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观群怨”说在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2019-09-10 07:22任威威
理论与创新 2019年3期
关键词:古典诗歌教学

任威威

中国历来重视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探讨文学的取向和本质。孔子早就对诗的接受效应进行过总结,提出了“兴观群怨”一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是鱼鸟兽草木之名。’”(《阳货》)概括说明了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化作用,这是对作为艺术载体的诗歌社会作用高度肯定。由此可见,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注重如何“用诗”而不是如何“作诗”,强调诗歌的社会教化作用。“兴观群怨”是孔子重要的诗学观点,从文学作品和世界关系角度出发,强调诗歌欣赏的理特征与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对于当今研究古典诗歌教学仍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古典诗论“兴观群怨”说中找寻与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契合点,以其二者之间的实际关系为切入口,着重探讨该诗论对现今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运用策略。

1“兴观群怨”概述

诗可以“兴”是指诗歌通过形象的譬喻,引发联想, 启发并感染读者。兴在阐述这一观点的时候最大的特征是“诗”可以引起欣赏者奇特缥缈的想象,并在一定程度上熏陶着读者。“可以兴”,说明了诗歌可以启发熏陶人,具有“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感染作用。

诗可以“观”点明了可以使人通过诗歌了解风俗生活、社会变更的兴盛存亡。“可以观”表现了诗歌除了具备艺术审美作用还具有认识社会的功能。

诗可以“群”是指诗歌能帮助人们互相切磋交流,达到提高整个群体的思想素养的目的。诗歌通过自身隐含的思想内涵可以引起社会具有相同思想观念的人可以互相探讨,拓宽个人见解,提高文学认识的水平,使群体都能达到心灵上的契合,最终达到团结的目的。典型的体现在魏晋时期,人们都喜欢探讨诗歌,发表对诗歌的看法及观点。

诗可以“怨”是指诗歌可以用来怨刺上政,表达民情。由古至今,有许多诗人写下优秀的讽刺诗,诗人往往利用诗化的语言来吐露心中所想。处在当朝不能直面表达心中对社会、统治者的不满,于是借助古人的实例来抨击当今的社会。

2“兴观群怨”说在中学古典诗歌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兴观群怨”说作为孔子著名的诗论观点,与当代中学诗歌教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如何运用“兴观群怨”说来指导高中古典诗歌教学呢?

2.1“兴”:以诗为兴,内化于心

“兴”是诗歌通过形象的譬喻,引发联想,使人们切身感受其中具有某些相似的思想感情,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感同身受。在诗歌教学中的欣赏的主体是学生,“兴”的意义在于在诗歌语言中引起学生思想精神的共鸣与启发。其实现途径有两个:

(1)善于抓住诗歌本身特征,掌握让学生引起共鸣的细节

诗歌意境是学习诗歌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意境,顾名思义,“意”用于表情达意,包含了丰富的主观情感;“境”,作为传情达意的载体,“境”是具有立体感的画像。在文学作品中,“意”的表达不能直观的表述而是以物传“情与景”情达意;“境”的构成也是由意象所触发而不是单纯的物象堆积。因此,所谓“意境”,是需要从动态角度分析,即情与景,虚与实等的相融相生切入,在诗中描绘的立体化图景赋予诗人的思想感情,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别有匠心的艺术境界。想要欣赏意境的美感是要求欣赏者身临其境的感受诗人在选取意境时的心境。创作主体是将审美情趣倾注在诗歌里。例如《饮酒 ·其五》这首诗描写描了幽静恬淡的南山暮秋的黄昏美景,让学生在能够这样的意境中感受“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隐居情怀。

(2)把握诗歌情感方向,引导学生走进诗歌内部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要试图感动一个人的内心,那么要求我们一定用“情”。古诗教学中“情”是解开诗歌的关键钥匙,只有找到了这把钥匙才有可能让学生“走心”,使其感动,才能谈学生自身的情感升华。如我国诗人所写的诗篇中不乏有在国家民族经历生死存的时刻,奋起而发的一种激情,读来令人双眼湿,催人奋进,这种热爱祖国的情意是激发学前进向上的动力。宋朝诗人陆游写下《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迫切想收复山河的决心。这种情怀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进行迁移至学习主体学生身上,实现诗可以“兴”。

2.2“观”:以诗为“观”,管窥世界

“观”指可以使人通过诗歌了解风俗生活、社会变更的兴盛存亡。诗歌中隐藏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以及情商内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体现在古代诗歌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传递古人丰厚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自身的情商内涵,不断地丰富学生的精神阅历,其实现途径有:

(1)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自身的情商内涵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诗书重在培养一个人的灵秀气质,使人更加文明和高雅。因此,读诗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法之一。“以诗而观世”,古代诗歌像照亮社会的一面镜子,在诗歌的大分类中有描写现实的咏史诗,具有极强的现实主义,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人文风貌。通过鉴赏古代诗歌,我们可以管窥不同的历史阶段时期社会生活的风貌,了解对应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在鉴赏不同时期的诗歌时,透过诗歌看古代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阅历.在古诗教学中,教学内容应该多样化,刻意的补充教材之外的内容,并且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如孝道、礼仪等,不断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自身的自我内涵修养。(2)内化诗歌隐含的审美精神,丰富学生的精神阅历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我国古典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精神,能够在精神上激励个体奋进。例如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等等。在古诗的学习过程中,实质上是在经历各种不同的审美精神境界的过程,会产生相对稳定的审美情趣,例如:明辨是非,对美德的尊崇以及对羞耻的不屑。教学中的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引导学生享受诗歌内在的审美精神。尽可能的将学习诗歌与塑造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结合,實现对诗歌内在审美精神的内化过程,真正实现诗可以“观”。

2.3“群”:以诗而“群”,引领思潮

“群”指诗歌通过自身隐含的价值观可以引起社会具有相同思想观念的人进行思想交流,相互学习,从而达到维系社会稳定和谐。在教学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对诗歌思想感情的解读,并有效传递思想感情与学生形成交流。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形成思想碰撞,产生正确的道德审美观念,思想观念相一致会引领共同的社会群体!其实现途径有:

(1)深度挖掘诗歌隐含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中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具有不稳定、易受环境影响的特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网络信息化的速度加快,作为教师需要对中学生价值观念进行适当的人文干预,培养一批具有积极向上的社会青年群体。诗歌是历史留下来的瑰宝,内涵深厚的人文内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情流露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传递给学生,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创新“群体性”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语文学习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性的独立见解,也有学生群体性的讨论切磋”。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以教师为主导,忽略学生本身的主体性。古典诗歌教学往往呈现教师逐字逐句的讲解。一方面学生不能很好地吸收古典诗歌中精要所在,另一方面教师无法摆脱僵硬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当适时的学会“放手”,在古典诗歌的教学过程中,施行分组制或团体学习模式,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群体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时,不仅使个体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而且使学生群体在潜移默化得到教育,产生群体性的积极效应,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4“怨”:以诗达“怨”,塑造人格

“怨”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诗歌作为一种手段可以对社政治进行批判,表达自己的观点。诗歌教学的意义不是单纯的告诉学生一首诗歌是如何表达作者针砭时政的抱负,而是在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民生的意识,完善人格培养。

(1)重视学生个体性,培养敢于发声的胆量

在考试的指挥棒下,诗歌教学出现了功利化倾向,教师授课也越来越注重如何得高分,造成忽略学生个体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是以一个个体而存在,具有自我的思想情感。教学中必须承认并挖掘这种个体的独特性。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发掘诗歌中隐含的人格因素,在传授知识同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验到诗歌中的审美意趣,进一步净化心灵。例如杜甫曾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骊山宫中的装饰如同梦幻的仙境一般,但是宫门之外却又有饿死之骨。荣枯差别如此,宫殿奢靡与贫寒众人形成鲜明的对比来表达自己内心对国家政治与人民疾苦的感叹。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有意识的去让学生主动发表见解,重视每个学生的个体独特性,注重去培养学生敢于坚持自我,用于发声的胆量。

(2)传递古典诗歌真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古典诗歌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在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诗歌作品中往往隐含着丰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精要含义,值得人们去开拓思维,领悟其中内涵。因此教师在进行古典诗歌教学时,因正确引导学生体悟诗歌中的隐含的真意,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价值取向的正确选择。在进行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把握古典诗歌中的“怨之所指”。通过诗歌中所表现的积极思想和家国情怀等“怨”,加以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高尚完善的人格,提高学生素质。

3结束语

诗歌创作离不开诗论作为理论指导,那么在进行中学诗歌教学的时候我们应当从诗论的角度去评析诗歌教学。综上所述,当代古典诗歌教学隐含着丰富的时代意义,对我国中学素质教育,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歌功用的高度概括,当代教师应努力去体悟孔子诗教观“兴观群怨”说中所内含的意义,充分恰当的运用到当代古典诗歌教学当中去,努力扭转当代古典诗歌教学令人担忧的局面,从而承担起传承古典诗歌文化,培育高素质学生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下册)[M]. 中华书局, 1980,24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3]陈斌.论中国古典诗歌的感发理论及其教育实践[D].湖北:湖北师范学院,2004 ,1-8.

[4]耿红卫.语文教育新论[M].武汉:长江出版社,2007,149.

[5]钱梦龙.语文教学呼唤“诗教”回归[J].语文学习,2002(3):4-8.

[6]卢倩.孔子“兴观群怨”诗教观的现代教育意义研究[D].湖北:湖北大学,2014,18-20.

[7]张毅. 儒学和儒家文艺美学的嬗变[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2):39-47.

[8]魏万静.浅谈兴观群怨的现代教育意义[J].卫生职业教育, 2012, 30(18):26-27.

[9]陈友芳.论孔子诗教[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0,41-45.

[10]傅道彬.“兴”的艺术源起与“诗可以兴”的思想路径[J].學习与探索, 2006,(5):123-134.

猜你喜欢
古典诗歌教学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诗歌过年
轻古典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