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盛生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3-0105-01
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汉语言经历着时间的推移,不光在国内流光溢彩,在国外更是光芒四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就是要培养学生思想感情和人格,教育人正确的看待自己,协调自己与他人、家庭、集体、国家乃至于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并不断追求个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语文教育通过语文历练过程,全面、综合地提高受教育者的语文素质,使受教育者具有连接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素养、语言行为素质、文学审美素质和语文习惯素质。那么,要教会学生熟练运用母语进行交际,最为基础的则是说话,这是与他人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学生将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也是一个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低年级学生词汇量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这些影响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语言文字鲜活起来,让学生在感悟中习得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朗读训练。激活语言文字
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的对话的过程,也是言语意识苏醒、成长、激扬的过程,教师有注重通过推动对话的形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对话的基本途径是朗读,通过朗读让语言文字鲜活起来,让文本意象丰富起来,让语言感悟深刻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变得充盈,语言技能得以发展。如诗歌《瀑布》的最后一节:“好伟大啊,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教学时教师可先用轻缓、赞美的语气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风中瀑布缥缈、纤细的美姿,接着让学生自由的吟诵,教师作适当点拨并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比较的形式,体会文中顿号与逗号处,不同的朗读方法,学会处理朗读的声调、节奏等技巧,最后在学生熟悉成诵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烟、雾、尘这三个比喻一样吗?有什么区别?它们各是什么样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感受瀑布在风中像烟一样沸沸腾腾的“势”像雾一样迷迷漫漫的“态”像尘一样星星点点的“形”。如此反复层层深入,学生自然而言就能读出语言文字的内涵,诗歌语言文字也会在学生的朗读中变得鲜活起来,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创始情境,激活语言文字
2.1问题情境,发展思维
巧设问题情境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但是,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广度,使提问真正成为学生思维的源头活水。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如果直接让学生提问:“既然诸葛亮知道周瑜的阴谋。为什么不揭穿他?”在老师不做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学生不可能马上回答出来,如果老师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教学效果就不甚理想。此时,如果老师进行适当的启发,给学生提示思考的方向:“如果当时诸葛亮直接揭穿周瑜的阴谋,那结果会……”通过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蕴含的意思,不难发现周瑜表面上客客气气的,但内心却暗藏着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还是以大局为重,從容镇定。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明白:通过传神、生动的语言描写,能塑造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2.2语言情境,引导体会
课文中原始的语言材料是学生学习语文最重要、最原始的语言情境。学生在课文语言环境中朗读体会,感悟语言文字能力的强弱是其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表现。因此,我十分注重引导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感悟语言文字,体会文中具有可感性的内容。如在《古井》一课中的句子,“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在理解“温情”一词的含义时,我让学生自读体会第二自然段中乡亲们享用井水的情景。在这一课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古井毫无保留地奉献清凉甘甜的泉水,养育一方村民的情怀,深深体会到古井多么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的情怀感,领悟“温情”一词的具体含义。如果在教学该句时直接问学生“温情”是什么意思,对语言文字的训练就缺乏过程,流于形式,而“温情”一词也无法在学生的头脑中变得鲜活起来。
2.3媒体情景,促进认知
现代教育技术蓬勃发展,越来越显示其创造声像情境方面的独特优越性。教学中创设多媒体情境,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情境能缩短学生认识世界的距离,在文字和认识之间搭起一座桥。如在教学“葡萄沟”一课中插入一则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声像媒体,展示新疆吐鲁番丰富的产物,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新奇独特的制作葡萄干的工艺,学生就会对课文有个深刻的印象,语言文字的训练也会变得形象生动起来。
总之,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和文本进行对话,这就要求教师用各种办法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朗读、创设情境、情感等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感知、联想、情感去品味语言文字的意义、意味和意趣,让语言文字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变得鲜活起来,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