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瑾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见增加,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服从长辈的意识淡薄,他们经常用反抗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种心理如果加以引导,可以激发青少年求异的思维和创新的火花使其成为一种积极的因素。但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往往不能正确把握,就会养成偏激固执的不良心态。
我在教学工作中发现,有些学生由于自身的不成熟,以及来自家庭社会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心理上形成了不健康的因素。这些不健康的因素,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如果家庭、学校、社会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使其心理不平衡、性格偏异,产生不良的结果。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不健康的因素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固有的逆反心理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见增加,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服从长辈的意识淡薄,喜欢独立思考,不愿别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有些青少年过分强调自我,唯我独尊,对于老师家长善意的批评、帮助不愿接受。这种心理如果加以引导,可以激发青少年求异的思维和创新的火花使其成为一种积极的因素。但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往往不能正确把握,就会养成偏激固执的不良心态。
二、脆弱、孤独的封闭心理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而他们的父母因忙于事业,大多无暇顾及他们,有些孩子就会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不愿与老师同学谈心里话,把自己的心理封闭起来。这些孩子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从未吃过苦、受过挫折,在日常的学业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的苦闷没办法得到排解,就会处于焦虑、抑郁状态。这种脆弱封闭的心理承受不了挫折,一旦遇事就会惊慌失措,甚至精神崩溃。
三、应试教育下的繁忙学业、激烈竞争,也是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激烈的升学竞争,家长们都望子成龙,这种迫切的愿望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频繁的测验、考试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此外,父母的离异,或亲人的死亡等都可能造成学生的不健康心理。
这些不健康的心理,与素质教育下的育人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教师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我认为,要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在学生没有觉察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学生的行为。在平常的教学过程、课外活动、学生的交往过程直至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注意观察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行为动作、兴趣爱好、待人接物的表现。
第二,要和学生交朋友,进行倾心谈话。有经验的老师,经常通过与学生的促膝谈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心理或思想问题。谈话可以最亲切、最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还可以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获得或发现学生心理的一些重要信息。
第三,用远大理想的推动作用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中学生的心理挫折大部分来源于成绩的不理想或与同学相处不好。老师要对学生的挫折心理给以正确的指导,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初一入学时,很多学生一时不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有的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心理受到严重的挫折。针对这种情况,就要用远大的理想来激励学生。并要及时地告诫学生,有了远大的理想是好事,但理想和现实有很遥远的路途,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汗水。经过恰当的教育和激励,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增强了,克服了学习中的困难,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成绩也将随之提高。
第四,用无限的爱心感化学生,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热爱学生是形成教育艺术的基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爱抚情感的渴求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要。教师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深入了解学生,给予学生更多诚心和爱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情况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对孩子的心理变化要细致观察,在与学生交谈的过程中自然流露真情实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教师不要居高临下,要让学生感受到平等,教师只有真心对待学生,学生才会相信教师,才会愿意倾心与教师交流、相处,从而有利于达成共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接触到学生情感的"点子"上,这种接触点就好像是"心窍",是个突破口,它往往是教师传授爱的门路。
(五)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采取以归纳式为主、演绎式为辅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尤要注重创造性发问。美国心理学家布朗经过大量事实调查研究后,将课堂教学提问分为两大类型,即事实问题和思考问题:事实问题是对事实和信息的回忆,比较客观,不具有创造力培养的切入点。思考问题又可分两类:一类为硬性思考,另一类为软性思考。硬性思考強调逻辑,精密推理、分析,一般也不存在创造力素质提高的切入点;软性思考是开放式的,不强求唯一的标准答案,要求回答尽可能多面。
(六)注重实践活动,形成创造技能
知识经济占主导的社会是崇尚能力和创造的社会。因此教师应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增大软知识(即关于“知道怎样做”的知识,指某类工作的实际技巧和经验);而这种软知识(隐性知识)获得的唯一途径是实践,即学生在实践中的“意会”。为此教师要多组织科技小发明、小制作、艺术摄影、美术绘画等各项活动,以此来拓宽学生的创造空间,增加学生的创造机会,使学生不仅学会动脑,同时学会动手,培养创造技能。
总之,教师要把握好对学生恰当的“爱”和适度的“严”,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渗爱,用我们的爱心、诚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在这神圣的岗位上把属于我们的那片园地持之以恒地管理得天清日朗,将我们的爱通向学生的心灵,去换取学生的开心、家长的放心、祖国的振兴!以使我们无愧于自己的学生,使我们的学生无愧于生命长河中的那段青春年华。
(责编 杨 菲)