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理经济学角度分析“煤改气”运动的得与失

2019-09-10 19:15张强
青年生活 2019年3期
关键词:决策

张强

摘 要:本文从管理经济学角度出发,试图从权衡取舍、机会成本、边际量、激励反应四个方面分析“煤改气”这一政治经济活动从政策制定到实施过程中的得与失,为其他地区的政策制定、经济活动的参与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煤改气;决策;机会成本;激勵反应;

一、背景简介

2017年入冬以来,华北多省市甚至南方城市陆续出现燃气供暖不足、居民无法获得供暖的情况。随着气荒现象愈演愈烈,环保部为保障居民用暖正式下文,要求煤改气(电)没有完工的地方,继续沿用过去的燃煤取暖方式或其他替代方式,“以保障群众温暖过冬为第一原则”。

一场旨在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政治经济活动,演变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社会问题,从决策到实施这项活动中,是否有对自然现像的误判?是否有违背

经济活动的规律?本文试图从管理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煤改气”运动的得与失,以期为其他地区的政策制定、经济活动的参与提供一些参考。

二、“煤改气”运动的决策与代价

(一)为什么要改--面临权衡取舍

近年来,通过持续不断的网上抗议,“清洁空气运动”向政府施加了强大的压力,迅速强行推行一系列环保高压政策。然而,“煤改气”时下所遇的尴尬现实,重新审视这场“清洁空气运动”及其诉求,可能有助于人们重新客观地思考中国的空气污染及其背后的能源消费问题。

对能源消费及其造成的空气污染等一切相关问题的讨论,需要建立在一个关键性的前提上,即深刻认识到中国当前能源消费总量日趋增加、削减几乎不可能的现实约束。在接下来的发展阶段中,中国巨额的能源消费规模仍将继续扩张,伴随着城市化规模的扩大,遭受能源消费带来的空气污染的人群数量将进一步上升。但是,又不可能坐视空气污染而不采取行动,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良好之间必须做出取舍,找到均衡点。

(二)改的代价--机会成本有多大

从社会经济发展限制条件及规律的角度来看,因天然气受到国际能源价格、人口众多及消耗规模过大、公共财政吃紧等多方苛刻条件严格限制,大规模抛弃煤炭而增加天然气,几乎很难实现。

第一,中国多煤贫油少气的现实,决定了中国对国际天然气市场高度依赖。2016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2058亿立方米,产量1368亿立方米,供需缺口近70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34%。中国的人口总数高达14亿,最微小的人均天然气消费量乘以如此庞大的人口总数,其总量都是极为惊人的,甚至是远超出当前国际天然气市场正常价格条件下所能承受的范围。

第二,公共财政补贴压力巨大。11月30日,东北大庆中瑞燃气液厂价格创造当时全国历史新高9400元/吨。在这样的天然气高价面前,政府应当如何继续维持补贴,将会成为一个极大的难题。

(三)决策的做出--边际量的考量

首先,不同地区的财富水平差距是决定其能源消耗水平的关键。在“清洁空气运动”中,河北是首当其冲的被批判者,这当中固然有当地政府对环保法规执行不到位的原因,但究其根本,在本省落后的能源消费结构面前,河北省所能作出的结构性调整是不多的。河北当地不止一次抱怨过,要求北京给予适当补偿,政策界也有人思考过北京市对河北省的环境与能源治理进行经济补偿的办法,但至少在目前很难实现。

所以造成这样一个现像,为了北京重点地区的环境效益提升,周边省份的投入的边际成本会非常巨大,而对这些省份的居民没没有相应的补偿,这样对他们来说就不会产生边际效益,他们自身就无法比较、无法做出取舍,很难会有一个长期的从经济利益的驱动因素,这样的支持不是长久的。

(四)一哄而上的行为--激劢的过激反应

雾霾天气人人痛恨,国家治理空气污染下了大决心。作为北方雾霾的重要来源,冬季取暖的散煤燃烧自然在整治之列。17年10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第七次会后,国家开始陆续在北京周边设立“禁煤区”。于此同时,各地开始大力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工程。

自从国务院颁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后,各地纷纷提出相关对策,天然气被戴上了清洁能源的桂冠。许多地方“一哄而上”大规模推行“煤改气”,有的地方还强迫企业“煤改气”。层层加码的行政指令和巨额财政补贴强力推动下,华北地区煤改气煤改电大干快上,超出计划目标三成以上,入冬后很多地方却陷入无气可用、无暖可供的窘境,改善空气质量的初衷演变成了一场怨声载道的乱局。这种过激的激励反应应该是政策制定者没有预料到的,所以政策制定者应该做一些评估和预防纠正措施,防止类似的事情发生,偏离政策和经济活动的初衷。

三、经济活动和政策推行要量力而行

“清洁空气运动”中有关煤炭与天然气之争,实际上体现的是财富能力与购买力的差距,映射的是中国当前地区发展与城乡发展不均衡的残酷现实。这些不均衡,不仅仅体现在物质财富水平上,更体现在思想观念与舆论传播能力的差异之上。

在尚未实现整个中国的现代化、工业化与城市化之前,在尚未实现整个中国的物质财富水平极大丰富之前,中国的各地将会持续承受能源消费所带来的空气污染,对清洁能源、清洁空气的需求必须屈服于能源的可承担性问题。是要清洁空气,还是要基本的生存与工作权利,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二者之间的博弈将会是一个极其漫长而痛苦的过程。与此同时,这场博弈又是带有歧视性的,落后的省份与农村地区将会受害更多。

舆论领域中的这场“清洁空气运动”当然具有重要意义,也确实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压力,使得政府不得不做出反应。但是,我们知道,对任何问题的思考,都不可能逃脱所处历史情境的限制,更不可能脱离基本的科学事实。

空气污染来自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依赖消耗能源,因此干净或肮脏的空气,归根结底是一个能源及其伴生问题。能源如何获取,如何分配,如何消耗,消耗所产生的污染如何控制,能源变革可能造成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哪些变化,又该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因此,对清洁空气问题的思考,终究要回归到对能源问题的科学严肃思考中来,要考虑人类社会的人口、科技、生产等诸多要素,要把它放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决策。

参考文献:

[1]姜耀东,宋梅,郝旭光等."煤改气"采暖供热模式在京津冀地区应用现状、问题与对策[C].//2016第五届国际清洁能源论坛论文集.2016:125-138.

猜你喜欢
决策
什么是好的决策
好的决策
“元决策”:决策的顶层规划与设计
做决策也有最佳时间段
决策大数据
诸葛亮隆中决策
“善断”之力
项目决策:不失毫厘,免误千里
科学分析,高效决策
“决策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