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艳美
摘要:童书对孩子们性格养成、素养提升、思维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与帮助,用不经意的方式点燃孩子们的读书热情,让读写绘带给孩子们无尽的乐趣,使孩子们在读写联动中不断体验与提升,成长道路上与童书为伴感受童年美好。
关键词:童书;读写绘;读写联动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3-0025-01
1.用不经意的方式
一天中午,从食堂吃完饭回办公室,门锁了,我没带钥匙,于是走进隔壁的教室。
雨晴正在看书,见我走进来,兴致勃勃地跟我说:“老师,书里的‘爸爸’很小,跟拇指一样大。妈妈骂一次爸爸,爸爸就变小一点,到最后竟成了拇指那么小了。”他一边说一边比划,神情是那样兴奋。
这是著名作家杨鹏系列童话《装在口袋里的爸爸》里讲述的故事,前几天我刚刚看过。我没有把这本书推荐给学生,只是偶尔拿到教室里读几页。学生竟如此在意老师看什么书,还自己买来读。
此前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校长非常喜欢读书。孩子们每天清晨上学,总能看到校长手捧书本在校园里走来走去。老师、孩子深受这位校长感染,不自觉地效仿起来。于是,课间校园里没有了学生的嬉戏打闹,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读书的身影;楼道里没有了学生的鼓噪喧哗,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谈论读书的声音……
我想效法这位校长,用这样不经意的方式,点燃孩子们的读书热情。
现在看来,见效了。
2.我们班的读写绘
那还是孩子们刚从幼儿园升人小学的时候,我给孩子们带来第一本绘本《逃家小兔》。
“老师,我在幼儿园中班就已经读过了,讲的就是一只小兔子怎么都逃不出妈妈的手掌心的故事。”
“老师,那只小兔子真笨啊,换了我早就跑掉了,妈妈甭想抓住我。”
“兔妈妈也太厉害了,真是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啊!”
孩子们七嘴八舌说起来。他们读过这个故事,知道故事的内容情节,但孩子们上了小学,阅读不能到此而止。
“我们来画一画这个故事好不好?”我提议。
孩子们喜欢画画,立马兴致高涨。我提示孩子们,画画表达不了的意思,可以加上适当的文字。
我们班第一部读写绘作品就这样诞生了。
孩子们的作品绚丽多彩,创意满满。我把他们的作品张贴在学校读书展示栏里,引来全校师生的围观。
“把我们漂亮的作品拿给家长看好不好?”
“也可以把这个动听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不久,我收到了家长的反馈。
“我们家孩子,讲故事讲得真不错,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孩子天天嚷嚷着要看绘本,一晚不看都不睡觉!”
“我家宝贝说要做一只听话的‘小兔子’,不要妈妈操心。”
不久,我也收到了孩子们的“反馈”。
“老师,逃家小兔不乖,让妈妈總是操心。”
“逃家小兔很调皮,你看妈妈多爱它呀!”
“逃家小兔的妈妈真伟大,妈妈的爱包容一切!”
作品交流课上,孩子们走进故事深处,领悟了故事内涵。
读写绘课程不仅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点燃了阅读激情,还通过讲故事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带给孩子们无尽的乐趣。
之后,我们又阅读了《猜猜我有多爱你》、《大卫,不可以!》、《妈妈的红沙发》、《魔法亲亲》、《永远永远爱你》等母爱主题的绘本故事,有选择性地做了读写绘。孩子们的日记里增添了这样的话语:
“我帮妈妈洗碗了!我很高兴能为妈妈做点事情。”
“妈妈的生日快到了,我要用零花钱给妈妈买一件礼物,还要给妈妈做一张贺卡。”
3.读写联动中不断成长
升人三年级,我把瑞典作家林格伦女士的《长袜子皮皮》推荐给了孩子们。他们一下就被“皮皮”这个小女孩吸引住了。“她的头发的颜色像胡萝卜一样,两条梳得硬邦邦的小辫子直挺挺地竖着。她的鼻子长得就像一个小土豆,上边布满了雀斑。鼻子下长着一张大嘴巴,牙齿整齐洁白。她的连衣裙也相当怪,那是她自己缝的。原来想做成蓝色的,可是蓝布不够,她不得不这儿缝一块红布,那儿缝一块红布。她的又细又长的腿上穿着一双长袜子,一只是棕色的,另一只是黑色的。她穿一双黑色的鞋,正好比她的脚大一倍……”这么一个可爱的皮皮怎会不让大家喜欢呢?
孩子们在阅读中幸福地看着皮皮这样淘气,这样自由,他们和皮皮一样沉浸在童年无忧的愿望中,感受着游戏的乐趣,享受着爱的温馨。
三年级初步练习写作,我鼓励孩子们仿写。《长袜子皮皮》中对人物的描写形象生动,给人印象深刻。我引导孩子们仿照“皮皮”的外貌描写练习写人。一开始,孩子们笔下的人物都成了“皮皮”的化身,雷同出现了。
作文批改课上,我问孩子们这样一个问题:两年之后还会记得“皮皮”这个人物吗?
“能”。
我又问:“为什么会记住她”?
“皮皮头发颜色特别,发型特别”。
“皮皮穿衣特别,长相特别”。
“说得很好,这叫抓住了人物的显著特征来写,想不给你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都不行。”
在我的引导下,再次习作,孩子们笔下的人物就开始个性化了。
就这样,我们边读边写,渐入佳境。
读是输入,写是输出,在读中启发思维,在写中抒发情怀,读写联动,让孩子们经历一个完整的体验、提升的过程。读写结合,在阅读的引领下,孩子们妙笔生花。我这个老师也窃喜不断,与孩子们一起不断创造着阅读与写作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