦子后荒凉的麦田里,埋着一个又一个守望的坟堆。这是他们抗争轨迹的明证。

那么,通过奋力挣扎挤进城市后的“麦粒”又是怎样的呢?

钢筋水泥的坚不可摧,车水马龙的繁复精密,灯红酒绿的奢靡浮华,世态人情的微妙残忍……组构成一个巨大的齿轮,将一粒粒来自乡村的麦子碾成齑粉。麦粒最终变成了摆在食品摊上供城里人充饥的“面包”。

麦子,这哺育人类的食粮,就这样成为了一种精神的图腾,占据着社会思想史的中心,成为艺术永恒的主题。当无数的骚人墨客将麦子放入他们的作品中,成为他们文章的意象或命题的时候,我们活着的人是否都应该对麦子保持足够的理解和敬畏?是否会心生颤栗,抑或泪流满面?

(作者吴佳俊,选自《广西文学》,有删减)

赏析

麦子,是每一个曾在乡村生活过的人所熟知的,是它,撑起了乡村汉子挺直的脊梁;是它,孕育了乡村女子袅娜的柔情。本文作者将麦子和乡村人的精神融合在一起。以麦子的形象和轨迹展现乡村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前进的步伐。文章既有对“麦子”的钦佩、敬畏,也有对其不幸的悲叹。

有月光

有月光的晚上,我可以忘却生活的烦恼,去到村头的树林里或小河边,去到庄稼地头或某个无人的地方,在如雨的虫鸣和蛙噪里,在青草气息披拂的风中,安静地躺在松松软软的青草上,闭上眼睛,聆听月光脉脉的流淌。还在心里感慨:多少青春韶华都在这流淌的月光里老去了,多少壮志雄心都在这流淌的月光里搁浅了,淡然了,成了飘忽的传说,成了踪迹不见的尘埃……

案上的台灯突然熄灭了,我存身的书房陷入了短暂的黑暗,与月光有关的回忆被暂时中断。我下意识地去拉窗帘,刚打开一条缝隙,交织的寒凉就落满了我的面颊。我没有避开,而是把目光继续投向了远天,去寻找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偶尔飘过的那一轮灰白。我知道,自从携家拖口在这座城市定居下来,我已经和真正的月亮,和有月光的晚上越来越生分了。

我成了被月光遗忘的人。禾苗上飘摇的月光,草尖上闪烁的月光,露珠里闪烁的月光,池塘里静影沉璧的月光,牛羊眼睛里默默反刍的月光,小河淌水亮汪汪的月光,树叶剪影哗啦啦的月光,白菜顶着雪的月光,照着我沿着母亲的唤声回家的月光,我走她也走的月光,床前照影的月光,地上凝霜的月光,还有月光里睡熟的村庄和醒着的田野,月光牵动着蛙鼓虫鸣和枝枝叶叶,被月光引诱出门的人影,似乎都成了古老的回忆。难道命定我要被月光彻底忘记?

如今奔忙在这个城市里,月光已经成了巨大的奢侈。这里有灯红酒绿,有忙不完的工作和死气沉沉的子夜,有救护车尖叫着疾驰而过,有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电视节目,有印刷体的天下大事,却唯独没有月光引诱我出门或带我回家,没有星星点点的月光碎片黏上我疲倦的眉头。

(作者谷禾,选自《诗生活博客》,有删减)

赏析

“月光”在中国文学中极具诗意。作者抓取了这一典型意象,以月光贯穿全篇,从自由的联想写到乡村夜晚的月光,再到城市无月光的夜晚,在鲜明的对比中,让读者体会到乡村生活的恬美与诗意、都市的喧嚣与繁乱,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追求诗意的美好愿望,以及对都市远离自然的无奈和叹惋。

稻 子

布谷催播,劳燕护耕,黄阡紫陌之上,农人把古老的土地犁开一条条垅沟,整理成平整如方砖的秧圃,撒下稻谷的种子。春雨陆陆续续来过几次之后,秧圃上可以见到苗儿破土而出。

季节一抬脚迈进初夏的门槛,田埂上便站满了插秧的人们,男女老少挽起裤腿,撸起衣袖。天空跌进了水田里,打湿了几朵淘气的白云。父亲挑着码得像宝塔似的秧把走到田边,弓腰放下扁担,用衣袖抹了抹额上的汗珠,提起秧把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秧把们“啪啪”地站到水田里。母亲顺手抓起秧把,把腰上的稻草扎儿拆开,一分为二,左手握住半把秧苗,然后用拇指、食指、中指敏捷地捻动,秧苗儿就一株株地分开,右手快速地夹住,再往水田里插去。母亲的左右手配合得极为默契,她插秧时手指撩起的水花从不间断。在母亲移动过的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竖了起来,整齐匀称,像一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一位高明的织工,织着绿锦。母亲用她的汗水染绿白晃晃的水田。

村庄不动水稻在动,生动的水稻用叶片、用色彩托起了家园。站在村头河堤上极目远眺,满天的绿像一场大火在田园里燃烧。故乡秧苗的绿是一种燃烧的色彩。风一阵接一阵来,像一些清清凉凉的水从水稻的心上润过去,润过去……水稻把想说的话语轻轻地藏在心底,水稻把梦中的细节静静地藏在胸中。風吹翻了水稻的结构,吹动了水稻的情节。我一路踏着水稻的青春,在水稻的目光里缓缓行走。

有了稻田,秋天才摇摆出各种姿态。稻子一天天走向成熟,空气里弥散着稻香。风拂动着农民,弯镰银光闪闪,割稻的人们身躯起伏着。父亲弯腰探身,先用有力的手臂把一铺稻子揽在怀里,再把脸伸进稻棵中深吸一口气,然后把镰刀插进了稻丛中。“刷刷刷”的镰刀声擦过我的耳际……

稻子以自己的倒下为人类的站立奠基。稻子骨肉分离,被分割成稻茬、稻草和稻谷。稻谷脱胎换骨变成一种被称作米的物质,空气一般滋养着人类和人类源远流长的历史。一粒米置于手掌上,无论凸立于一哪一条纹路,都可以温暖我。一粒米是稻子献给人类的庇荫,一粒米是一种温暖的光泽,一粒米营养着人类的肉身和灵魂。

稻子,滋养着人类生命的新生,这就是稻子的使命。这一种死亡与新生的转换,数千年来不可或缺。缘此,稻子才叫稻子,一叫千百年。

(作者张佐香,选自《散文百家》2005年第12期,有删减)

赏析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咏物散文,作者通过对稻子形象的描写,赞美了稻子对人类的突出贡献。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委婉含蓄,这得力于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作者正是通过这些,表明稻米是稻子献给人类的庇荫,滋养着人类的肉体和灵魂,孕育着生命的新生,能给人温暖和力量,使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稻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猜你喜欢
麦粒稻子麦子
古代冰上运动会
谁偷了麦粒
第一次割稻子
趴在麦子上的鳄鱼一家
蚂蚁和麦粒
一株麦子的抒情诗
从麦粒到面包
麦子熟了
已经足够
麦粒儿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