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辉
“哦喔,宁静的小村外,有一个‘笨小孩’,出生在六〇年代。十来岁到城市,不怕那太阳晒,努力在七〇年代……”就像当年刘德华歌里唱的那样,在二十世纪80年代,香港流行音乐飘过的年代,李贤林出生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农民家庭。
李贤林刚出生时,他们家跟其他十几户人家组成的村民小组,一起生活在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的这个小山村。山路十八弯,绕过好几条山路,才能进得了山冲里的小村落。
李贤林自小外向,给人的印象是比较活泼、好动的。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娃,他很早就知道父母的不易,体验了生活百态。
家里到村里的小学,走路要半小时,从一年级到三年级,他都是与小伙伴走山路去上学。读完三年级以后,不知怎的,李贤林一家搬到了县城。“我从小,父母都是种田营生,外加做些小买卖。从小山村一下子搬进县城,这个举措真可以见出我父亲当时的魄力。父亲不甘平凡,好强的性格也影响到了我,同时这也可能是我以后人生转变的基础。”他这么回忆道。
小升初考试以后,他没能考进县一中,到了县第二中学。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港台文化风靡内陆,青年学生中流行“古惑仔”“小混混”“小流氓”,流连于游戏厅、录像厅、桌球室之间,经常干些“小坏事”,搞些“小破坏”,制造“小捣乱”。不单如此,李贤林的隔壁邻居家有个年龄相仿的男生,父亲早亡,母亲改嫁,他一个人孤苦伶仃,成了当地的“问题少年”。李贤林常与这位邻居结伴往来。在这种氛围影响下,中学时代的李贤林多多少少带有一些“痞气”“匪气”。就这样,他俨然也成了一个吊儿郎当的“小混混”。
每个人成长中都有一段叛逆期,李贤林也不例外。初中时,仿佛老师和家长们也在无意间“助长”了青春期学生的叛逆。农村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低,英语老师发试卷只给前面“成绩好”的学生,遇到后面的几个学生索性不发给他们了;班主任是位政治老师,到了初三第二学期,他甚至跟班里的一些“成绩差”的学生表示可以不用来了,中考可以不用参加,毕业证照发……
当然,这中间也有一些温情的记忆。比如,初中有一位年轻的语文女教师,她会在班里让学生朗读课文、作文,回答问题等;下课后,与学生谈心;放学路上,遇到学生还会一路交谈,跟朋友一般……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包括这些老师的温情的回忆,点缀在他少年的生活中,使年少的他在人生悲悯之外,体验了生活百态,品尝了酸甜苦辣。
信赖,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十七岁那年的雨季,回忆起童年的点点滴滴,却发现成长已慢慢接近……”随着90年代的歌声飘过,随着“十七岁的雨季”的到来,李贤林初中毕业了。
此时,摆在他面前的选择不多:继续读书,升入中专或高中;留在家乡,帮父母在家里干活,或外出打工。李贤林几乎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后者。
那年的6月份,他跟着一个做包工头的表叔开始了自己的工地生涯。
李贤林后来回忆道,在工地起早贪黑的几个月的经历成为他日后刻苦发奋最好的警醒和自我鞭策。中学刚毕业的他,干不了工地里的“技术活”,做的是挑沙子、打下手的小工活,就是简单、机械的劳动,每天重复,朝八晚十。
那3个月每天高强度劳动,吃的营养无法保证,几乎每天都是米粉、冬瓜和咸鱼汤。要命的是才几天,他的脚趾、脚后都被酸碱性的水泥等材料侵蚀、咬穿,一走路脚底就钻心的疼。“赶工期”是常有的事,这时候,午餐都要中午一两点才能吃得上。
三个月后,李贤林觉得实在难以吃消。后来,他这段时间的工资,表叔给付了100元——这还是在包工头是他亲戚的情况下。
经过父母的沟通,在县城当教师的表舅的帮助下,在9月底书声琅琅的深秋季节,李贤林选择重新走进了学校。
高二的时候,班里换了班主任。不知为什么,这个班主任对李贤林似乎特别关注,把他提拔为班长。“没有为什么,我就觉得你可以做,你能够胜任!”“因为相信,所以能。”
李贤林至今也不清楚那时班主任为什么选择了自己,但他却的的确确感知到了来自老师的信任与关爱。“也许是他发现了我某方面的长处?也许是我是班里的‘混世魔王’,期待我镇住班里的一帮男同学?”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因为信任,因为责任,李贤林觉得再不能吊儿郎当、得过且过了,毕竟现在也已是“一班之长”。懂事有时只是一瞬间的事,在一夜之间成长。“我也是从那时候开始真正懂事,突然就懂得了应该要为父母,为老师,也是为自己好好想一想了。”他说道。
为了对得起老师的信任,对得起班长的职位,起码成绩要过得去。开始发愤图强的他发现,很多知识点不会。
李贤林的同桌是个“学霸”。面对他的提问,同桌半带讥讽半开玩笑地笑笑:“这个问题这里问就不合适了。”“建议你回初中回炉一下……”
受到“打击”的李贤林并不甘心。“下定决心就要坚持到底,怎能被这点挫折打倒呢?”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他开始恶补基础,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一边学习新知识,一边补上之前落下的基础。白天在课堂认真听讲,积极做笔记、提问,当天的知识当天消化;晚上自习着重攻克薄弱又拉分的英语、数学这两个关键科目。其中,英语重在单词,李贤林认准一条,就是靠背、靠记,一有时间就巩固记忆;数学的关键在公式、原理的融会贯融,在此前提下,要想在短期内见到成效,只有通过大量题目的练习来突击。
李贤林发现,在学习上追上来并不难,只用了大概一年的时间,他的成绩已经能够在班里排到前几名了。到了三年级,基本就是月考,每月一测的考试是检验成效的最好形式,他在班里已经起带头作用了。他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同学的认可,还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
李贤林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这么大的突破,除了自身的禀赋聪颖,脑瓜子好使,还与他的勤奋刻苦和学习的方式方法分不开。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选择了对的方式方法,学习成效自然事半功倍,加上水滴石穿的坚持,成功必然就在前方不遠处。
对于他的这种前后转变,在别人看来,简直是判若两人,班主任曹老师却感到非常欣慰,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同时,在他的影响、带动下,一批男生打架斗殴的现象消失了,流氓耍赖的“痞气”不见了,风气好转。从晚上七点到九点半,两个半小时的晚自习,全年级一个走廊里,就李贤林所在的班级最安静:没有在走廊的追逐,没有阳台上的胡侃;埋头做作业,小声请教交流,记诵单词、课文……全班学习氛围浓郁,俨然成了高三年级的“模范班”。
在后来的高考中,他们班里80%的同学进了大学,包括本科、专科院校——那时候正值世纪之交,千禧年的时候,在这个湖南南部的一个小县城里,这样的成绩已是相当不错了。而李贤林,也顺利走进了他理想中的大学校园——湖南师范大学。
爱是教育的出发点
“栀子花开,如此可爱,挥挥手告别欢乐和无奈。光阴好像流水飞快,日日夜夜将我们的青春灌溉。”走进象牙塔,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走过了青春的憧憬,最初的新鲜感和荷尔蒙带来的激情过后,青年们往往会觉得大学生活也不过如此。而在李贤林的印象中,平淡无奇的四年大学生活里,最出彩的一笔要算实习的那段经历。
湖南师大是一所以师范教育著称、具有悠久历史的著名综合性师范大学,学校前身为1938年创立的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国立师范学院。李贤林读的是工学院机械制造工艺教育(师范)专业。
大四第一学期,学校分配实习,李贤林去的是长沙当地的一所学校。这所位于长沙市雨花区的职业高中,是原来的市第六十八中学。在3个月的实习期里,每周安排8节课的任课课时,担任“班主任”的角色。由于实习老师身份的年纪与学生之间的天然亲近,加上李贤林自身又是一个外向、健谈,还颇具幽默感的人,很快,他就与学生们熟悉并打成一片。在学生心里,这个“老师”没什么架子、开得起玩笑,课上老师、课下朋友;而李贤林身上具有的湖南人的那种豪爽耿直的性格也让班里的男生跟他很合得来。跟着原来的班主任老师一周后,李贤林就已经能够“独当一面”了。学生们乐意与他相处,请教问题,交流学习……他也被学生调侃为“全天候合作伙伴”。
实习结束后,李贤林收获了“优秀实习老师”的荣誉。他至今还记得离开实习学校的那天,学生们送往老师的场景。班里的几十个学生自发送他到校门,大家依依作别。一些学生甚至跟他约定,十年以后再会,都不准缺席,看谁“混”得好。回忆起这些可爱的孩子,李贤林总是露出会心的微笑。
“真没想到,我的‘学生’这么‘看得起’我……”李贤林感慨道。也许正是实习期间的这个经历,冥冥中注定了他今后与“教师”这条路结下不解之缘。
大四的第二学期,李贤林来到广州一家4S汽车店里工作。作为他来广州落脚的“第一站”,李贤林在这里待了整整半年,有了对汽车零部件零距离的接触和实操经验。
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广州交通运输中等专业学校(后更名为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正在招老师。在4S店里工作了大半年,李贤林感到工作重复性太高,显得单调;此时,听到当老师的机会的消息,他许久未曾再泛波澜的心湖里激起了涟漪。
仿佛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对于当老师,他有一种如遇故人归的亲切。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学校应聘。
审核、面试、试教,一切都很顺利。就像重操旧业一般,他在讲台上重新找回了青春时的自我,自信灑脱,寓教于乐,讲课充满亲和力、感染力。大学的专业学习、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以及汽车维修店工作经历,让他既熟悉理论,又了解实操、经验丰富,还具备师范技能,能把书教好,把课上好。结果似乎是早已在意料之中的,他成功通过了招聘,成为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的一名教师。
彼时,广州交校正处在大扩张、大发展的机遇期,李贤林接手的第一个任务便是扛起新设专业的教学担子。“带班的第一年特别辛苦,由于是新专业,国内甚至没有专门教材。经常是结束当天的专业课后,立马要接着准备明天课程的教案。”
当时国内的“汽车车身修复”专业在职业学校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交校是广东省第一家开设此专业的学校。第一届学生招了30多人。身为班主任,除了政治、体育等公共课外,专业课每周24节,全部都由李贤林一人完成。那段时间,从早读到晚自习,他一天的时间都花在了教室里,陪伴班里的学生。参加竞赛活动期间,有时忙起来,他甚至主动邀请学生到家中同吃同住。
在李贤林的开拓和努力下,汽车车身修复专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而今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级品牌示范专业。作为汽车车身修复专业带头人、高级讲师、高级技师的他,率领团队多年打拼,终获多项表彰:“2018感动广州的教师”“省级技术能手”“省部级优秀教师”“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市级名师培养对象”……作为“金牌收割机”,他指导的学生连续5年获广东省第一名;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一等奖3次,二等奖2次;连续4届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选拔赛、晋级国家集训队……
从2004年执教至今,李贤林业已在教育战线勤恳耕耘,奉献了十四个春秋。回首这段经历,李贤林感慨良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是我今生无悔的选择。爱是教育的出发点。爱是春风,春风化雨,能够感染人心;爱是暖阳,阳光普照,世界一片美好。我愿用一生光辉,为孩子们指明人生航向,点亮他们的心灵之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