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6年作为VR元年,象征的更是一个全新的媒体时代。技术的变革势必会引起新闻报道的变化,也会给受众带来全新的用户体验。本文主要从报道形式、传受关系和制作方式三方面,并结合各国的VR新闻作品实例来分析VR新闻相对于传统新闻的变化。
关键词:VR新闻 报道形式 传受关系 制作方式
VR——虚拟现实技术,顾名思义就是现实世界与虚拟环境的融合技术,基于此,便有新闻学者进行畅想:将VR运用在新闻报道中将会带来何种神奇效果?首次提出这一想法的是来自美国南加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德拉佩娜,德拉佩娜于2010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首次使用了沉浸式(浸入式)新闻(Immersive Journalism)的概念来定义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制作的新闻,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VR新闻”。当我们将VR真正的运用到新闻报道,形成VR新闻时,势必会打开又一新媒体时代的大门。
一、突破传统报道形式
传统的新闻报道大多是依托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传播媒介,新闻报道者在新闻的传播过程中也以此形式进行新闻内容的生产与传播。而VR作为一种新媒介,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改变了这一局面。VR新闻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将读者引入到新闻工作者构建的“仿真”新闻场景之中。在这个虚拟世界里,读者可以与周围环境进行交流互动,通过传感系统等,虚拟世界环境可以实时追踪读者的行为和状态,并做出相应的反馈行为。这种基于第一人称视角的报道方式使读者从传统新闻的旁观者变成了新闻事件当事人,新闻现场的目击者,让读者更加真实、全面、客观的了解新闻事件,实现了新闻传播者与新闻接受者双方的“共情”。
如纽约时报2015年11月推出的一款名为“NYT VR”的APP,这款APP上最知名的一部影片就是《流离失所》(中文译名)。《流离失所》这部影片以三个孩子的视角,来展现周围环境——一间千疮百孔的教室,一片致命的沼泽地,年轻的流亡者在辛苦的劳作等,用户可以跟随着影片主人公的脚步,一步步的经历着他们的生活,这部影片是为了揭示全球难民现状。
前段时间,技术人员利用一系列的现代技术,将开国大典视频彩色还原,让国民激动不已,纷纷表示看了以后热泪盈眶。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开国大典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重现,让每一位中国公民都可以“亲临”开国大典的现场,那将是多么的令人激动。再比如最近要上映的《我和我的祖国》这部影片,如果是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拍摄制作,让每一位观众“身临其境”的去感受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的沧桑巨变,那观众将会更加的感慨这如前辈们所愿的盛世。
由此可见,VR新闻让人们跨越了时空的限制,增强了人们对于新闻事件的代入感,新闻报道也不再局限于“看”了。
二、突破传统的传受关系
(一)受众主动性增强
传统新闻传播最大的特点是传播者站在第三视角又或是全知视角,对新闻事件进行选择播报,而受众只能在受限的视角下接受信息,受众所了解到的新闻是经过“加工”“选择”的新闻,只是局部的真实。VR新闻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传受模式,受众的主动性增强,不再一味地接受着新闻传播者推出来的新闻,而是根据自己的新闻需求主动选择新闻。VR新闻将新闻事件的始末完全展现在了虚拟世界之中,将所有新闻工作者搜集到的资料全部放在了虚拟世界之中,让受众自主体验、自己思考,更大程度的实现了真实性原则。
2015年12月20日深圳山体垮塌事故发生后,新华社的记者们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随后便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制作了VR新闻作品——《带你“亲临”深圳滑坡现场》,以此来报道此次新闻事件。这部VR新闻作品几乎重现了整个灾难发生前后以及救援的真实场景,远比其他用传统报道方式报道的新闻更具有冲击性,更加震撼。传统新闻报道时,新闻工作者们会将拍摄出来的照片进行筛选,最终选定一些不那么血腥的照片,报道时也会删掉一些不利于社会影响的新闻进行报道。由此来看,传统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便不如VR新闻了。
(二)双方互动性增强
在VR新闻构建的“仿真”新闻场景之中,人们可以选择自己想要体验的场景,选择自己需要的新闻进行体验。而传播者的传播方式也發生了改变。传播者不再是一味地叙述,一味地向受众传输,而是变成了两者互动的传播方式。沉浸其中和身临其境确实是VR新闻最大的传播效果,但仅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却是远远不够的,身临其境与双方互动结合起来,才能让受众更加完美的成为“新闻当事人”。
美联社曾尝试制作了真正意义上的虚拟现实作品——《套房生活》(The Suit Life)。影片里面展示的全部是世界上最知名的豪华套房,让用户体验“顶级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这其中不仅包含新加坡航空和玛丽皇后二号游轮(Queen Mary 2)上的复式套房,还包含纽约四季酒店最为昂贵的超级豪华顶楼套房——在那里度过一晚可就要 5 万美元。用户可以在如此奢华的环境中自由地走动,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一键切换视角。影片中没有时间轴,用户可以随意选择观察点,只要戴上VR头盔,用户就能足不出户参观体验世界知名的豪华套房。新闻工作者也可以根据用户的喜好反馈,进行推荐。
2015年5月,Vice采用VR的形式,报道了纽约大游行事件,受众可以从中间位置以沉浸式看到游行画面,甚至可以参与进来,进行抗议游行。也因此让受众有了互动感和参与性。
VR新闻让传受双方不再是单纯的进行“传”和 “受”,而是增加了互动性和趣味性,让受众更加全面真实的去了解新闻事件。
三、突破传统的制作方式
(一)新闻选题受到限制
新闻选题决定了新闻生产的对象,但不是所有的新闻报道都适合VR ,虚拟现实技术本身的特质也限制了新闻的选题。根据以往所学的知识,我们都知道新闻选题要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即时效性、真实性、重要性、显著性和趣味性(新闻价值五要素)。好的新闻选题往往是一篇优秀新闻报道的前提,但通过调查研究显示,在VR新闻的选题中,娱乐性的新闻所占比例较大,真正关于国计民生的社会新闻较少。
比如,美联社最知名的VR作品——《套房生活》,展示的是全球比较知名的套房,让观众体验“顶级生活”。华尔街日报用虚拟现实技术為读者报道了美国芭蕾舞剧院在林肯中心办的《睡美人》舞剧。
科创媒体Re/Code创始人之一的卡拉·史伟莎(Kara Swisher)在接受澎湃新闻的采访时说:“在一些特定的领域要制作新闻内容,就必须去了解VR然后找出合适的运用方法。它(VR)将会占领许多类别。‘浸入式’的内容是超级有趣的,当然不是在所有领域——你没办法用VR去讲我的领域(科技产业领域)的故事,比方说推特换了个新CEO,你可不需要用VR技术来讲这个故事。”由此也可以看出VR新闻选题的特殊性。
(二)新闻制作更加复杂
在制作VR新闻时,新闻工作者除了要具备传统新闻报道所需的采访、编辑、摄录能力外,还要掌握VR新闻的摄录方法和制作流程。就拿VR制作中相对简单的VR图片来说,制作时首先需要拍摄全景照片,而全景照片并不是一般摄影师就能做到,这需要摄影师高超的拍摄技术。一般的传统新闻摄影师如果没有专业的技术指导,很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的来探索。拍摄全景照片之后,还需要将全景照片进行拼接,拼接时就要选择一款使用价值高的软件。选择正确的软件对全景图的兼容性和功能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软件能设计出美观且功能多样的VR效果。选择好软件以后就要对全景图进行拼接了。拼接全景图最常用的软件是一款强大的拼接软件,大多数的VR新闻工作人员只是会运用简单的拼接功能,很少有人可以精通其强大的全景图处理能力。拼接以后的全景图还是很粗糙的,需要进行修图和润色。修图和润色是一件技术性极高,对美感的要求更高的流程,是需要专业美工人员来完成的工作,VR图片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就由修图而定。而我们传统的新闻报道就不需要这么繁琐的程序了。传统新闻报道使用的图片中,绝大多数都是没有进行过修正的“真实照片”,新闻工作者只要筛选出来报道所需要的现场照片即可。
目前来看,我国VR新闻大多处于全景图片和360°全景视频阶段,VR虽然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但静止的图片和时间短暂的视频并不能传达所有新闻资讯,更不能表现深刻的新闻主题,只能选择一些简单浅显、偏向于娱乐性的新闻。另外,我国虚拟现实技术起步较晚,缺乏相关技术人才。目前制作质量尚可的VR新闻都耗费了巨大的财力、人力和时间,短时期内还无法大批量制作出质量上乘的VR新闻。
总而言之,在VR新媒体的带动下,传媒领域的产品在改变,规则在改变,传受方式也在改变,一个接一个的新课题都在等着我们去研究。作为 “VR+新闻”时代的新闻人,我们的任务是接受VR给传统新闻带来的改变,让新闻与VR更加融合,从而真正发挥VR对新闻的改造性力量。
参考文献:
1.周锡冰:《VR新未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2.胡正荣、周亨:《新媒体前沿(2016-2017)——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
3.杜江、 杜伟庭:《“VR+新闻”:虚拟现实报道的尝试》,《青年记者》, 2016
作者简介:
杜冰雪(2001-)女,汉族,河南省滑县人,现为郑州西亚斯学院新闻学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