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波
提问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已为众多教育工作者所重视。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常用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进行教学。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说,“不学不成,不问不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也讲“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教学提问的历史极为悠长,它对教育的发展始终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课堂提问可以培养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可以培养与发展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它是加强师生之间信息交流,使教师能根据反馈适时调整工作,从而能有效控制教学的一种手段。课堂提问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提问呢?
提问要有针对性。课堂提问应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不同水平、知识结构基础。正确估计学生的能力,有针对性的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一般而言,提问的难度衡量标准,依据教育理论,难度值在0.3-0.8之间为宜。(0为极简,1为极难。)当然,适度拔高难度,“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式的提问最能起到好的效果。
提问要注意适度。不能过简,不能过繁。常见过简提问的表现形式有填空式提问,答案书上写的清清楚楚,学生只需现摘即可。选择式提问,教师提出的是“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学生回答,只需择其一端,不假思索即能回答。过简的提问,起不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作用。过繁是指教师对问题不加选择,巨细无遗,搞繁琐哲学,学生从提问所得到的,是混沌一片,把握不住学习重点,因而也就难以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
提问亦不能过泛,不能过散。提问过泛,往往出于思想方法的简单化。例如,有教师在教学《我的老师》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本文是怎样体现形散而神不散的?”这样过泛的提问,会使学生不知从何答起。為避免过泛,对于较大的问题,应化大为小,设计阶梯,逐步发问,比如上述问题,可以设计成这样:本文一共写了几件事?线索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用线索串联起来的?又如《故乡》的提问设计:本文重在写故乡人的变化,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人的变化?他们有怎样的变化?通过这样阶梯式的发问,就不难领会本文在立意、组材上的特点。
过散是指教师的提问事先缺乏准备,只是临时想到什么问题就提什么问题。这不利于对知识的系统理解与整体把握,教师提问,应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如果学生在答问中出现了意见分歧,教师还得对此作出明确的认识结论。
提问要有层次性。就是要求问题涉及要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入繁,体现一定的坡度这一规律。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开拓学生的智能,但也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大搞高难度的题目,使学生望“题”兴叹,视为畏途。设计好层次,循序而渐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知识的迁移中完成了新问题。教师提问的层次性,是启发学习思维的最好途径。例如看图学文《三味书屋》,在初读课文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内容,找出重点,设计如下问题:
①哪些段落是描写画的内容?其余段落各叙述什么内容?
②想一想,这三节内容哪些是课文的重点?
③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叙述三味书屋的陈设的?
④课文介绍了一件什么事写鲁迅勤奋好学的?
以上四个问题由浅入深,起到帮助学生理清层次,把握重点与中心的作用。
引导式提问是最具启发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提高思辨能力和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特级教师于漪在上《孔乙己》一课时的提问:“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鲁迅先生在他所写的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呢?他是怎样以成功之笔来塑造这个艺术形象的呢?当我们读悲剧时,眼泪一般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夺眶而出。可是,我们读《孔乙己》,眼泪却流不出来,这又是为什么呢?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孔乙己》小说所写的悲剧,究竟是哪一种悲剧呢?”这样提问便形成使学生“急盼”、“渴求”的心理状态,孜孜以求,加速思维。
结尾可用联想式提问。课文拓展环节,宜用联想式提问,合适的提问设计能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这样提问:
①当小孩揭穿骗局时,假如你自己在场,你会怎么做?
②想象一下,这个皇帝游行完毕回到皇宫会采取什么行动?
提问也要面向全体,防止急躁。课堂上问题一经提出,总得给予考虑时间,在全班学生都思考的基础上,再叫个别学生回答,并引导全班进行评议。那种先指名后提问或提问总是偏向少数程度好的学生的做法,是不利于全班共同提高,发展的。再者,提问时,教师的语速要放慢,尽量把问题说得简而明,学生答问时,不宜插问追问,以免学生紧张。如果是系列问题,切忌一个问题尚未作出结论,就又提出另一个新问题,以致搅乱学生的思维,结果哪个问题都解决不了。对差生的回答,亦应耐心听取,不能抱以皱眉、冷淡或不耐烦,以免影响他们的学习情绪。
课堂犹如舞台,只有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舞台才不会上演一出独角戏。课堂有效提问,正是那把开启精彩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