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霞
摘 要:音乐是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打击乐教学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音乐节奏感是认识音乐,驾驭音乐的基础,节奏能够反映出不同的音乐情绪,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应在打击乐教学活动中运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并让幼儿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体现。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以及对音乐活动兴趣的明显增长。
关键词:音乐教育;节奏活动
节奏活动,作为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音樂的脉搏,是音乐的精髓,是组成音乐的核心要素之一,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怎样从节奏感培养入手,提高幼儿音乐素质?
我们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研究幼儿音乐节奏活动的教育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实施良好的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使幼儿对节奏活动产生兴趣和敏感性,产生“创造”的冲动,使幼儿在音乐基本素质上得到一定的提高,真正让幼儿发现、认识并表现出节奏的美、音乐的美。
一、通过寻找声音感知节奏
音乐节奏型是从生活中创造来的,让幼儿感知大自然和生活的节奏,使他们认识到音乐节奏从生活和大自然转化而来,所以在组织活动中,我们有意识的去引导幼儿寻找各种声音,挖掘节奏,寻找节奏。
在生活中、大自然中引导幼儿寻找不同的声音,使幼儿对声音产生了强烈的敏感,并且让孩子们体会各种各样的声音都有各种各样的节奏,有快、急的,有缓、慢的等等。如:水龙头没关紧,有“滴答滴答”水声,刮风了,会发出“呼~呼~”的声音,走路时也有不同的声响。夏天的夜晚,虫鸣,蛙声,下小雨和下大雨的时候,雨点的声音,哪一个快一些,哪一个慢一些呢?让幼儿亲近自然,感受最淳朴的节奏。
二、运用身体活动展现节奏。
节奏的培养离不开动作,对幼儿来说,可以充分运用身体的各个部分来感受不同节奏。拍手、拍腿、叉腰、踏脚、摇动、敲打、走、跑、跳等动作都是幼儿喜欢的并较容易掌握的动作。因而,在学习节奏的过程中,可以让幼儿运用身体动作来表示节奏。在中班音乐活动《小蚂蚁》中,孩子们探索出用不同动作来表现小蚂蚁推、拉、搭木材,用跺脚的方式模仿小蚂蚁走路的节奏,一拍一下沉重而有力,以表演的形式体验音乐中的节奏,感受活动中的快乐。
三、利用打击乐器练习节奏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往往对能发出声响的玩具感到好奇,每个孩子都喜欢摸摸看看进而敲敲打打,渴望弄响它,发出一种悦耳的声响。小型打击乐器灵活,符合幼儿自身的身体特点,我们给孩子提供如铃鼓、串铃、碰铃、圆弧响板、大鼓木鱼、双响筒和三角铁等打击乐器。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孩子们拿着小乐器叮叮当当地敲着,使孩子不至于感到枯燥。孩子们在摆弄、敲打中尽情玩耍,从而形成对音乐的初步认知,这便是幼儿节奏感活动的开始。例如利用打击乐来表现自然现象,大鼓模拟雷声,镲模拟闪电,铃鼓模拟下大雨,碰铃模拟下小雨等等。
四、巧用图谱教学掌握节奏。
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前提条件,理解是掌握学习内容的重要条件。对幼儿来说,生动形象的图形来表示节奏,不但能吸引幼儿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而且幼儿易于理解,能更好地学习节奏。例如:在节奏乐《大雨小雨》中,用大的雨点表示强的部分,用小的雨点表示弱的部分,用曲线表示下大雨的样子,用虚线表示下小雨的样子,这一形象的图谱不但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而且能帮助幼儿很快掌握强弱不同的节奏并通过身体动作或乐器将下大雨、小雨的样子表示出来。
五、借助游戏活动体验节奏
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针对幼儿的这一特点,我们运用一些形象、生动、带有游戏性质的活动来让幼儿学习节奏。通过师幼互动或幼儿与幼儿之间学习这样的游戏,幼儿不仅学得有趣,而且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节奏。借助一些游戏活动,幼儿兴趣浓厚的、注意力集中的投入到活动中,在玩的过程中还会主动开动脑筋,想出不同的游戏方法。不管什么样的游戏,不管用什么形式来游戏,幼儿都会在老师有意识的引导下捕捉到节奏型,掌握好节奏。
六、贯穿一日活动渗透节奏
节奏还能作为一种信号贯穿于一日活动中。例如:在晨间锻炼或午间锻炼时,在做操之前会有一段准备时间,主要以踏步为主,教师则会以的口令来指挥,看似一个熟悉而简单的口令,也是一种节奏,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这个节奏;当教师需要集中正在自由活动的幼儿时,教师常常用铃鼓或拍手声来引起幼儿的注意,常常使用拍打节奏来引起幼儿的响应,从而也学会了这个节奏。
实践证明多样化、充满趣味性的节奏培养活动,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激发了幼儿对音乐本能的热爱,诱发了其自身内在的节奏感,寓学习于游戏之中。但同时,我们也要尝试不断更新节奏教学活动的教学方式,更进一步地探究如何在活动中捕捉幼儿的潜能,适时地开发,为他们获得良好的音乐素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