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中的四大天王

2019-09-10 17:55解加馨于
新生代·下半月 2019年3期
关键词:天王信仰

【摘要】:今天我们在中国的寺院建筑中都会看到天王殿,店内塑有高大威严的“四大天王”像,分别为东方的持国天王、南方的增长天王、西方的广目天王及北方的多闻天王;在中国又称四大金刚,是东、南、西、北四方的守护者。

在释迦牟尼成道时,已有四天王献钵之说。据佛经记载,在须弥山的半山腰有一山名犍陀罗山,山有四峰,为四天王及其眷属居住,称四天王天。四大天王受帝释天指挥护佛护世。

【关键词】:佛教 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原为古印度神话传说中的护法神,原来是婆罗门信奉的天神。佛教有四大天王,各率二十八部夜叉大将镇守释迦佛土阎浮提的四个洲。东方持国天提多罗天王镇守东胜神洲,南方增长天毗琉璃天王镇守南赡部洲,西方广目天毗留博叉天王镇守西牛货洲,北方多闻天毗沙门天王镇守北俱罗洲。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经过多个历史时期,其形象也随着佛教的本土化而中国化,由古印度“地水火风”的象征而融合中国儒道两教的文化演变成“风调雨顺”的寓意,彻底融入中国文化之中。

一、四大天王溯源

古代印度神话中说,须弥山有“四天王天”,后来这个神话传说融入佛教并成为构建四天王天的主要人物。佛教把世界划分为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其中欲界是具有食欲、淫欲的众生,人类、地狱、饿鬼之所在,“六欲天”是在人鬼之上的天界;六欲天又分六重,第一重即“四天王天”,是四大天王及其眷属的居所,据说四天王天就在须弥山的山腰处,此处有一座有四山峰的犍陀罗山。四大天王各掌管一面,东胜身、南瞻部、西牛货、北俱卢四大部洲。这四位天王分别为东方持国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四大天王各率二十八部夜叉大将镇守释迦佛土阎浮提的四个洲。

在释迎牟尼的前生护光佛期间, 有叫“卫”和“卫钦”的两条龙 , 为避免受到两只叫做“ 妙音” 和“ 小音” 的大鹏鸟的威胁,深居海底深处。护光佛的到来使二龙心生信仰,皈依了护光佛, 接受了护光佛所传佛法, 此后不再受大鹏鸟的威胁和伤害,可脱困于海底。两只大鹏鸟非常惊奇,与二龙交流后也心生信仰,皈依了护光佛,持守戒律,遵奉佛法。从此以后, 两条龙和两只大鹏鸟成了密不可分的好朋友, 由于遵循戒律, 严格奉行佛法。在他们临死时祈祷说:“护光佛曾对婆罗门凯鸟上师预言, 此后将有二世佛释迦牟尼佛出世, 我们在今世遵循护光佛的教法,皈依護光佛, 听从护光佛的导引, 但愿我们所积的这些善业成为释迎牟尼佛的快乐之源, 但愿我们总是实现佛陀的意愿, 成为四方的天神。” 后来他们的愿望实现了, 两条龙成为护国天王和增长天王, 两只大鹏鸟就是广目天王和多闻天王。释迦牟尼降生后, 经常得到四大天王的保护; 在释迦牟尼证得成佛后决定让四大天王皈依佛法, 于是到四大天王的居地讲法。讲法时, 佛陀根据他们个人的心智水平, 分别讲授了适宜的佛法,并将经文变成众天王自已的语言讲给他们, 使得四大天王全部领悟了佛陀的意旨所在,皈依了释迎牟尼佛, 接受了佛陀的教义。

二、四天王信仰的传播

四天王信仰随佛法传到中国,在唐宋之间极为盛行,一直集中在北方多问天王的身上,即多闻天王 。在古印度教中,多闻天王别名施财天,即财富之神,因而有主持财富的说法。相传多闻天王的父亲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圣者,因而人们称他为南芒托保,意思是“多闻广识”。南芒托保娶一位夜叉女为妻,并生有一子,取名“多闻子”,就是南芒托保儿子的意思。后来这位多闻子娶龙女为妻,龙女带了一件如意宝和用各种金银珍宝制成的戒指,因此夫妇二人拥有非常多的财富。所以守护北方的多闻天王,亦是巨富夜叉之王。 多闻天王随佛教传入中国,其施予人财富的财神属性与中原文化回流,延承至今。

据敦煌地区的历史文物记载,多闻天王信仰最早可追溯到北魏时期,发展到唐代盛极一时,成为敦煌民间普遍流行的信仰之一。唐代密教兴起推动毗沙门天王信仰的流行,不空法师译《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中对毗沙门天王的描述是行者受持此咒者,先需画一毗沙门神,七宝庄严衣甲,左手执戟矟,右手托腰上,其神脚下作二夜叉鬼,身并作黑色。其中的毗沙门即多闻天。般若祈揭哆译《摩诃吠室哆末那野提婆喝哆阁陀罗尼仪轨》中又记载说“画天王, 身著七宝金刚庄严钾宵,其左手执三叉戟, 右手托腰。又一本左手捧塔,其脚下踏三夜叉鬼; 中央名地天, 亦名欢喜天, 左边名尼兰婆, 右边名毗兰婆。其天王面作可畏, 猛形, 怒眼满开,其右边画五天子及两部夜叉、罗刹眷属, 左边画五行道天王及妻等眷属。”

多闻天王的这种威猛将军的造型与多闻天王一别名“歇息者”相关。相传多闻天王在天(神)和非天(阿修罗)开战时将自己变成一位身穿金制铠甲的巨人来保护天,并吓退来非天。因为多闻天王给天带来了安宁,所以被称位“歇息者”,意味给予安宁的人。 因此多闻天王又有战神的美誉。于阗地区更是以多闻天王为护国神明,吐蕃地区亦对其崇拜有加。 敦煌艺术中保存有大量的毗沙门天王造像;除石窟造像还有许多纸本、绢本画像及印刷品收藏于大英博物馆、法国吉美博物馆、印度国立博物馆及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等,这些可以说明当时多闻天王信仰的流行。多闻天王卫护众生, 保佑人平安和施予人财富;又有护国护城、助军退敌之能;诵其真言还能除病、消灾等等, 神威广大,可谓是万能。多闻天王信仰成为此期敦煌最为流的信仰之一。

老鼠在印度被看作多闻天王的象征,在我们现在可见的多闻天王的形象中经常看到老鼠的形象。多闻天王作为财神,有的用宝藏山来寓意其财神职能,也有许多形象中出现吐宝鼠来表示其财神的身份。

在《大唐西域记》卷第12中《瞿萨旦那国》有记载有鼠壤坟的传说。传说于阗国遭十万匈奴侵扰, 金鼠告梦于国王: “敬次相助, 愿早治兵, 旦日合战, 必当克胜。”于阗国毗沙门天王信仰中,鼠神为于阗国保护神的由来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毗沙门天王是当时最为流行的信仰之一,敦煌诸多蕃窟中都有多闻天王的造像,并有许多祭祀天王的仪轨文 。一些于阗艺术家活跃于吐蕃地区,影响了藏传佛教绘画中多闻天王的造像。藏传佛教中的多闻天王形象为身着金色连身藏式铠甲,手持宝幢及吐宝鼠。又有唐代传说,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藩兵来围困西凉城,边关形势十分火急,多闻天王现身北门楼上;而且在云雾之间,又现有无量神兵,更为奇特的是出现了一批金色的老鼠,这些金鼠把敌人的弓弦全部咬断,金甲神兵及鼓声震三百余里,蕃军溃败,边关捷报凯旋。

三、四大天王的中国化

关于多闻天王的传说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其地位,使得多闻天王信仰深入民心并流传开来。历史上唐天宝年间以来,西北边陲对安西和吐蕃战事频发,安西一带的军士在长期争战中普遍受到了当地文化的影响。 另外,当时西北的诸多将领,都与不空法师有所往来,不空在此地开译场、行密法都受到他们的支持。至此,毗沙门信仰、西北战事及密宗行法,机缘巧合的在这里汇融,这些促使毗沙门天王信仰在当时的流行,推动了天王信仰的汉化;使多闻天王成为了他们的保护神,具有护国、护城的神性,在天下各省的城楼上塑多闻天王。因受到帝王的扶持,多闻天王信仰在唐、元均广泛流行于军队和社会并成为一种机制,所有的军营里面一定要建天王堂,以加强思想、军事统治 。然而此时的天王堂里面供奉的不是四大天王,而是单独的多闻天王,且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多闻天王。从唐代出土的唐三彩天王造型上已糅合了中原武士身材及面部特征的多闻天王造型。 从唐、五代、两宋时期的多闻天王造像中亦能看到此种趋势。《宣和画谱》卷三记载五代时军事家朱繇所绘“王像二、北门天王像二、捧塔天王像一”。

宋代的时候,天王的信仰非常普遍,成书于元末明初的《水浒传》中描写北宋年间,林冲得罪高俅,被充军发配到了草料场,风雪之夜宿在天王堂里头,在这个宋代的军事禁地中,有国家兵营的地方,一定要建天王堂供多闻天王像。可见从唐朝延续下来的这种军中信仰一职延续到宋。

到了宋元以后,尤其是明代以后,中国汉地佛教进一步汉化,融合更多本土宗教信仰,多闻天王的独立神格逐渐弱化,四大天王的身份逐渐趋于平等,其造像大多一起出现,不再有特殊化。多闻天王的财神兼职也逐渐淡化,甚少被提及,慢慢地多闻天王分化出“托塔天王”的造型,他的塑像开始出现一手托塔;一手执戟,陳塘关的总兵叫李靖即托塔李天王。这位李天王供职于玉皇大帝凌霄宝殿,领天兵总司令一职。

到了明代以后,汉地寺院塑像不再依据佛教经典去塑造四大天王的形象,反而是内地民间传说化的四大天王形象深入人心,占领了“域外四大天王”的位置。经过《封神演义》、《西游记》和相关戏曲的改造,南方增长天王身青涩,掌青光宝剑一口,职风;东方持国天王身白色,怀抱碧玉琵琶一面,职调;北方多闻天王身绿色,右手持宝伞,左手有银鼠,职雨;西方广目天王身红色,手缠一条龙或蛇,职顺。致此,四大天王信仰已完成他们的中国本土化。

四大天王信仰的本土化演变历史前后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次是多闻天王作为独立神格的存在,并被寄予护国、守护城镇、遍施财富形象于西北地区广泛流传;第二次是北宋时期多闻天王以护国仁王的角色,集护国及多种神力于一体,为皇帝及权贵所扶持,流行于宫廷内外、军营要塞之中;第三次是多闻天王的独立神格信仰弱化,回归到四大天王信仰体系而经过中原文化艺术性的加工,基本脱离来自印度的种种神性,成为独具中国特色的天王信仰。四大天王信仰的本土化与佛教中国化的时间基本同步,对于四大天王信仰的研究有助我们对佛教中国化的理解。同时四大天王信仰的演变也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西域地区各国之间的文明交往及艺术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参考文献】

【1】雅·诺丹西绕著;谢继胜译:《西藏宗教艺术》,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95页。

【2】扎雅·诺丹西绕著;谢继胜译:《西藏宗教艺术》,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95-296页。

【3】吕建福《西北战事与毗沙门天王的信仰》,《中国密教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年, P363 ~369、

【4】扎雅·诺丹西绕著;谢继胜译:《西藏宗教艺术》,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99页。

【5】阎文儒:《中晚唐的石窟艺术》,《敦煌研究》,1983年第6期。

【6】扎雅·诺丹西绕著;谢继胜译:《西藏宗教艺术》,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00页。

【7】党燕妮:《毗沙门天王信仰在敦煌的流传》,敦煌研究,2005年第3期。

【8】季羡林等:《大唐西域记校注》下册,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017-1018页。

【9】谢继胜:《榆林窟15窟天王像与吐蕃天王图像演变分析》,《装饰》,2008年第6期。

【10】杨阳:《毗沙门天王的多级神性》,《五台山研究》,2012年第一期。

【11】孙红梅、邓学青:《唐代天王俑艺术形象赏析》,《中原文物》1999年第4期。

【12】岳仁译注:《宣和画谱》,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第70页。

作者简介:解加馨于(1987-),女,汉族,辽宁,在读博士,中央民族大学,研究方向:道教与术数学。

猜你喜欢
天王信仰
信仰
漫画
“费天王”
信仰是什么
投鞭断流
论教师的教育信仰
刘昌赫:天王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