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运河经济中淮扬官场的廉贪现象

2019-09-10 07:22魏怡勤
档案与建设 2019年3期
关键词:乾隆帝贪腐乾隆

[摘要]淮扬一带凭借大运河盐漕运输以及水利等功能,几度发展繁荣。特别是清代盐务兴盛,康熙、乾隆二帝各六次南巡,大小官员高度集聚,给城市经济带来繁盛。同时,廉政与贪腐一直是朝廷乃至坊间关注的焦点。论文以清代宫廷档案以及典籍史料为依据,列举数个典型案例,旨在揭示贪腐案产生的原因,以史为鉴。

[关键词]运河经济淮扬官场廉腐

有清一代的260余年里,贪腐犯罪与整个清王朝相始终。大案惊天,小案如毛,整个官场呈现出势不可挡的腐败之势。据有关史料记载,清代朝廷惩处的中央、地方一、二品满汉军政大员的经济犯罪案件共109件,处理一、二品大员132人。贪与反贪、腐与反腐贯穿了整个清朝。[1]近观淮扬一带,大运河运输功能与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数百年里成为了城市兴盛的必备条件。凭借运河盐、漕运输,特别是食盐的生产、销售、贮存、转运,淮、扬、泰等城市迅速发展兴盛,成为当时中国乃至世界有名的富庶之地。历史上,淮安、扬州曾与杭州、苏州一道并称为运河边上的四大都市。

经济繁荣,必然得到朝廷的重视。历史上,淮安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江南河道总督府,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另就扬州而言,由于两淮盐漕察院署等诸多盐务管理机构的設立,清廷位高二品的盐政御史与地方的盐官、知府、县令等形成庞杂的官场体系。他们之间既互相勾结、互相利用,又互相猜忌、互相争斗,贪腐现象时有发生。随着朝廷走向没落,淮扬的官场上沉渣泛起,曾出现多个贪腐大案以及被朝廷诛杀惩罚之人。仅乾隆三十三年,扬州就有高恒、卢见曾、吉庆、普福等盐官先后被革职查处。而乾隆五十七年,有被乾隆帝多次称为“大奇”的柴桢贪腐案中案,多个涉案官员受到惩处。

不可否认的是,历朝历代淮扬的官场也不乏务实勤廉、受百姓爱戴的廉官,如高斌、张应诏、曾燠等。

高斌、高恒:父与子的不同人生轨迹

高斌,慧贤皇贵妃之父,清朝中期大臣。自雍正元年(1723)起,高斌历任内务府主事、苏州织造、广东布政使、浙江布政使、江苏布政使、河南布政使、江宁织造、江南河道总督、直隶总督、文渊阁大学士等。高斌一生为官多职,堪称朝廷重臣。值得今人称道的还数他致力于治河一事,多份奏折记载下他治理河务的业绩。乾隆三年(1738)正月,依高斌所奏,在淮、扬运河清河口至瓜州段相应建闸修坝的工程完毕,高斌得到朝廷的嘉奖。[2]

乾隆十四年,66岁的高斌仍然坚守在河官任上。七月二十二日,他与协办河道事务张师载的奏疏《奏为淮扬一带低田被淹不至成灾情形事》[3]一折,通过深入调查获得的里下河各地雨水、田禾长势、民间存粮乃至民风民情等一手数据资料,将涝灾向乾隆帝详作报告。奏折中列出的州县计20个,几乎囊括淮扬徐海各属地。在奏折的末端,他得出了结论“今年江北淮扬徐海一带难有偏灾……”从该奏折内容,可感知其务实勤奋敬业精神。

高斌办事认真踏实,作风严谨细致。乾隆十六年,乾隆帝曾赐御碑一座。乾隆二十三年(1758),高斌于河工病逝。乾隆帝念他治河有功,追谥“文定”。后人在清江浦运河北岸建“四公祠”,同时祭祀靳辅、齐苏勒、高斌、嵇曾筠四位河道总督。高斌还同时列入京师(今北京市)贤良祠,《清史稿》有高斌传。在今淮阴江南河道总督署御碑园中,陈列有康熙、乾隆、道光三代帝君嘉奖河道总督的御笔碑刻计14通,其中以乾隆的御笔最多,在乾隆的御笔碑刻中,又以赐高斌为多,“绩奏安澜”碑于其中最为醒目。

高恒(?—1768),字立斋,满洲镶黄旗人,大学士高斌之子,清乾隆时期大臣,慧贤皇贵妃之弟。作为乾隆帝小舅子,乾隆二十二年(1757)任两淮盐政。乾隆三十三年六月,两淮盐政尤拔世向朝廷上奏折,揭发两淮预提盐引的弊政。乾隆帝读过尤拔世的奏折,感觉到此事非同小可,令军机大臣查检档案,随之一起贪腐大案浮出水面。

柴桢贪腐案:被乾隆帝称奇的大案

乾隆年间,在两淮盐官任上,曾有多名官员因贪腐被查办,甚至一年内先后查处多起。发生在乾隆五十七年,并被乾隆帝多次称为“大奇”的柴桢案便是其一。

乾隆五十七年十二月初五日,两淮盐政全德参奏盐运使柴桢“将商人王履泰等应纳钱粮在外截留,作为己收,私自移用共二十二万两。”[4]案发后,乾隆帝立即派要员进行查处和审理。乾隆五十八年二月初,案发仅两个月,乾隆帝便下令将盐运使柴桢及其家人柏顺于浙江处决。不久,涉案的浙江巡抚、兼管盐政福嵩也被正法。另有涉案的浙江司道多人,先后被革职查处。

先前乾隆五十七年五月十六日,身为两淮盐政的全德按常规上折乾隆帝,为新任两淮盐运使的柴桢到任谢恩。从《奏为据情代奏柴桢补授两淮盐运使谢恩事》[5]可知,在此前,乾隆帝曾下谕旨:柴桢由贵州举人揀补知县,累擢湖南常德府知府、福建兴化府知府、浙江盐道。当年四月十二日,柴桢补授两淮盐运使。

是年的十二月初,还是这位代柴桢上折谢恩的全德,却以一纸《奏为两淮运使柴桢亏挪库项请革职等事》参革奏折飞向京城,一件贪腐奇案便浮出了水面。奏折中,全德还请求乾隆帝将柴桢革职拿问,提议将涉案人犯分别交由督、抚处理。

柴桢到任两淮盐运使刚半年,就侵挪库银二十二万两之多,这起惊天大案还牵出背后的人和事,成为案中之案。经审讯,柴桢、其家人柏顺及库官黄德成等涉案人,其案情与供词基本吻合。仅一个月中,现存相关柴桢案的朱批奏折计有13件之多,如此密集,十分罕见。

十二月初十日,两江总督书麟、江苏巡抚奇丰额具奏《奏报到扬州查审参革两淮运使柴桢供情事》[6],乾隆朱批“实在大奇”四字。与上折同日,两淮盐政全德上折《奏报查明两淮运使柴桢侵挪库项实数并各商罚缴银两情形事》[7],在折中乾隆帝朱批:“此即汝所办不妥之处,一向不知。”十二月二十一日,贵州巡抚冯光熊《奏报遵旨查抄两淮运使柴桢原籍财产事》,奏折末端,乾隆帝朱批“大奇之事,实不想到有此也,稍查不到,汝试思之。”

乾隆末年发生在扬州的柴桢侵挪库项案,已过去二百多年,纵观此案,遍布整个朝代的官大欺小、依势盘剥、压榨下属等怪象,无疑是贪腐案件频发的重要诱因。[8]

盐官张应诏:辞官告老还乡“无余财”

张应诏(1654—1730),字采臣,号园图。贵州黎平府开泰先隆里所(今锁屏县隆里)人。清康熙辛酉(1681)举人,初任直隶肃宁县令。康熙末年,经推荐历任两淮都转盐运使、巡盐御史,后因清廉而遭同僚排挤弹劾。雍正初期通过调查为其昭雪,并擢升为鸿胪寺少卿。

盐税是清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对两淮盐官的选拔任命。康熙朝末年,有一位以操守闻名而获举荐的两淮盐官——张应诏。

康熙五十三年(1714),两淮运使空缺,经尚书赵申乔举荐,张应诏由潮州知府擢升为两淮盐运使。张应诏上任不久,康熙帝便利用亲信通过密折了解他。康熙五十六年(1717)二月二十四日,两淮盐政李煦在一份奏折中回复康熙帝:“……奴才查得张应诏每岁用商人经费银数千两盘缠过日,就其目前而论,操守算好,但才具平常,自康熙五十四年四月到任以来,不曾做得一件正经事,为人心性执滞,未见明通。”[9]康熙五十八年(1719),李煦的盐臣任期届满。他循例于四月二十六日向皇帝提交了《奏报两淮盐务情形并盐臣张应诏操守如旧事》[10]的奏折,提出“窃两淮煎盐灶户,其每日所煎之数必立法查明,然后不敢卖于私贩而尽卖商人,若不查明煎数,则灶户奸良不一,难得无售私之弊”,有意点出了张的工作失误“张应诏煎数未查,人事不免缺略”。对于“操守”问题,他不忘在奏折最后说上一句“再访张应诏之操守依然如旧,合并奏明,伏乞圣鉴。”这一回,康熙帝并未纠结于张应诏的失职,反而表达了对张操守如一的满意。是年冬,张应诏继李煦任巡盐御史。[11]

此后,李煦等贪官并没有停止对张应诏的造谣与诽谤。康熙六十年(1721)八月初八日,李煦在奏折中说:“奴才近见两淮官盐壅滞,私贩直达江、广口岸,以致商皆亏本,公私交困。皆由司鹾者恩威不立,疏通无术,是以怨声沸腾。盖张应诏本系迂腐书生,未曾历练,临事束手。闻众商总有公务进见,或议论参差,应诏不能决断,辄云太爷们,你饶了我罢。两淮传为笑谈。其举动如此。至其操守,亦闻不能如前。……”[12]第二年,张应诏终因不与两江总督常鼐等同流合污而受到诬陷。好在继任的巡盐御史魏廷珍据实查案,为其昭雪。

雍正三年(1725),官至鴻胪寺少卿的张应诏告老还乡。辞官回乡那天,张应诏备好了十余担行囊,于是又有小人谣传:张应诏装了十几担金银珠宝,满载回乡去了。雍正帝非常清楚张应诏的清廉,于是询问张应诏:“爱卿带了不少东西回老家吧?”张应诏坦然应答:“确有物资十余担。”雍正为在朝廷上树立为官廉洁的榜样,传旨让张把带回家的行李在朝堂之上当众打开检验。结果行囊中所携之物,无非“十余担书籍,几担犁耙农具,少许衣物”。雍正帝问,为什么带这些东西回乡?张应诏回答:“故里贫瘠,农具不足,故携而助之。”此语一出,朝堂之上,众臣无不叹服。[13]

张应诏在康熙年间因清廉得到重用,康熙末年受到弹劾而不见容于官场;雍正初年得到昭雪,并受到擢升,以清廉之名得到善终。有学者认为,由张应诏的遭遇,可一窥过渡期两位皇帝的反贪倡廉措施:康熙末年的反贪倡廉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的境况,而雍正年间的反贪倡廉则是“知行合一”,吏治渐趋清明。[14]

宦海五十载:清朝任时最长的盐官曾燠

曾燠(1759—1831),字庶蕃,号宾谷。江西南城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仕宦50年,历任户部主事、两淮盐运使、湖南按察使、广东布政使、贵州巡抚等职。[15]同时,他还是清代中叶著名诗人、骈文名家、书画家和典籍选刻家,被誉为清代骈文八大家之一。

曾燠自幼聪颖过人,为官很有行政才能。他与淮扬一带的交集,是因为两度出任两淮盐运使,纵跨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第一次是在乾隆五十七年至嘉庆十二年(1807),一干就是十余年。第二次是道光二年(1822)闰三月,因朝廷感到“两淮疲惫日甚”,特命为母守孝刚满服的曾懊以巡抚衔巡视两淮盐政,准用二品顶带。道光六年(1826)召回北京,道光十一年病卒于北京寓所,享年72岁。

曾燠在宦海浮沉达半个世纪,主要业绩之一是治理两淮盐政。两淮盐政受到清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曾懊先后两次赴两淮任职。《遵旨复奏朱谕密访曾燠事》[16]是两江总督孙玉庭上奏给道光帝的密折,全文近千字,大部分内容是上疏者围绕当时食盐销售环节告状,反对曾燠观点(“封轮”)和做法。在奏折的末尾,孙玉庭道:“……至曾燠是否另有劣款,现实未有确据,容臣再行密访,如有所闻,查实即行密奏,断不敢辜负圣恩,自取罪戾。再,曾燠才具已在圣明洞鉴之中,即其固执臆见一节已非集思广益之道,难云胜任,但于盐务尚属素习,亦知节省浮费,现亦无劣款可指,即猝换一人,亦未必远胜于伊,可否暂留以俟慎简得人再行更动之处。出自皇上天恩缘奉密询,臣不敢稍有隐饰……”

尽管孙玉庭与曾燠意见不合,甚至两人关系对立,但孙也没指出曾有什么实质性的问题,倒是提出不必换人,继续观察的建议。足以证明,曾燠在为官清正廉洁方面是无懈可击的。值得一提的是,道光帝在览奏后的朱批,竟有286字,这在清宫御档中也是罕见的,足见盐务在帝君心目中的位置。道光近300字的朱批,除了指出食盐销售乱象,还特别强调了灶丁面临的困境,要求官府关注民生和重视解决社会矛盾。在朱批最后,道光帝提出:“为此,密谕卿知,可将朕朱谕另录一纸,着韩文琦、曾燠阅看,卿等和衷妥议,相机措置,务要贫丁安所不至事出意外,则善矣。勉之慎之。”

事实上,曾燠到任两淮盐政后,立即对盐政中的一些弊端着手整治,但是,由于盐政积弊太深,盐官、盐商舞弊,积重难返,治理工作遇到多方面的阻力,仅靠曾燠之力已难止颓势,收效甚微也在预料之中。

曾燠在扬为官之余,倡导风雅,曾辟“题襟馆”于邗上,“周植花木为倡和之所”,延纳四方名流唱和,与宾从赋诗为乐。他还曾捐款在京师修建南城会馆,并经常前往讲学。他工诗文,其诗清转华妙,文擅六朝、初唐之胜,在清代中叶文坛上,以才力富艳负盛名。曾燠为文磊落风雅,体正旨深,又是开清代按地域论诗人新例的诗论家之一。曾燠在任盐官期间,身体力行,鼎力扶持书院教育。据《扬州画舫录》记载:“癸丑,南城曾燠转运两淮,亲课诸生。又拔取尤者十余人,置于正课之上,名曰上舍,岁加给膏火银十八两。”[17]

曾燠还是一位画家,扬州平山堂后欧阳修祠堂内,正面后墙壁上的石刻像,最初是曾燠按清宫内府藏本临摹而来,请刻工按照他的画本镌刻而成。[18]

曾燠在两淮盐运使任上干了16年,加之以巡抚衔(正二品)巡视两淮盐政,直到道光六年(1826)四月他被召回京城。由此算来,曾燠任两淮盐官计20年,堪称有清一代在任时间最长,且能全身而退的清廉盐官。[19]

參考文献

[1]魏怡勤:《〈清宫扬州御档〉解读综述》,扬州市档案局、扬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清宫扬州御档〉解读文集》,广陵书社,2015年,第401页。

[2]魏怡勤:《清代高斌家族为官兴衰》,《档案与建设》2018年第2期,第61页。

[3]扬州市档案馆、扬州大学编:《清宫扬州御档续编》第二册,广陵书社,2018年,第379页。

[4]《奏为两淮运使柴桢亏挪库项请革职等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扬州市档案馆编:《清宫扬州御档》第十册,广陵书社,2010年,第6829页。

[5][6][7]《清宫扬州御档》第十册,第6764、6834、6736页。

[8]魏怡勤:《盐运使柴桢贪腐案考论》,《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第62页。

[9]《奏为查得张应诏才具操守情形事》,《清宫扬州御档》第一册,第250页。

[10]《清宫扬州御档》第一册,第288页。

[11][13]李全权:《清廉盐官张应诏》,《档案与建设》2014第2期,第37、39页。

[12]《奏为遵旨细细打听张应诏声名事》,《清宫扬州御档》第一册,第290页。

[14]柴慧芳:《从张应诏在扬仕途看康雍之交的反腐倡廉》,《〈清宫扬州御档〉解读文集》,第80页。

[15]卢桂平主编:《扬州历代名人传》,广陵书社,2015年,第344页。

[16]《清宫扬州御档续编》第四册,卷首彩页。

[17](清)李斗著,周光培点校:《扬州画舫录》,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年,第60页。

[18][19]朱志泊:《清朝任期最长的盐官曾燠》,《〈清宫扬州御档〉解读文集》,第264、265页。

猜你喜欢
乾隆帝贪腐乾隆
别为贪腐找“理由”
皇帝偷枣
这样的乾隆你想不到
清代西苑三海楹联研究
乾隆帝在热河文庙的祭祀
纪晓岚戏乾隆
乾隆:当最牛点评师都是被逼的
浅析清乾隆帝汉装系列行乐图的表现语言
贪腐搭档落马记
老翁妙对戏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